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世界兩大聯盟的聯合(10)(2 / 3)

在緬甸,日本禁止使用英語,大辦日語學校,到1943年底,開辦的日語學校有25所,在校學生數千人。日本在緬甸還先後成立了“緬甸振興佛教聯盟”、“緬甸僧侶大會”等組織,開展以強化“日緬親善”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利用佛教僧侶來鞏固日本的殖民統治。此外,日本還組織了“睦鄰協會”、“作家聯合會”等形形色色的親日文化組織。

在荷屬東印度,日本禁止使用荷蘭語和英語,將日曆也改用日本曆。1942年3月,日本在荷屬東印度建立宗教事務部。1943年10月,日本解散“印度尼西亞伊斯蘭大會”,而代之以“馬斯友美黨”(即“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宣傳大會”),該組織在爪哇各州均設有支部。

日本軍國主義在“大東亞共榮圈”內除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外,還在占領區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1941年11月15日,日本藏相賀屋宣興承認:“在相當長時間內,將無暇顧及當地居民生活,暫時將不得不執行所謂榨取之方針。”1942年1月2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第79次帝國議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指導帝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大東亞戰爭的關鍵,一方麵在於確保大東亞的戰略據點,一方麵在於把重要資源地區收歸我方管理和控製之下。”一語道破了日本法西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針。

日本的經濟掠奪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進行。日軍每到一地便無償地直接占有該地區的財富、資源和勞動力。日本在占領區大量發行紙幣、軍用票和南方開發金庫券,以攫取人民的財富。此外,日本還設立“東洋開拓公司”、“台灣拓殖公司”、“華北開發公司”、“華中振興公司”、“滿洲重工業公司”、“南洋拓殖公司”等機構,對占領區進行間接掠奪。

1942年2月21日,日軍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應如何使用帝國資源圈》的決定。其中稱,“為了讓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骨幹力量——即帝國的戰鬥力獲得劃時代的充實擴大”,將日本、中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劃為“帝國資源圈”,澳洲和印度等地劃為“補給圈”,要求在15年內資源圈的年生產能力擴大到鋼鐵3000萬噸、煤(焦炭除外)2億噸、鋁60萬噸、石油2000萬噸、船舶2000萬噸(外加油輪200萬噸),力求在“大東亞”實現對上述物資以及糧食和被服原料等必需品的生產自給。其實,這是日本在“共榮圈”內不擇手段地掠奪各國的資源和財富的計劃。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加緊了掠奪,擴大紙幣和軍用票的發行量。1941到1945年,“台灣銀行”的紙幣由2.5億日元增至23億日元,“朝鮮銀行”紙幣由7億日元增至80億日元,“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由12億日元增至88億日元,“蒙疆銀行”紙幣由1億日元增至36億日元,“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紙幣由9億日元增至1326億日元,“中央儲備銀行”紙幣由2億元增至26972億元,“中國事變軍用票”由2億日元增至25億日元。“南方開發金庫券”由3000萬日元增至194億日元。無止境的濫發紙幣和軍用票,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以1936年批發物價指數為100,至1941年,華北上漲到450.2,上海上漲到1099.3。到1945年,上海米價比1941年上漲6300倍。1944年9月與1941年底相比,東南亞物價上漲情況是:馬尼拉140倍,巴達維亞(今雅加達)13倍,新加坡65倍,仰光58倍。日本顧慮到露骨的剝削會招致南方各國人民的更強烈反抗,乃實行一種“進口信貸製度”,即把從南方各國掠奪的物資和原料折價,記入日本海外貿易銀行設立的被凍結的清算賬戶上,這種永不償還的清算賬,到日本投降時竟高達386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