1.出兵滇緬
1942年3月6日夜晚,天黑漆漆的。衛立煌站立在窗前,心中充滿了惆悵。
突然一陣急急的電話鈴聲喚醒了他,他略微遲疑了一下,拿起了話筒,聽著聽著衛立煌喜形於色,情緒也激動起來。電話是蔣介石打來的。蔣介石要他率領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與侵入緬甸並向雲南邊境進攻的日本軍隊作戰。
衛立煌放下話筒,興奮不已。作為一名職業軍官,受領作戰任務是最高興的事,何況這是一項重大的作戰任務。他自從1月份被革去二級陸軍上將、免去河南省主席等職務以來,在西北行營已經坐了兩個多月的冷板凳了。他想起了1941年12月參加國民黨九中全會時,蔣介石責備他撥給八路軍彈藥和物資,責備他對八路軍的迅速發展限製不力。他又想起了那一年除夕,蔣介石派人把請柬送到他家裏,邀他赴宴,他臨時改變主意,沒有赴宴,搞得蔣介石怒形於色,原定14位客人中唯獨少了他衛立煌,蔣介石為了避免“13”這個他認為不吉利的數,隻好把秘書拉來湊數,口中直罵衛立煌目中無人……現在,這些陰影都消散了,蔣介石又委以他重任,他又要率軍出征了。
3月9日,衛立煌到達重慶。12日,蔣介石通知衛立煌,他將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暫時在重慶待命,最後命令即將公布。
就在這個令衛立煌興奮的時刻,意外情況發生了。原第18集團軍駐洛陽辦事處的一名處長被特務頭子戴笠收買,詳細說出了衛立煌與八路軍的密切關係。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惱怒,臨時改變主意,任命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一臉失望地回到成都,奉養老母。
誰知,羅卓英率領遠征軍赴緬甸作戰失利。1943年冬天,蔣介石再次把衛立煌召到重慶,親自接見,宣布恢複他的陸軍上將軍銜,正式任命他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率軍赴緬北、滇西作戰。
2.異邦救援英軍
1942年2月,中國政府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調遣3個軍10個師共10萬多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不久,又增調第66軍進至緬甸北部的重要城市曼德勒地區作戰。這一仗,一打就是半年多。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占領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由於兵力不足,未能進兵緬甸。這樣,緬甸一度成為國際同盟與日本法西斯的必爭之地,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
英國時刻都在關注緬甸的態勢。1942年2月1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發給緬甸總督的電報中,坦率地說:“我認為,緬甸以及同中國的聯係在整個(東方)戰區中是最重要的一環。”丘吉爾認為,對於英國,必須“守住緬甸……用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英國在丟失了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戰略據點以後,如果再失去緬甸,就會失去英國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甚至動搖英國在亞洲的根基。
中國政府認為,由於滇緬公路是中國的一條重要國際通道,緬甸對抗日戰爭具有重要影響。抗戰爆發,日軍侵占中國的華北、華東以及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截斷了中國海上的國際交通。為了打破日軍對中國的全麵封鎖,中國急需開辟新的國際通道。當時,緬甸首都仰光經曼德勒到中緬邊界的重鎮臘戍,已經有一條鐵路。雲南境內,昆明至下關也有公路。為了修築臘戍至下關的公路,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滇西各族人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憑著一腔報國熱情日夜奮戰在築路工地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搶修出了一條長達547.8餘公裏的交通幹線,這就是被譽為舉世聞名一大奇跡的滇緬公路。
美軍駐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認為,如果日軍占領緬甸,中國就將失去滇緬公路。如果能確保緬甸的安全,中國就能保持住西南的國際交通線,“使租界物資能繼續通過仰光暢通無阻地運送到中國”,打破日軍從西南包圍並進攻中國的企圖。
日本當局把緬甸看作是南方占領區的一道西南屏障。日軍看到,占領緬甸,不僅可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大陸屏障,還可以西進印度,下中東與德軍會師,北上中國西南地區,切斷滇緬公路。日軍如果占領緬甸,就能控製印度洋,就能從海上控製印度和中東,就能有力地支援太平洋海戰。日軍認為,占領緬甸,“不但是為了切斷援蔣路線,從保衛西麵的角度來說,也是特別應予重視的地區”。
在戰略利益的驅動下,對緬甸控製與反控製的鬥爭日益激烈。
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就是占領緬甸。當日軍攻占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等地以後,就積極準備進攻緬甸。為此,日軍決定,新成立的第15集團軍以第33、第55師團為主力,對緬甸作戰。
印緬戰場上的英印軍隊1941年12月,日軍第15集團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到達曼穀。日軍大本營為了盡快攻占東南亞各國,指令第15集團軍迅速調集軍隊,調整部署。緬甸北接高原,南臨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下遊有盆地和平原外,多為高原山地,大部係山嶽丘陵,峰巒縱橫,地形複雜,部隊行動不便。為了適應緬甸的地形特點和交通狀況,日軍把部隊的車輛編製改為馱馬編製,可見日軍對發動侵緬戰爭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