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滇緬遠征(1)(2 / 3)

1942年1月4日,日軍兩個師團從泰國出發,經麥索侵入緬甸境內。日軍攻占緬甸首都仰光後,又增調兩個師團,總兵力約9.5萬人,飛機250架。

1月19日,日軍占領緬甸南部的戰略要地土瓦,控製了丹那沙林地區的3個主要機場,這就切斷了英國軍隊從緬甸對馬來亞的支援。

1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主力突破泰緬邊境守軍的防線。30日,第55師團進至毛淡棉附近時,與緬甸軍隊和英國軍隊發生激戰。2月4日,日軍第33師團占領拔安。

2月9日,第15集團軍接到命令,日軍南方軍司令部命令該軍“繼續現在作戰,盡量殲滅敵人,進到仰光地方,且務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盤,以準備對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戰”。

緬北高地,戰鬥越來越激烈了。

滇緬路作戰,是中國軍隊與英國軍隊共同進行的一場戰鬥。1940年10月,滇緬公路重新開放。1941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華武官。丹尼斯支持中國抗戰,他到任後,代表英國政府向重慶方麵提出了中英結成軍事同盟、共同抗擊日寇的建議,受到重慶方麵的讚同。但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前,中英雙方在緬甸的軍事合作進展緩慢。

日軍偷襲珍珠港,進攻美國、英國、荷蘭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這使亞洲由中國持續4年半之久的單獨對日作戰演變成了中、美、英、荷、澳等國家聯合對日作戰。這是抗日戰爭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的一大背景。

12月8日淩晨4時,一陣緊似一陣的電話鈴聲把駐重慶郊外黃山別墅的蔣介石驚醒了,蔣介石不樂意地拿起話筒,“嗯”了一聲,當獲悉發生珍珠港事件時,立即起床,心急如焚地返回重慶。蔣介石預感到,世界大戰出現了新轉機。於是,蔣介石開展了一係列外交活動。

蔣介石剛剛回到重慶,又得知日軍派飛機轟炸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即於上午8時召開國民黨中常會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立即對日本法西斯宣戰。下午,蔣介石分別召見美國、英國、蘇聯駐華大使,向他們聲明:“中國決定不避任何犧牲,竭盡全力與英、美、蘇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家之完全崩潰。”蔣介石還向美國和英國等國家提出三項原則,一是成立太平洋同盟和聯軍總司令部,推舉總司令,由美國領導;二是要求英國、美國、蘇聯與中國一同對日宣戰;三是太平洋戰爭勝利前聯盟各國不許對日單獨講和。這天,蔣介石還約見各國駐華使館武官,說明中國軍隊準備對香港、越南、緬甸采取行動,配合各國友軍作戰。蔣介石在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候,迅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曾經使他頗為自豪。

12月9日,蔣介石發電報給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建議在反軸心各國間組織某種聯合軍事會議,協調作戰行動。

12月10日和11日兩天,蔣介石分別邀請英、美等國大使和武官,商討中、英、美、荷、澳五國聯合作戰問題。蔣介石請美國的馬格魯德準將電告美國總統羅斯福4項建議:

(一)由華盛頓建議五國聯合軍事行動之具體計劃,並以華盛頓為政治與軍事中心點。

(二)在蘇聯未宣戰前,由美國建議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緬甸、荷印區域間之四國聯合軍事行動之具體計劃。

(三)四國初步談判集議地點應為重慶,其永久地點再行討論決定之。

(四)由美國建議五國軍事互助協定之協定。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日本軍隊的突然襲擊麵前,一度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當他收到蔣介石的這份電報以後,立即給蔣介石複電。電文說:“立即發動步驟,準備一致行動,以抵禦共同敵人,應視為異常重要之舉。為達成此項目的起見,本人敬建議:由麾下最遲於12月17日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交換情報,並討論在東亞戰區最有效之陸海軍行動,以擊敗日本及其同盟國。”羅斯福積極支持蔣介石的上述4項建議,主要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當時,美國為了推行“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迫切需要有一種力量在遠東阻止日本。羅斯福認為,中國若積極行動,能夠起到這種責任。

羅斯福從美國的利益出發關心緬甸的安全,他希望通過召開聯合軍事會議促使中國派兵到緬甸作戰,用中國的軍事力量保衛緬甸和滇緬公路。

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曾坦率地說,在英美總戰略中,對德國作戰是第一位的;橫跨太平洋對日本的大規模“陸海空”行動是第二位的;“中印緬戰區處於可憐的第三位。但是,就其戰略和政治意義而言,世界的這一地區是極其重要的……它能持續不斷地提供以異常廉價的代價取得驚人的軍事和政治勝利的可能性”。史汀生還說,“從戰略上講,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政策的目的是使中國繼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