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中,羅斯福與丘吉爾談話的主題是:日益增長的日本侵略威脅,擬議中的五點(後增至八點)聯合宣言。
次日清晨,羅斯福登上“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兩國首腦及軍政顧問開始正式會談。英國要求美國艦隊駛入地中海,並希望美國海軍擴大為英國船隻護航的範圍,其中包括德國潛艇大批出沒的北大西洋。但是,美國領導人不願過早直接卷入戰爭,他們反複強調:“他們的職責在於防衛西半球,因而不願討論超過亞速爾、加那利和佛德角群島、達喀爾、法屬摩洛哥和西屬摩洛哥以外的任何事情。”美國隻答應為英國海上船隻護航至冰島。這是美國做出的唯一具體的軍事承諾。直到9月份,德國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襲擊美軍“格裏爾”號驅逐艦時,羅斯福才公開宣布上述承諾。
在對日政策上,雙方產生很大分歧。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卡多根提出:“美國應明確警告最近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南半部的日本,不許進一步侵略,如果日本進攻英國或荷蘭的東南亞屬地,美國應保證參戰。”因為擺脫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束縛需要時間與機會,因而羅斯福不同意英國的建議,隻答應與日本繼續談判,希望英國利用日美談判加強在遠東的防務。
關於援蘇問題,雙方很快達成共識。羅斯福原則上同意丘吉爾提出的召開莫斯科會議,與蘇聯人一起商定軍援的建議。
這次最高級會議最著名的成果是關於戰爭目標的八點聲明——《大西洋憲章》。該憲章由威爾斯與卡多根共同起草,8月12日會議結束時由兩國政府首腦簽署,正式公布於8月14日。其內容如下: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和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爾經過會晤,認為他們兩國國策中某些共同原則應該予以宣布。他們對於世界所抱有的一個美好未來局麵的希望是以此項政策為根據。
(1)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麵的擴張。
(2)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誌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
(3)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複。
(4)兩國將努力促使所有國家有國際貿易和獲得原料的同等機會。
(5)兩國希望加強世界範圍的合作,以提高勞動標準,促進經濟進步和社會安全。
(6)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兩國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國俱能在其疆土以內安居樂業,並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無所恐懼,亦不虞匱乏的保證。
(7)在上述環境中,公海上應能自由航行。
(8)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各國,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倘國際間仍有國家繼續使用陸海空軍軍備,致在邊境以外實施侵略威脅,或有此可能,則未來和平勢難保持。兩國相信,在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國家軍備之解除,實屬必要。同時,兩國當讚助與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於軍備的沉重負擔。”
在商討該文件的過程中,雙方發生了爭論,暴露了美英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例如,在討論第4條時,英國要求保護其歧視性的帝國特惠製,而美國則堅持塞進它們長期鼓吹的“機會均等”原則。雙方各不相讓,幾成僵局。最後,霍普金斯強烈地認為,憲章的宣布與會議本身消息的發表應在同一時候。他擔心曠日持久爭論下去,無益於大局,遂勸說羅斯福與丘吉爾達成妥協。在討論第8條時,英國擬製的草案有這樣的文字:“兩國所尋求的和平,不僅要永遠推翻納粹暴政,而且要通過有效的國際組織,使一切國家與民族獲得安居樂業的手段。”但是,羅斯福反對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大會。他既不願激怒國內的孤立主義者,又不願得罪狂熱的國際主義者,因而刪去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
大西洋會議期間,英美兩國政府首腦在“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上交換意見。圖中前排左起:羅斯福、丘吉爾、馬歇爾和迪爾。《大西洋憲章》是一篇反法西斯宣言,它體現出一種道義力量,符合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願,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即接受了它。英國認為,“這八點中每一點都是對軸心國行為的挑戰,是它們無法作出有效回答的挑戰”。在9月24日召開的倫敦15國同盟會議上,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國代表均表示忠於《大西洋憲章》提出的“共同原則”。因此,《大西洋憲章》不僅是美英兩國政治聯盟的標誌,而且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綱領,成為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