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攻占希臘(2)(1 / 2)

25日夜,尚在希臘大陸南部的英聯邦軍步兵第5旅,成為最後一批有計劃地從拉夫裏昂港乘船撤走的大部隊。此時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盟軍在雅典北部的防線開始瓦解。因此,威爾遜中將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決定,即英聯邦軍隊再也不能在雅典附近上船。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林斯大橋向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部港口前進。這時他還有兩支主力部隊仍在運河北側:一支是在克裏克歐希附近與德軍裝甲兵第9師保持著戰鬥接觸的步兵第4旅,還有一支是正在馬拉鬆地區進行戰鬥的裝甲兵第1旅。威爾遜命令這些部隊改變撤退路線,通過科林斯大橋。於是這兩支部隊利用夜間開始通過科林斯大橋向南撤退。

約在午夜時分,新西蘭師騎兵團的1個中隊在漢福德少校指揮下,與配屬給該中隊的步兵第22和第28營一道通過了科林斯大橋。他奉命要立即向“地峽部隊”指揮官戈登報到,以加強科林斯大橋的防守力量。但他自作主張,決定次日早晨再去,當天夜間下令將自己的部隊駐紮在了橋南邊的一個小樹林裏。

4月26日早晨5時,德軍空降兵登上運輸機,開始了兩個多小時航程的飛行。還不到7時,德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已提前到達,開始對科林斯大橋附近的各個軍事目標進行了猛烈的轟炸掃射。先是9架Me-110戰鬥機對英聯邦軍高射炮陣地實施小角度俯衝轟炸和掃射。然後又有約70架Me-110和Me-109戰鬥機進行補充攻擊。由於高射炮射擊效果不大,難以命中快速機動的戰鬥機,以致德軍飛機在橋梁上空從80架又增到100架。戰鬥機空中攻擊5分鍾後,又飛來了20架“斯圖卡”式轟炸機,這些轟炸機在飛入英聯邦軍陣地上空時,根本就沒把這些高炮放在眼裏,它們的拉平高度僅150米,投下了重型和輕型炸彈,對橋梁地域實施俯衝轟炸。為了用適量的炸彈發揮最大的作用,這些飛機還進行了許多次不投彈的俯衝。在整個40分鍾之內,守橋部隊一直處於德軍飛機不停的狂轟濫炸之中。由於沒有自己的空軍進行空中支援,他們根本無力反抗。7時40分,“斯圖卡”式轟炸機突然增加了轟炸次數,而且對科林斯大橋的南北兩側進行了集中轟炸。然後,飛機的轟炸又突然停止。原來,運載德軍空降部隊的運輸機已經飛到科林斯灣。

德軍運載空降兵的機群從拉裏薩機場起飛後,先以三機編隊隊形在45米的高度上超低空飛行,到達科林斯灣上空後,上升到120米高度,由西向東進入大橋上空進行空降。首先是12架剛剛脫開拖曳索的滑翔機,拖著減速傘無聲地在橋的兩端著陸。工兵連的100餘人迅速跳下滑翔機,衝向大橋,數分鍾便奪占了大橋兩端的橋頭堡,切斷了橋上引爆炸藥的導電線。與此同時,傘兵陸續在大橋南北兩側附近著陸。在沒有損失一架飛機的情況下,至8時10分空降完畢。在首批跳傘的傘兵中,有52歲的斯特姆上校,他親自帶領傘兵並指揮戰鬥。傘兵第二營在運河北岸著陸,經短促戰鬥,擊潰了守橋部隊。“地峽部隊”指揮官戈登少校與各自獨立作戰的分散的小分隊失掉了聯係。他試圖以他自己的連和所有能找到的士兵,沿運河北岸建立一個環形防禦陣地,但被德軍擊退,並被分割成幾個孤立的小組。傘兵第2營在橋的南頭著陸,由於飛機飛得有點偏南,結果把傘兵投到一塊高地頂部,這塊高地位於運河與橋南主要守橋部隊所在地的中間。事後據一位英軍高射炮兵連連長說,德軍傘兵進入戰鬥時相當密集,當他們的降落傘張開時,相互之間幾乎是在碰撞著,“他們僅僅有幾秒鍾的降落時間,要想在降落中射擊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的。”傘兵著陸後立即遭到守護大橋的步兵和坦克的攻擊。經過激戰,他們擊退了守橋部隊,擊毀了4輛坦克,並攻占了利林頓上校的裝甲第4團司令部,澳大利亞的工兵在德軍的攻擊下也已潰散。

正當傘兵轉向橋頭時,科林斯大橋突然在巨大的爆炸聲中騰空而起,橋梁完全炸離橋墩掉入運河之中。究競是什麼原因引起爆炸的,直到戰後也未搞清楚。德軍認為是一發炮彈偶然擊中炸藥而引爆的,這些炸藥是從橋街上取下來堆積在路上準備運走的。英軍則有人說是一名英軍上尉幹的,他在橋附近匍匐前進,並用步槍射擊捆紮在橋桁上的炸藥包,第二次射擊命中,炸藥包引起爆炸。從爆炸後的橋梁現場來看,似乎後一種說法更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