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摧毀希特勒“無聲”武器基地(1)(3 / 3)

於是,齊默爾曼向柳德爾建議,把梯恩梯炸藥壓製成磚塊,以便在使用時不用現從筐子裏鑿出一塊,這樣使用既方便,又安全。柳德爾很欣賞這個主意,他們挑選了幾名製作爆竹的能手,很快把炸藥製成了磚塊。這其中,最高興的人是齊默爾曼。因為在他來之前,格裏高利耶夫已答應等他到了目的地後馬上給弄點炸藥,但卻一直杳無音信,因此齊默爾曼便一直在找尋機會,自己想辦法弄到炸藥,因為炸藥是實施破壞行動的基本武器。現在,總部不必為炸藥的事擔心了。齊默爾曼把偷出的炸藥藏到了安全的地方。

3.德國化學家和他的研究成果

在齊默爾曼領導的破壞小組成功地在工地上站穩腳根的時候,薩弗羅諾夫還沒有達到德國。格裏高利耶夫為了以防萬一,擬增加人到黑林山,協助齊默爾曼完成任務。一周以後,薩弗羅諾夫以施密特教授的侄子——“勒勃沃爾”的身份出現在教授的家裏。

當“勒勃沃爾”走下汽車時,受到了教授一家的熱烈歡迎。對於侄子第一次從海外來到德國,教授顯得格外興奮。他緊緊地擁抱著這個年輕人,久久沒有放手。在場的人都被這一情景所感動,流下了眼淚。

回到家後,“勒勃沃爾”和教授一家圍坐在桌旁,一直談到深夜。他激動地說:“伯父,我一眼就認出了您,您的模樣和照片完全一樣,見到你們我是多麼的高興啊!遺憾的是,我的父親再也見不到你們了!”“勒勃沃爾”講述了他的“父親”費裏茨·施密特的生活,教授的弟弟跟隨歌星在美國一直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後來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而離了婚,一個人過著孤獨的生活,最後得了不治之症。“勒勃沃爾”的敘述既動人,又富有戲劇性,因而使教授對“勒勃沃爾”一點兒也沒有懷疑。

第二天早晨,施密特教授帶著“勒勃沃爾”參觀了自己的私人化學實驗室。裏麵的情景令他驚歎不已:裝備的全是現代化的設備和儀器,施密特就是在這裏研製出了揚名世界的除萎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及消滅田鼠的藥劑。他們來到溫室,溫室裏長著許多植物,有小麥、豌豆、玉米等,長勢都很好。隨後,教授又帶他到用木板隔開的溫室的另一邊。一跨進門坎,他就聞到一股腐爛味。在一塊地畦裏,“勒勃沃爾”看到那些草本科植物和蔬菜全像得了一種古怪的病似的。黑麥和大麥的莖上都長了赤褐色的木瘤,茄子和西紅柿胖得像長著綠色的膿瘡似的,從破裂的膿瘡裏流出一種臭不可聞的黑色液體。教授說,如果在田地裏不適當地施放除萎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便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授告訴“侄子”,他一直在試驗多種有機磷化合物,研製新型殺蟲劑。1936年,他發現了有一組化合物的毒性異常大,他用這種化合物的稀釋液噴灑在植物莖葉上,結果莖葉上所有的寄生蟲都被殺死了。1937年1月,他著手進行第一次生產性試驗,但很快發現了這種化合物對人的副作用:它能使人的視力明顯減退,並令人感到呼吸困難。這便是他最早發明的“神經錯亂性毒氣”——塔崩。

納粹德國的毒氣室柏林知道此事後將施密特教授調到魯爾區的埃爾伯費爾德的新工廠,從事秘密的有機磷化合物的研究工作。

一年以後,他又發現了一種與塔崩有關的化合物——甲氟磷酸異丙脂,它的毒性幾乎是塔崩的10倍,施密特把這種新毒劑命名為“沙林”。

1939年9月,德軍對波蘭發動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帷幕。德國化學家再度處於實施國家計劃的要害地位。希特勒於9月12日公開叫囂:“德軍已掌握一種令人恐怖的新武器,德國的敵人是無法防禦的。”顯然,希特勒炫耀的就是他研製的毒氣。

當天晚上,他們從實驗室很晚才回來。吃過晚餐後,他同女兒勒吉娜又陪“勒勃沃爾”一起聊天,教授對這位已成孤兒的侄子給予了父親般的疼愛與關懷,勒吉娜也把他當成了最親近、最關心的弟弟。此時,“勒勃沃爾”已成為施密特一家的成員了,並會時刻受到伯父的保護。

從此以後,施密特每天都到侄子的房間去一趟,他們經常談到深夜。教授時常埋怨戰爭,並提到納粹正迫使他研製威力強大的毒氣武器,而他的學生施泰尼茨正在從事致病細菌武器的研製工作。了解了教授的心理之後,“勒勃沃爾”在一次談話中故意表示要去東線,他說:“每個人都應當為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來這裏是為了能與親愛的同胞共同作戰,反對俄國的異教徒。”

“你難道打算去東線嗎?”教授驚異地問道。

“是的,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