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禦前會議各個時期的決策,日軍大本營加緊進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各項準備工作,實施兵力的戰略部署。
在1941年1月29日~3月27日,美英參謀部代表在華盛頓舉行聯合會議,通過“ABC-l號”計劃。該計劃規定,根據雙方確定的“先歐後亞”戰略方針,如果日本發起進攻,美英在遠東的軍事戰略是采取守勢,“在德國被打敗之前,對日本采取牽製性的消耗戰”。據此,美國規定,其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防禦,確保夏威夷、菲律賓、關島和威克島等地不受侵犯。此外,為減輕馬來亞防線英軍的壓力,該艦隊要用潛艇破壞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在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采取箝製行動。
4月27日,英美荷三國軍事代表在新加坡會晤,商討日軍進攻東南亞時的對策,醞釀共同防禦計劃。會上,英國和荷蘭代表要求美國向新加坡派遣軍艦以威懾日本。美國代表以“不符合美國總的戰略”為由予以拒絕。
8月9~12日,羅斯福和丘吉爾舉行大西洋會議,修訂美英兩國作戰計劃和外交方針。會議討論了歐洲和遠東局勢,通過了《大西洋憲章》,雙方一致同意對日本發出嚴重警告。
11月2日,丘吉爾致電羅斯福:“你們和我們的態度越堅決,他們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小。”為阻止日軍南進,英國派海軍上將湯姆·菲利普斯率領航空母艦“無敵”號、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驅逐艦“伊萊特拉”號、“特快”號、“特內多斯”號、“吸血鬼”號組成的Z艦隊,由英國駛往遠東。然而,航空母艦“無敵”號在百慕大觸礁,不能為編隊擔任空中掩護。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於12月7日前先後抵達新加坡。
在實行聯盟戰略的情況下,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戰備工作有所加強。
在此期間,美國采取了一些實際步驟改善其在太平洋地區的態勢。1940年4月,美國海軍艦隊由美國西海岸到夏威夷群島進行年度演習。5月7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通知美艦隊司令理查森,演習後長期進駐珍珠港,不返回西海岸,目的是迫使日本放棄乘荷蘭失敗及英法處於困境而南進的打算,遏製日本的行動,但當時珍珠港基地建設尚未完工。10月18日,駐夏威夷的艦隊司令理查森向羅斯福報告,由於艦員不足,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在緊張的國際形勢下,艦隊在夏威夷水域訓練,從保密角度來看是危險的,艦艇防空、反潛措施不充分,建議艦隊返回美國西海岸。此外,海軍一些人士也反對艦隊常駐夏威夷,他們認為這不但不能有效地箝製日本,反而會給日本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羅斯福沒有理睬理查森及海軍其他人員的意見,後來甚至還免除了理查森的艦隊司令之職。
1941年1月27日,美國駐日本大使約瑟夫·C.格魯向美國國務卿赫爾報告,日本武裝力量企圖動用全部軍事手段大規模地偷襲珍珠港。美國國務院將格魯大使發回的重要情報抄送給陸軍部和海軍部,但這份情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941年5月27日,羅斯福發表廣播講話,宣布美國進入“無限期全國緊急狀態”。11月25日,羅斯福在白宮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赫爾、史汀生、諾克斯、馬歇爾、斯塔克。
根據迎戰日本的決策,美國采取了各種措施,在軍事上做了必要的準備。1940年6月14日,羅斯福簽署增加海軍艦隻11%的法案。6月30日,美國決定要擁有100萬陸軍的武器裝備,並儲備200萬軍隊的裝備,具備生產400萬軍隊的武器的能力,每年為部隊提供1.8萬架飛機。7月19日,羅斯福簽署《兩洋海軍法案》,規定在1940~1945年期間,撥款40億美元,增建各種艦船257艘,總排水量132.5萬噸,使海軍實力增強70%,包括建造9艘戰列艦、11艘航空母艦、44艘巡洋艦、100多艘驅逐艦,飛機達到10萬架。9月16日,美國頒布征兵法,規定21~35歲男子一律登記,準備入伍。當時美國軍隊規模較小,1940年僅有陸軍(含航空兵)27萬人,海軍(含陸戰隊)19萬人,總數不足50萬人,還有國民警衛隊2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