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6)(3 / 3)

盡管如此,德國關於歐洲“新秩序”的上述構想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計劃,並在爾後實踐中不斷有所變化。意大利隻是德國的小夥伴,處處聽命於德國,它所侵占的地盤及其勢力範圍也比較有限。因而,德國的上述構想基本代表了德意兩國。

歐洲“新秩序”是德意法西斯以侵略戰爭為手段,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1938年3月~1939年3月,德國以武力威脅和外交手段首先吞並了中歐的奧地利和捷克。自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1940年又相繼侵占北歐和西歐的丹、挪、荷、比、盧、法。1941年4月,德國還夥同意大利等國入侵並瓜分了南歐的南斯拉夫和希臘。至此,德國在歐洲奪取了約2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約1.4億人口。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後,還一度占領了蘇聯歐洲部分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領土。此外,意大利也於1939年4月和1940年6月先後侵占埃塞俄比亞和法國一部。從而,它們為建立“新秩序”創造了條件。

為加強對被占領國家和地區的控製和掠奪,德國法西斯根據其種族主義、地緣政治的原則和戰略方麵的考慮,針對不同對象暫時采取以下4類統治形式:

第一類,並入德國版圖的合並區。1938年,德國首先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爾後將其劃分為幾個行政區。1939年10月8日,希特勒發布《關於東部地區行政區劃和管理辦法的公告》,將波蘭的大片領土並入德國。其中,在東普魯士和西裏西亞之間設立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和瓦爾塔蘭行政區,而將切哈努夫和蘇瓦烏基地區並入東普魯士省(蘇德戰爭爆發後,原波蘭東部的比亞韋斯托克地區也於1941年8月並入該省),上西裏西亞地區並入西裏西亞省。爾後,比利時的歐本和馬爾梅迪等地也被並入德國萊茵省;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分別並入新設的巴登—阿爾薩斯特行政區和威斯馬克行政區;盧森堡被並入新設的摩澤爾行政區;南斯拉夫的下施泰爾馬克和克雷因的一部也分別並入施泰爾馬克行政區和卡恩滕行政區。這樣,德國的版圖就向外擴展了許多。

第二類,由德國行政官員直接管轄的德國移民區。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下令將德軍新近強占的捷克剩餘領土納入德意誌國,但保留其有限自治,並改稱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其自治政府首腦必須是希特勒分子,政府成員須經德國的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保護官認可方能就職。德國保護官負責監督當地政府,又可直接頒布法令。根據10月12日希特勒的命令,在包括華沙、克拉科夫和盧布林在內的波蘭領土設立總督轄區,德國原司法統一部長漢斯·弗蘭克被任命為該區總督。1941年8月1日,東加利西亞地區也被並入總督轄區。德軍入侵蘇聯後,又先後組建東部地區專員轄區(主管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專員轄區,以管轄被占領的蘇聯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開始向上述地區移民。

第三類,在德國行政官員監督下的仆從國。出於政治考慮,德國允許有不同數量日耳曼居民的丹麥、挪威、荷蘭等國暫時保持“獨立”,但要受德國全權代表或專員的嚴密監督。例如,德國曾將丹麥標榜為它的“模範保護國”。其國王和政府因同意德軍進占而被保留下來,原中央和地方政府表麵照常工作,其軍隊未被解除武裝,甚至該國的非法西斯政黨也沒有解散,但該國的任何重大決定都必須得到德國全權代表同意。然而,1940年7月,丹麥政府被迫改組,親德的法西斯分子參加了政府,斯哈威利斯出任首相。從此,丹麥的內外政策發生逆轉,人民集會、言論等自由權利受到限製,政府采取了反猶太人措施,並於1941年9月25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德國在蘇德戰場上的失利和丹麥國內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德國幹脆撕下“模範保護國”的假麵具,由過去的間接控製變為直接控製。全國處於戒嚴狀態,其國務活動受到德國黨衛隊和警察監視。同樣,其他幾國政府也是德國扶植的傀儡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