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10)(1 / 3)

在東南亞,日本把自己打扮成“亞洲人的解放者”,標榜戰爭的目的是“趕走西方殖民者”,追求大東亞的“共存共榮”。然而,事實上日本在這裏同樣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在緬甸,1942年8月1日,巴莫在日本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權——“行政委員會”,一切群眾性的民主組織均被取締,民眾稍有不滿即受嚴刑拷打,甚至處死。“緬甸獨立軍”遭到解散,代之以“國民軍”,實則是日軍控製下的傀儡軍。日本在緬甸共設警署334個,警察15968人,警察機構得到加強。除此之外,日本還建立了間諜和告密係統。1943年8月1日,緬甸宣布“獨立”,日本顧問操縱一切,成為“太上皇”。他們駕馭於政府各部門之上,沒有他們的同意和參與,任何微小的政策和措施都通不過。在馬來亞,日本依靠當地封建勢力與統治機構的合作去鎮壓農民、洗劫城市。日軍大肆屠殺抗日民眾和無辜人士。新加坡在1942年2月的“大驗證”中,就有2.5萬人被殺於海灘上;3年之內,竟有10萬馬來亞人慘遭殺害。日軍還大肆屠殺當地華人,僅新加坡就有7萬華人被逮捕和審問,5000華人被監禁,許多華人被當作練刺殺的活靶子,駭人聽聞地遭處決。新加坡還被改名為“昭南市”,作為日本統治東南亞的政治、軍事中心。日本將荷屬東印度劃分為3部分:第16集團軍駐守爪哇和馬都拉;第25集團軍駐守蘇門答臘;其餘地區由海軍管轄。各地設軍政府進行統治,取締進步組織,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鎮壓抗日人士。在加裏曼丹,日軍一次就處死2萬人。日本在菲律賓實行法西斯的恐怖專政,規定“任何企圖傷害日兵和日本平民的行動”,都以槍斃10個菲律賓人來報複;日本還在菲律賓加強警察製度,城鄉都建立了“鄰組製度”,“任何違反日軍利益的行為”和一切“不合作者”,都受到嚴懲。日軍統治期間,菲律賓人戰死和被屠殺者共111萬人,財富損失(包括死亡人口折合值)共160億比索,約合80億美元。

摧殘民族文化、推行奴化教育,是日本在“大東亞共榮圈”內進行殖民統治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它較之於法西斯的恐怖專政似乎溫和一些,然而卻是日本實行殖民統治最毒辣的手段,是力圖從根本上、從長遠的目標上鞏固其對亞洲各國人民的統治。

日本首先在朝鮮和台灣推行“皇民化政策”,禁止使用漢語和朝鮮語,規定日語為朝鮮“國語”,強迫朝鮮人民“創氏改名”。在台灣,從1931年起就開始實施“普及日語10年計劃”。

日軍侵占中國東北後,曾下令所有學校一律停辦,收繳焚燒一切具有愛國思想及有關中國曆史、地理的教科書。在日本控製下,1940年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國本奠定詔書》中宣布其教育方針為:“我國之教育本旨,奉使國本奠定詔書之趣旨,徹底於詔書所諭示之惟神之道,涵養振作忠孝仁愛,協和奉會之精神,訓育忠良臣民,更煉成之。”一句話,就是要培養日本的順民。汪偽國民政府的教育也是灌輸反共媚日的內容,宣傳“中日滿親善”等欺人之談。

在印度支那,日本把封建教派——“高台教”和“和好教”聯合成“國際宗教集團”,奉日本天皇為最高領袖,使宗教為法西斯服務。

在泰國曼穀,日本於1943年開辦了日本文化學院,為使它“不僅是傳播日本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一個在泰國普及日語的機構”,日本政府為此撥款280萬日元。日本還主張把泰國變成世界佛教的中心,並以沙拉武裏為宗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