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斯福的授意下,租借法案先由財政部起草,後經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司法部長、國務卿和國會領袖討論修改,最後定稿。1941年1月6日,羅斯福在提交國會的年度谘文中,重申了租借法案的原則。1月10日,租借法案被提交國會審議。2月8日,眾議院以260票對165票,3月8日,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分別通過租借法案。
這一法案的正式名稱是:“增強美國防務法案”,3月11日經羅斯福簽署正式生效。該法案規定:當總統認為對美國防務有利時,他可以在他所取得生產所需資金範圍內,批準為任何國家的政府生產和采購任何防禦物資;授權總統向他認為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任何國家出售、轉讓、交換、租借或其他方法處理任何國防物資。3月27日,國會又通過70億美元的租借撥款計劃。根據這一法案,美國在戰爭中向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爭物資,1941年3月其主要對象是英國,4月擴及中國,9月擴及蘇聯。自1941年3月至1945年戰爭結束時,共有38個國家接受了此案所提供的價值491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英聯邦國家占63%,蘇聯約占22%)。
租借法案的通過,標誌著美國由非交戰國向交戰國邁出決定性的一步,為英美聯盟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丘吉爾對租借法案做了高度評價,稱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轉折點”。
在努力擴大對英援助的同時,美國還積極調整其軍事戰略,協調兩國的軍事合作。
1937年12月,美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羅亞爾·E.英格索爾上校訪問倫敦,與英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菲利普斯進行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兩國海軍的造艦計劃和在遠東的軍事合作問題,達成一旦與日本發生戰爭兩國海軍聯合行動的非正式協議。英方還提出,一旦英國與德國交戰,希望美國太平洋艦隊保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1938年和1939年上半年,英美海軍多次進行秘密接觸,進一步交換情報,協商聯合作戰問題。法國敗降後,英美軍事合作不斷加強。
1940年8月,美國派戈姆利海軍上將率代表團訪英。代表團名義上是為了收集情報,實際上與英方就英國的生存能力、美國對英國援助的方式、美國一旦參戰兩國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和行動區域的劃分,以及兩國的情報交換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根據這次會談的情況,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R.斯塔克上將向羅斯福總統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即“獵犬計劃”。斯塔克指出,美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英國的生存,“如果英國對德決定性勝利,我們就能在全球各地取得勝利;如果英國戰敗,我們將麵臨嚴峻的形勢,盡管我們不致於到處失敗,但很可能到處都不能取勝”。因此,他主張在參戰前美國應加速建立西半球的防務,加強美國海軍和陸軍力量,同時大力援助英國;一旦參戰,美國應在大西洋采取攻勢行動,而在太平洋則采取守勢。
斯塔克的主張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的觀點不謀而合,也得到羅斯福的默許,成為美國與英國會談的基本立場。接著,斯塔克電告在倫敦的戈姆利海軍上將,邀請英國三軍參謀長派代表到華盛頓參加參謀工作會議。12月15日,英國三軍參謀人員討論了英國應當采取的立場,並達成幾點共識:歐洲戰區是至關重要地區,首先應集中力量打敗德國和意大利,然後對付日本,美國應派海軍援助歐洲戰場;英國要集中兵力在歐洲戰場,英國在遠東的利益主要由美國來保護。
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英美參謀人員在華盛頓舉行秘密會談。在長達2個月的會談中,雙方在遠東和太平洋問題上分歧較大,爭論最激烈。英方認為,遠東對英國至關重要,但英國本身無力保衛其遠東領土的安全,希望美國派一支增援部隊到新加坡。對英國這種既自私又有違“歐洲第一”戰略原則的要求,美國嚴詞拒絕了。最後雙方隻好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在歐洲和大西洋問題上,雙方很快便取得一致意見。
會議最後通過了參謀工作會議的報告,簡稱“ABC-1號”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