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德國背信棄義的侵略,蘇聯也放棄原有立場,采取新的外交方針,希望與歐美國家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3日,國防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在告蘇聯人民書中聲明,偉大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保衛蘇維埃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而且要援助那些淪為法西斯侵略者犧牲品的其他各國人民。他還強調指出:“我們為爭取自己祖國的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定會與歐美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民主自由的鬥爭彙合在一起。這將是所有維護自由、反對希特勒法西斯軍隊奴役和奴役威脅的各國人民的統一戰線。”這樣,蘇美英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開始向結盟道路邁進。
由於英國所受的威脅遠遠大於美國,因此英國聯蘇的步子要早於和大於美國。英蘇協定就是兩國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1941年7月初,英國駐蘇大使斯塔福德·克裏普斯先後與斯大林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進行會談,商討兩國協定的基本條款。丘吉爾獲知協定草案後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我們完全讚成你所提出的關於英蘇協議宣言的建議。”
7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英國駐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裏普斯各自全權代表本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了《英蘇關於對德國聯合作戰的協定》。該協定包括2項條款:“(1)兩國政府保證,在對希特勒德國作戰期間,互相給予一切援助和支持;(2)互相保證,在這次戰爭中,除非經過雙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談判也不能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兩國政府取得諒解,日後還得用更明細的政治和軍事協定來補充本協定。”同時,兩國開始研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
英蘇協定表明,英蘇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承擔了彼此支援和戰鬥到底的義務。這一協定的簽訂,是英蘇建立盟友關係的標誌,為日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與英國相比,美國因受尚未直接參戰的製約,聯蘇的步子邁得較小。雖然羅斯福奉行援蘇“慢慢來”的政策,但為掌握有關蘇聯實際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和蘇聯在軍事援助方麵的具體要求,特派他最信任的助手、負責租借援助事務的哈裏·霍普金斯出使莫斯科。接到總統指令後,正在英國訪問的霍普金斯立即從蘇格蘭飛抵阿爾漢格爾斯克。7月28日,他抵達莫斯科。
霍普金斯很快受到斯大林的接見。他向斯大林轉達了羅斯福總統關於美國“願意在蘇聯對德作戰中給予援助”的願望。斯大林也坦率地向他介紹了蘇聯的危急情況和蘇軍的迫切需要,並允許霍普金斯到前線考察。通過考察,霍普金斯親眼看到蘇聯強大的軍事潛力,掌握了蘇軍在許多地方實施反突擊的詳情。同時,蘇聯軍民堅定的必勝信念和英勇鬥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由此得出結論:蘇聯不僅能經受住敵人的攻擊,而且能給敵人以沉重的回擊。因此,他向斯大林建議,迅速召開美蘇英三國會議,討論決定援助蘇聯的數量。隨後,他分別向羅斯福和丘吉爾詳細彙報了莫斯科之行,強調援助蘇聯對擊敗德國的重要性。
霍普金斯這次訪蘇是戰時美蘇關係的轉折點,羅斯福聽取他的彙報後,最後確定了采取實際措施援助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方針,堅定了美國參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決心和信心。8月2日,美國通知蘇聯,決定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將美蘇貿易條約規定的有效期延長一年。10天後,美國向蘇聯派出第一支船隊。
在這一過程中,美英兩國愈發感到有必要修正過去的外交方針,進一步加強兩國間在各種國際問題特別是在對蘇聯關係上的戰略合作。經雙方商定,最後決定在8月舉行美英兩國首腦會議,研討戰略合作問題。
1941年8月9日,丘吉爾率英國海軍上將達德利·龐德爵士、陸軍上將約翰·迪爾爵士、空軍上將威爾弗裏德·弗裏曼爵士、外交部常務次官亞曆山大·卡多根爵士、徹韋爾勳爵、戰時內閣助理秘書L.霍利斯上校、湯普森海軍中校,在霍普金斯的陪同下,乘坐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抵達紐芬蘭的普拉森舍灣的阿金夏港,受到早一天乘“奧古斯塔”號巡洋艦到達該港的羅斯福總統、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海軍作戰部部長哈羅德·斯塔克海軍上將、陸軍副參謀長亨利·阿諾德中將、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等一大批軍政官員的歡迎。為保密起見,8月初,羅斯福就離開華盛頓去進行一次重要的“釣魚旅行”,在新英格蘭沿海的“波托馬克”號遊艇上當眾垂釣,然後,從那裏秘密地駛往紐芬蘭。
阿金夏會談為期4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斯福與丘吉爾的許多會麵中的第一次。8月9日晚,羅斯福在“奧古斯塔”號巡洋艦上舉行盛大晚宴,歡迎英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