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看到這些情況後,感到非常著急。他認為必須把一支比較強的部隊配置在科林斯大橋,如果德軍運用裝甲力量或空降兵對大橋發起攻擊,企圖突破運河,這支守橋部隊要能夠堅守到增援部隊到達。這時已近黃昏,澳大利亞第16和第17旅步兵群的卡車,正在通過大橋。李找到過橋部隊的指揮官艾倫,告訴他現在這座橋已顯得極端重要,請求撥給他1個營的兵力,支援他扼守科林斯大橋。艾倫也認為需要加強大橋的防禦,於是命令正在過橋的步兵第6團第2營的兩個連退出行軍縱隊,留守大橋。李將一個連配置在橋北邊沿鐵路一帶,將另一個連配置在科林斯以南約2.5公裏的地區。
這樣,至4月25日,加上原來的守橋部隊,李已在運河地域組建起1個營,他將這個營命名為“地峽部隊”,由第19營的戈登少校指揮,主要負責守衛大橋。其兵力部署是:橋北端有兩個步兵連和部分工兵及10門高射炮;橋南端有1個步兵連、1個摩托化步兵連及12門高射炮。橋南還駐有裝甲第4團司令部,有坦克4輛。守衛大橋的總兵力是4個步兵連及1個坦克團團部。
2.爭奪科林斯大橋
德軍空降兵自組建以來就一直把斷敵退路當作是傘兵最適宜擔負的任務,但以前卻沒有機會實踐過這種典型任務。渴望再一次獲得戰鬥榮譽的斯徒登特為捕捉有利戰機,已在上個月就將他的部隊從德國開到保加利亞。4月24日下午,他將空降奪取科林斯大橋的任務交給了空降第7師第2團,該團司令部設在保加利亞中部的普羅夫迪夫,團長是斯特姆上校。斯徒登特命令他在26日進行突擊,隻給他不到兩天的準備時間。空降兵力為第2團的第1、2營,加上工兵、重火器各1個連,共1500人。保障空降的為50架IU-52運輸機和12架滑翔機。斯特姆上校接受任務後立即進行準備,他將運輸機和滑翔機從普羅夫迪夫地區轉場到奧林匹斯山南方的拉裏薩,計劃用那裏的機場作為空降出發機場。德軍偵察機對科林斯狹窄地帶進行了空中偵察,並對科林斯大橋及其周圍地區拍攝了航空照片。斯特姆研究了科林斯大橋的航空照片後,下達了作戰計劃,規定兩個傘兵營乘運輸機傘降,工兵連乘滑翔機機降,在大橋的南北兩端同時實施著陸。著陸後,對目標形成合圍,傘兵攻擊守橋部隊,並阻擊向大橋增援的部隊;工兵要盡量靠近大橋著陸,迅速拆除安裝在橋上的爆炸物,以防英聯邦軍破壞大橋。空降戰鬥中,由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各1個中隊負責空中掩護和航空火力支援。為了阻止對方增援,德國飛機將封鎖橋梁地區的公路,首先要封鎖住半島北麵從納夫普利昂和阿爾戈斯通向科林斯的道路。
25日拂曉,已撤到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英聯邦部隊,繼續向南麵港口行進。為了防備空襲,車輛都進行了偽裝並隨時注意隱蔽。德軍的轟炸機和往常一樣準時趕來,這些日子它們把大部力量集中在從科林斯到南部一些港口的公路上,另外還有Me-110戰鬥機進行配合。這些戰鬥機在低空巡邏,並伺機攻擊地麵目標。德機的轟炸雖不猛烈,但從未間斷。在阿爾戈斯附近,英聯邦軍一些車輛被德國空軍飛行員發現,德機隨之進行了突擊,結果發生了一場大火,燃燒了一天。德軍頻繁的戰術空中攻擊,使英聯邦軍的白天行軍遭到阻礙,並使其士氣受到挫折。25日這天,科林斯大橋盡管有時遭到攻擊,但不是主要目標,而靠近兩側橋頭的高射炮陣地卻時常成為德機攻擊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