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3)(1 / 3)

(1)確立“先歐後亞”戰略。“鑒於德國是軸心國中的首要成員國,因而大西洋和歐洲地區是決定性戰場。美國軍隊的主要力量將放在該戰場,其他戰場上美軍的作戰行動應有利於該戰場的行動。……如果日本參戰,在遠東的軍事戰略將是防禦性的。美國無意加強它在遠東的現有軍事力量,但是將以最適當的方式使美國太平洋艦隊處於進攻狀態,以削弱日本的經濟力量,並牽製日本用於馬來西亞的力量以支援馬來要塞的防禦。美國準備增加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的部隊,以使英聯邦得以抽出必要的部隊來增援遠東。”

(2)規定了對付軸心國的“主要進攻政策”:以封鎖手段對軸心國施加經濟壓力;持續不斷地對德國進行空襲;早日消滅意大利;陸海空軍聯合對軸心國進行襲擊,並展開小規模的進攻;支持中立國、盟國及軸心國占領區人民的反抗鬥爭等等。

(3)規定了英國地麵部隊對軸心國的進攻任務和美國當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任務。此外,還規定了各自的作戰區域、組織指揮,並決定互派軍事代表團,以交換情報,不斷製訂行動計劃。

“ABC-1號”計劃於5月28日獲得美國海軍部長的同意,6月2日獲得美國陸軍部長的同意。羅斯福雖未正式批準,但實際上已經默許。“ABC-1號”計劃的通過,標誌著英美雙方“先歐後亞”共同戰略的初步確立,這一戰略成為以後指導英美兩國進行全球聯合作戰的基本戰略。

總之,租借法案的通過和英美共同戰略即“先歐後亞”戰略的確立,標誌著英美兩國已聯結成日益緊密的夥伴,也就是羅伯特·舍伍德所說的“非正式聯盟”的形成。從此,美國實際上在進行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了。

3.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歐戰爆發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係的基礎和條件,這一體係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建立。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的不斷擴大,遭受法西斯國家侵略和威脅的各國終於認識到法西斯是它們共同的敵人,於是,它們從戰勝法西斯的共同目的出發,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逐漸走向聯合,建立起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租借法案簽訂後,美國與英國已事實上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雖然美國尚未直接參戰,但是,通過大量包括軍事裝備在內的物資援助,無疑給在西歐與法西斯德國浴血奮戰的英國以巨大鼓舞。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這個重大事件為美英等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結成盟友提供了可能,因為沒有任何力量比麵臨共同的敵人更能使兩個不同類型的社會聯合起來。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蘇德戰爭爆發的消息後,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因為他認為,蘇聯參戰後“我們再也不孤單了”。此時,德意法西斯不僅占領了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而且企圖在擊敗蘇聯後回師英國;日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積極準備南進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英國意識到,它在亞、非與地中海的廣大殖民地和自治領,甚至其本土都受到軸心國的致命威脅。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它急需擺脫孤軍奮戰的局麵,爭取與同其唇齒相依的美蘇等國相互支援與配合。丘吉爾在蘇德戰爭爆發當晚發表廣播演說指出:希特勒派兵“入侵俄國,隻不過是企圖入侵不列顛群島的前奏。毫無疑問,他希望這一行動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可以在美國的海空軍進行幹涉以前擊敗英國……因此,蘇聯麵臨的危險就是我們和美國麵臨的危險”。他宣布英國將給蘇聯以“我們力所能及的、對蘇聯有益的一切經濟和技術援助”。

蘇德戰爭前,美蘇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交往增多,1941年1月22日,美國宣布取消對蘇聯的“道義禁運”。但是,由於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隔閡,雙方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仍未取得諒解。後來,國際形勢的發展使美國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德意法西斯一旦奪取歐洲、非洲和中近東,將對美國海外利益構成極大威脅;日本擴大對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侵略並企圖南進,既是對美國的勢力範圍、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嚴重挑戰,也可能導致太平洋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擔心蘇聯過早崩潰會使美英的處境更加不利。因而,它將蘇德戰場視為美英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並從維護本國利益的立場出發,迅速表示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侵略。6月23日,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代表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說:“美國政府認為,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力量的團結,不論其來曆如何,都會加速當今德國統治者必然敗亡的進程,從而促進我國的國防和安全。今天,希特勒軍隊是美洲大陸的主要危險。”6月2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美國準備向蘇聯提供援助,撤消對原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價值3900萬美元的蘇聯資產的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