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了維護英國的利益,很看重緬甸的重要戰略地位。1942年1月20日,丘吉爾在發給伊斯梅將軍轉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說,“作為一個戰略目標,我認為使滇緬公路暢通無阻要比保持新加坡更為重要。”
1月21日,丘吉爾又給這位將軍發電報,他說:“緬甸如果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當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新加坡一旦淪陷,科裏幾多爾必將相繼淪陷,這將使印度大大震驚;隻有強大的部隊的來到和緬甸方麵戰事的成功,才能把印度支持下來。”
由於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支持,12月23日,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召開。蔣介石主持會議。會議剛開始,中英雙方就發生了爭吵。英國代表韋維爾上將公開聲稱,遠東盟軍的當務之急是防止日軍進攻印度和緬甸。英國在東南亞對日作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殖民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英國曾公開把緬甸境內的一批美國援華物資據為己有。
蔣介石對英國的這種言行十分惱火。蔣介石一氣之下,要何應欽發表聲明,中國要停止中、英、緬合作,把所有在緬甸的租借物資全部退還給美國。
美國代表馬格魯德見事態嚴重,急忙出麵調停。經過三方代表長時間的爭論,終於達成《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是:
——首要的是防止日軍進攻緬甸,這對於中國繼續抗戰和從中國向外擴展的任何聯合作戰,都至關重要。
——通過繼續以物資供應中國的辦法,為中國軍隊對日最後進攻進行準備和訓練。
——中國軍隊繼續牽製在中國戰線上的日本軍隊。
——一旦人力物力允許,即轉為用可調集的全部中、英、美軍隊進攻日本。
——設在重慶的聯合軍事委員會將召開會議,提供建議和情報,使盟國最高作戰委員會能夠製定東亞戰略。
——盡早在美國設立永久性組織。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重慶簽字。
1942年元旦,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這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線正式形成。這天,蔣介石就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美國的史迪威中將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至此,中、英、美等國共同對日本軍隊作戰的聯盟基本形成。但是,由於各國的利益關係不同,這個聯盟從成立之初就充滿著矛盾和鬥爭。這是導致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1942年2月,日軍加強攻勢,仰光告急,駐緬英軍總司令T·J·小胡敦請求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命令在滇緬邊境待命的第一路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
中國遠征軍這次入緬作戰的指導思想是:“以支援英軍確保緬甸國際補給線之目的,即深入緬甸境內,力求於曼德勒以南地區擊破日軍,狀況不利時,主力以密支那、八莫為基地,一部以景棟為基地,策劃持久,以確保國境”。
3月初,中國遠征軍接替英軍仰光至曼德勒鐵路以東至泰、老越接壤地區的防務。不久,第66軍進入曼德勒地區,中國戰區參謀長J·W·史迪威中將到達緬甸,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於4月進入緬甸。正當中國遠征軍日夜兼程,向緬甸戰場挺進時,英軍卻於3月8日輕易放棄了緬甸首都仰光。當時,中國軍隊的一名參謀在英軍指揮部擔任聯絡工作,但英軍對於撤出仰光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竟然不通知中方。對此,蔣介石很惱火。
3月9日,蔣介石召見史迪威,嚴厲指出,英軍沒有與中國軍隊真正合作。蔣介石已經看到,英軍沒有在緬甸認真作戰的打算,不能與中國軍隊協調作戰。為此,蔣介石不同意再讓英方指揮中國遠征軍,建議由史迪威將軍統一指揮中英兩國的軍隊。
史迪威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是一名職業軍人,比蔣介石大4歲。1920年至1923年,史迪威曾經到北京學習漢語,還在美國天津駐屯軍任職,對中國的情況比較了解。羅斯福總統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官兼中國戰區參謀長,是希望他能夠率軍保衛滇緬公路,能夠撮合中國的各派政治力量。羅斯福深知中國的情況複雜。史迪威則要求擁有對美國、英國、中國在緬甸作戰的軍隊的指揮全權。對此,馬歇爾表示,盡他的努力支持史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