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赫爾認為:“《聯合國家宣言》在曆史上最大的共同作戰努力中,把代表六大洲絕大多數居民的26個自由國家的決心和意誌聯合起來了。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說明遵守法律、愛好和平的國家到了必要的時候能夠團結起來使用武力去維護自由、正義和人類的基本原則。”
不容置疑,除美英蘇外,中國等世界許多國家也為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不僅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有力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而且還積極倡導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早在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著眼世界戰略全局,發出《關於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的指示,明確指出“目前共產黨人在全世界的任務是動員各國人民組織國際統一戰線,為著反對法西斯而鬥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國共兩黨立即做出反應,主張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並成立正式同盟,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勝利,1941年12月9日,中國領導人還致電美英蘇三國首腦,建議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協調各國作戰。無疑,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因而,中國同美英蘇一道率先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既是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要地位與作用的體現,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所作貢獻的肯定。
4.德意法西斯的歐洲“新秩序”
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侵略擴張伊始,就在其占領的國家和地區逐步建立法西斯殖民統治,美其名曰歐洲“新秩序”。它們在這一幌子下,對占領區人民實施殘酷的暴力統治、種族滅絕和經濟掠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1936年3月7日,德軍進駐萊茵蘭,開始進行對外擴張的預演。2周後,希特勒首次宣稱:歐洲應該建立一種“新秩序”。其言下之意就是,要建立一個他在《我的奮鬥》和《希特勒的第二本書》中鼓吹的、由雅利安“優等種族”占統治地位的歐洲。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國的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上重申,德國應獲得“與其國家地位相稱的生存空間”,以解決其8000萬人民的糧食供應和其他經濟問題。據此,德國不滿足於恢複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邊界,準備將法國北部、勃艮第大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奧地利,以及佛來米人、瓦隆人、荷蘭人、丹麥人、挪威人和瑞典人所在的國家和地區並入大德意誌國版圖;在東方為本國奪取直達烏拉爾的廣闊的“生存空間”,其中,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烏克蘭和克裏木應成為德國的移民區;在法國的剩餘部分、巴爾幹半島、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組建德國的衛星國。希特勒認為,實現上述目標的唯一辦法,就是發動戰爭,對外擴張。
種族主義也是影響德國歐洲“新秩序”構想的重要因素。納粹黨黨綱汙蔑猶太人是德意誌民族的禍害、煽動破壞德國的罪魁。有人還根據德語中斯拉夫人(slawe)一詞與奴隸(sklave)的拚法近似,推斷斯拉夫人與奴隸有內在聯係。希特勒則聲稱,隻有“優等種族”雅利安人是“文明的建設者”,有權主宰歐洲;猶太和斯拉夫民族等“劣等種族”是“文明的破壞者”。他主張以戰爭手段消滅猶太和斯拉夫民族,將華沙、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大城市夷為平地,以便為日耳曼民族騰出廣闊的“生存空間”。1939年1月30日,他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時再次預言:“倘使歐洲內外的國際猶太金融勢力能夠使各國再一次陷入一場世界大戰的話,那麼,其結果決不會是全世界布爾什維克化和隨之而來的猶太人的勝利,而是歐洲猶太民族的徹底消滅”。據此,德國製定了民族滅絕和民族壓迫的方針。
猶太人被押入集中營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於1940年4月宣稱,應將德國的“革命”推廣到歐洲各國。其言下之意就是,要在德國占領的國家和地區強製推行法西斯製度,對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全麵控製,取締和鎮壓一切反納粹活動。為徹底消滅布爾什維主義,希特勒於1941年3月就入侵蘇聯的有關問題提出以下方針:即將發生的蘇德戰爭“不僅是一場武裝鬥爭,它還會導致兩種世界觀的搏鬥。由於地域遼闊,擊敗敵人的武裝力量還不足以結束這場戰爭,必須使整個地區解體為幾個國家,各自建立我們能夠與之和解的政府”,“必須鏟除迄今壓迫人民的猶太布爾什維克知識分子”。6月6日,德軍統帥部又根據希特勒的旨意下達《關於政治委員的命令》。該命令規定:在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的鬥爭中,不應以國際法標準對待被俘的政治委員,而應將所有政治委員從戰俘中挑出來,爾後就地處決。
為解決因窮兵黷武造成的經濟困難和滿足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負責製定歐洲“新秩序”計劃的德國經濟部長兼國家銀行總裁瓦爾特·馮克於1940年7月25日向國內外宣布,德國對歐洲經濟進行“改造”的設想是:各國之間實行專業分工和“密切合作”,在統一計劃下安排工農業生產;調整出口結構,減少貿易壁壘;以柏林為歐洲的金融中心,德國馬克為通用貨幣。總之,歐洲應成為一個由德國控製的經濟共同體,德國的所有占領區和衛星國都要為德國提供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最大限度地保障德國軍備生產、穩定經濟、改善福利和爭霸世界的需要。這是德國當局關於歐洲“新秩序”的第一個計劃,但它隻涉及經濟方麵的內容。關於“新秩序”的政治意義,直到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後,才開始變得明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