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6)(1 / 3)

宣言草案文本有關簽字國的排名先後次序是美國為首,其次是英國,接下來是英國的各自治領,跟著才是按字母先後次序排列的其他同盟國,蘇聯放在最後。霍普金斯根據各同盟國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建議修改排名先後次序,“把像中國和蘇聯這樣的國家提到同我國和聯合王國的並列地位;區別的方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國土上積極作戰的國家為一類,另外則是已經被軸心國征服了的國家。”

丘吉爾則“堅持英國各自治領必須緊接大不列顛之後,一起列入簽字國名單上”,反對因按字母次序而同英國分開。

但是,羅斯福接受了霍普金斯的建議,並說服丘吉爾做出讓步,最後由他親自排出簽字國的次序: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這4個國家之後的其他各國包括已經宣戰的拉丁美洲各國則按字母順序排列。

修改稿完成後,羅斯福和丘吉爾於12月27日分批會見了各同盟國駐華盛頓大使,向他們介紹了宣言的內容。同時,用急電把宣言發給各同盟國的政府,請這些政府正式授權它們駐華盛頓的代表簽署這項文件。

1942年1月1日,羅斯福、丘吉爾、李維諾夫、宋子文(中國新任外交部長)聚集在白宮羅斯福的書房內,分別代表各自國家簽署了這個莊嚴的宣言。次日,其餘22個同盟國在美國國務院按國名英文字母順序依次簽字。至此,《聯合國家宣言》誕生,全文如下:

聯合國家宣言

(1942年1月1日於華盛頓)

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各國的聯合宣言。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

對於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與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所作聯合宣言稱為《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業已表示讚同,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於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鬥爭,茲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仆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合作,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資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訂是國際關係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極大地豐富了國際關係理論。首先,它體現了“目標原則”。26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撇開政治製度、宗教信仰的分歧簽署一個共同宣言,就是因為它們麵臨著共同的威脅,戰勝法西斯是它們的共同目標,各國參加聯盟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戰勝法西斯,而成立聯盟的目的就在於使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沒有共同的目標,則聯盟無任何基礎。

第二,它體現了“共存原則”。聯盟的鞏固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個戰爭共同體的某個國家是否在戰爭中媾和。因為,引誘對方聯盟的成員國單獨媾和是政治行為者十分注意的一個戰略決策。因此,《聯合國家宣言》規定簽字國不能單獨締結停戰協定和和約。這就使當事各方對實現戰勝法西斯這一目標作出了具體保證。“由於把這項承諾寫入條約,這使這一努力獲得一定的合法性;各方才有更大可能去追求這些目標。因為聯盟的建立賦予締約國以新的地位,這使他們很難相互背信棄義,否則就會因不守信用而背上欺世盜名的惡名”。因此,“共存原則”是加強聯盟或聯合的內部力量。

第三,它體現了“靈活原則”。參加某一聯盟的各成員國從各自的國家利益認識問題,勢必產生矛盾與鬥爭。但是,正如斯大林所說:“俄國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而英國和美國則不是,也不打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但是這一事實並不妨礙我們為了共同的安全和正當的利益而製定出良好的計劃”。《聯合國家宣言》的倡議者與製定者為了“共同的目標”,在製定宣言過程中,采取了靈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把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在一麵旗幟下,集中各同盟國的一切力量去戰勝德意日。

《聯合國家宣言》把26個不同社會製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膚色的國家集合在打敗法西斯的共同目標和旗幟下,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實現了一切反法西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大聯合,大大加強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為反法西斯國家扭轉被動局麵,進而奪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