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斯拉夫,德國和意大利沒收了私人企業、運輸業和商品儲備,並將糧食搜刮一空。德國把南斯拉夫看作自己理想的糧食基地,在這裏專門設置特派員以保證糧食的征收和供應。
在希臘,大批原料和糧食被掠往德國,意大利和保加利亞也分得一份殘羹。
在蘇聯,德國的掠奪更加不擇手段。戰前,德軍統帥部曾指示部隊:“使德國得到盡可能多的糧食和石油,這就是戰爭的主要經濟目標。”由德軍統帥部戰爭經濟與軍備局研究製定的針對蘇聯的第一項經濟掠奪計劃,就是要阻止蘇軍在撤退時毀掉糧食、原料和工業品儲備,破壞國防工廠、礦山和鐵路幹線。在對蘇戰爭的頭幾個月,就開始利用蘇聯歐洲部分的經濟資源,以滿足德軍的戰爭需要。因此,計劃尤其強調占領高加索石油產區的重要性。
為進一步獲得有關蘇聯軍事工業、原料和燃料產地的詳細資料,並加以研究和利用,德軍戰爭經濟與軍備局還成立了一個代號為“奧耳登堡”的戰爭經濟參謀部。蘇德戰爭爆發後,該部又增設5個經濟檢查處、23個經濟檢查隊及其分支機構,負責“開發”占領區的經濟。該部擬定的文件規定,將蘇聯的貴重原料(如鉑、菱鎂礦、橡膠等)和設備立即運往德國,並奪取盡可能多的糧食和石油。在1943年的交貨單中,就列有900萬噸穀物、200萬噸飼料、300萬噸馬鈴薯、66.2萬噸肉類。在德軍占領期間,德國從蘇聯運走900萬頭牛、1200萬口豬和1300萬隻羊,運走的其他物資不勝枚舉。
在西歐,至1940年底,德國在法國和比利時占領區沒收了13.5萬噸鋼、2萬噸鉛、9500噸鋅、9000噸鎳和9000噸鋁,僅掠奪的法國汽車就可裝備德軍88個師。不僅如此,德國甚至將那裏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品也劫掠一空。據德國官方的一份秘密報告說:“到1944年7月為止,從西歐運到德國的文物共裝了137輛鐵路貨車,共有4174箱,21903件,其中繪畫10890幅。”此外,德國還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和丹麥的經濟實施一體化,通過指令性的加工定貨,充分利用它們的工廠企業為德國的戰爭經濟服務。
令人發指的是,納粹的掠奪連死人也不放過。集中營犯人受害前,他們的衣服和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頭發被理掉以製造潛艇人員的專用鞋。犯人屍體則作為製造肥皂和肥料等產品的原料。
德國每占領一個國家,便馬上奪取這個國家銀行的黃金、外彙和外國證券。例如,德國在奧地利就沒收黃金和外彙4.5億先令,後來又接收了捷克、法國和比利時的部分黃金儲備,沒收了南斯拉夫國家銀行的全部資金。此外,德國在占領區禁止一切外彙交易,對私人持有的全部黃金和外彙進行登記,限製使用敵方帳戶,要求個人把全部黃金和外彙賣給中央銀行或其他指定機構,最後由該銀行和指定機構轉讓給德國。至於集中營囚犯的黃金、首飾,德國一律沒收,甚至連死人的金牙也要拔掉。
德國憑借軍事實力強迫其占領國和保護國,提供遠遠超出它們所能借出的貸款額,並在清算協定中明確規定,這些貸款要到戰爭結束後償還。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獲得的款項相當可觀。例如,法蘭西銀行被迫貸給德國45億馬克。
占領費是德國的一大筆收入。德國迫使被其侵占的國家(丹麥因未參加戰爭而被除外),按德國要求的標準和該國的支付能力負擔德國占領軍的全部費用。例如,到1944年2月,德軍向法、比、荷三國分別征收占領費258.5億馬克、45.2億馬克和77.2億馬克,向挪威征收12.8億馬克,向塞爾維亞、希臘和埃塞俄比亞分別征收5.6億馬克、37.6億馬克和0.3億馬克,向東部地區專員轄區和烏克蘭專員轄區分別征收7.5億馬克和13.5億馬克。此外,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和芬蘭等德國的衛星國也無一幸免,共被征收18.5億馬克。至戰爭結束前,德國共攫取占領費約600億馬克。其中,法國繳納了350億馬克,年均70億馬克,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每年賠款數額的4倍以上。
罰款,是德國慣用的一種經濟掠奪方式,它不時在被占領國內以種種莫須有的罪名罰款,以取得更多的資金。例如在挪威,1941年9月,斯塔萬格市政當局因所謂破壞電話線的罪名被迫向德軍繳納200萬克朗的罰款。在荷蘭,僅對62個市政當局的罰款至少有2024.3萬盾。在法國,罰款多達4.1億法朗以上。
總之,通過種種名目的斂財途徑,德國向各被占領國家總共榨取1040億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