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首先讚同這一建議,為征得丘吉爾的同意和支持,他力薦英國上將阿奇博爾德·韋維爾擔任從孟加拉灣到澳大利亞的ABCD戰區最高司令官,統一指揮在這一戰區作戰的美、英、荷、澳四國軍隊。邱吉爾立即改變主意,欣然表示同意。
統一指揮原則的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盟作戰的重要措施。隨著戰爭的發展,盟軍在各戰區都任命了最高指揮官,有力地協調了各盟國軍隊的作戰行動,保證了聯盟作戰的勝利。
阿卡迪亞會議還決定設立一個盟軍最高行政機構,負責指揮各戰區的作戰。12月29日,出席阿卡迪亞會議的美英三軍參謀長向羅斯福提交了一份指揮係統大綱,建議現存的盟國各戰區作戰指揮機構:“A、不論最高指揮官作出何種建議,他都要電告倫敦和華盛頓兩地的三軍參謀長委員會。B、倫敦的三軍參謀長委員會要馬上發電給駐華盛頓的英國代表團,表明他們是否將用電報提出意見。”
美英三軍參謀長的這份大綱,並未提出設立專設的聯合統帥機構。羅斯福認為,聯盟作戰需要有一個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於是在這份大綱上批示:“建議為此目的在華盛頓成立一個專設機構。A、3位美國代表、3位英國代表;B、為磋商和谘詢起見,增加1位澳大利亞代表、1位新西蘭代表和1位荷蘭代表;據此建議,上述機構應按下列方式行使職權:A、不論最高指揮官作出何種建議,他都要電告上述設在華盛頓的委員會;B、在華盛頓的委員會要馬上電告倫敦,征求他們的建議和意見。”這個機構後來定名為聯合參謀長會議,它在美英兩國首腦監督下,指導盟軍的作戰,“以2個民族從未有過的諒解和效率發揮著作用”。
如果說,統一指揮原則保證了各戰區的聯盟作戰順利進行,那麼這個機構的設立則保證了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戰場的勝利作戰。難怪“丘吉爾和馬歇爾兩人都認為這個決定是阿卡迪亞會議最有價值和最有持久意義的結果”。
此外,阿卡迪亞會議還決定成立軍人分配部和戰時生產部等美英聯合機構。
阿卡迪亞會議於1942年1月14日結束,這次會議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和美國正式參戰的形勢下召開的。在幾個戰場並存的情況下,會議統一了美英兩國關於“歐洲第一”和“德國第一”的思想,堅持和完善了“先歐後亞”戰略方針。兩國首腦從反法西斯鬥爭的全局出發,求同存異,密切配合,進一步鞏固了美英聯盟。會議決定設置的軍事機構和采取的其他措施,為盟軍的密切協同和反法西斯戰爭中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保障。
《大西洋憲章》發表後,受到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讚同。在《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鼓舞下,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逐漸積聚起來。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則直接促使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最後形成。
美英首腦草擬的《大西洋憲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日宣戰。德意日為協調一致行動,1941年12月11日簽定對美英共同作戰的協定,承擔在無相互全麵諒解的條件下不得與美英停戰或媾和的義務,同時德意宣布對美英開戰。美英被迫分別對德意和日本宣戰。接著,軸心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對美宣戰。而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新西蘭、南非聯盟、哥斯達黎加、古巴、尼加拉瓜、巴拿馬、薩爾瓦多、“自由法國”民族委員會和波蘭政府向日本宣戰。中國則向德意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全世界遭受法西斯侵略及其威脅的國家和人民強烈要求組建強大的國際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
麵對新的戰爭形勢,羅斯福考慮將所有同德意日進行戰爭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同盟,通力合作,打敗法西斯。1941年12月24日,他向丘吉爾就成立一個大同盟交換了意見。丘吉爾早在大西洋會議上就建議成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使一切國家與民族獲得安居樂業的手段”,隻是由於當時美國尚未直接參戰,羅斯福不肯答應,隻同意“建立一個更廣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體係”代替“國際組織”。這次,羅斯福提出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丘吉爾欣然表示同意。他說:就這個問題“在原則上、在感情上以及確實在文字上,我們是完全一致的”。
大同盟的成立宣言草案是羅斯福擬定的,最初叫《協約國家宣言》。後來為有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集團,羅斯福從拜倫《蔡爾德·哈羅德遊記》一詩中,借用了“聯合國”一詞,稱之為《聯合國家宣言》。12月25日,宣言草案正式提出,送交有關國家討論。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