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攻占希臘(1)(1 / 2)

1.希臘告急

當德軍還在西線作戰、其空軍正在進攻英國之時,希特勒的視線已經開始轉向東線,盯住東歐和蘇聯的廣大國土和財富了。希特勒認為,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稱霸歐洲和世界的決定性步驟之一。波蘭覆滅、法國投降後,他下令立即製訂進攻蘇聯的秘密軍事計劃——“巴巴羅薩計劃”。1940年12月,他批準了該計劃。為了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步驟,擴大法西斯侵略集團,並進一步加強對巴爾幹地區的控製,以保障德國侵蘇的南翼安全以及糧食、石油和原料的供應;同時可以利用巴爾幹半島的有利地位,突擊英國在地中海、近東和北非的戰略要地。

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爾蒂法西斯政權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為希特勒在東南歐的一條走狗。位於巴爾幹半島北部、盛產石油、並同蘇聯有幾百公裏邊界的羅馬尼亞,是希特勒為發動侵蘇戰爭急於要控製的國家。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過政變建立的安東尼斯庫獨裁政權加入三國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國的戰車上。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同盟,德軍30萬人開進保加利亞,進逼南斯拉夫邊境。

1941年3月25日,當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同盟時,引起了人民群眾強烈反對。27日,親德政府在一次政變中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動和希臘軍民對意大利軍隊的英勇抗擊,打亂了法西斯的侵略步伐,希特勒不得不把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臘。

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與蘇聯簽訂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的第二天,德國及其仆從國未經宣戰便對南斯拉夫發動了進攻,4月12日貝爾格萊德淪陷。4月18日,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在進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軍在意軍的配合下,從保加利亞向希臘發起進攻。4月9日,德軍占領了薩洛尼卡,希臘的精銳部隊在東北部被打垮。4月19日,德軍進到希臘中部地區,希臘第1集團軍已來不及撤退,於23日投降。希臘第2集團軍和駐希臘的英聯邦軍隊,一麵阻擊德軍前進,一麵有計劃地從伯羅奔尼撒半島等地向南撤退,準備從海上逃往克裏特島和北非。德軍為了阻止希軍和英聯邦軍的撤退,決定使用空降兵奪取科林斯大橋,斷其後路,以達到圍殲之目的。

科林斯城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端,為半島的交通要衝。它的北麵是一條5公裏寬的狹長沙質地段,是連接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大陸的地峽。在這個狹長地段上,有一條24米寬的運河,溝通科林斯灣和薩羅尼克灣。距科林斯城北5公裏的橫架於運河上的科林斯大橋,成為希臘大陸與伯羅奔尼撒半島之間的唯一通道,也是希軍和英聯邦軍向伯羅奔尼撒半島撤退的必經之路。

當德軍繼續向南推進,進入布拉洛斯和塞爾莫皮萊隘路的時候,由亨利·威爾遜中將率領的英聯邦軍(由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組成)已經知道,由於德軍已集中兵力,即將包圍希臘大陸東、西兩側的港口,拉夫裏昂港和拉菲納港附近的海麵是不能再利用多久了,他們唯一的撤退路線就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納夫普利昂、卡拉梅和莫內姆伐西亞港口。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科林斯狹窄地帶的重要性。威爾遜下令讓澳大利亞軍直屬炮兵指揮官E·A·李準將負責防守伯羅奔尼撒半島,直到盟軍完成南撤任務時為止。李很清楚,有效阻止德軍追擊的關鍵是保住科林斯運河上的橋梁。如果在撤退完成前失掉這座橋,希臘大陸上的盟軍部隊通往港口的通路就會被切斷。為此,他必須努力使這座橋得到嚴密的守衛。

4月24日下午,李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爾戈斯登上指揮車,朝北向著科林斯大橋方向駛去。他通過遍布亂石瓦礫的科林斯城後向大橋走去,在大橋附近看到了一些高射炮隱蔽掩體和兩輛屬於裝甲第4團的坦克。坦克手們告訴他,在橋那邊還有兩輛坦克。除此以外李還看到,有一部分來自澳大利亞第6野戰連的工兵正在橋墩上裝置炸藥,他們的計劃是,等到最後一批英聯邦軍隊撤過橋之後,把橋梁炸毀,堵塞運河航道,以阻止德軍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