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漠北萬裏販茶路(3 / 3)

光緒十三年(1883年),常氏商號發動漢口茶界商人及製茶、裝卸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同盟絕交”運動,試圖打擊俄商氣焰,一度曾使晉商茶葉貿易額回升,但畢竟大廈將傾、獨力難支了。

革商人之命

生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常立訓,是“北常”商貿事業破產前的最後一位中堅人物。為了在茶葉生意日漸衰敗之際凝聚人心,存資護本,他注冊了“大德玉”票號,擔任第一屆董事長。這家票號前後營業28年,獲利200餘萬兩白銀,成為晚清全國51家票號的翹楚,號稱“太穀幫首號”。

1901年,八國聯軍中的德軍搶掠張家口,55歲的常立訓兩次前往敵營據理力爭,又指揮各商號聯防自保,保護了常家與眾多晉商的巨額財產,一時名聞塞內外。

但是,繼八國聯軍入侵之後,1904年的日俄戰爭,又令關外東北地區常家及大量晉商商號被毀。1905年,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通車,僅兩年間,從海參崴運入俄國的茶葉便由20萬擔激增至80萬擔,而經恰克圖出境的茶葉,則由40萬擔下降到不足20萬擔。

據《山西外貿誌》和《山西票號史》記載,常家旗下“玉”字五聯號,被俄商拖欠貨款達32萬盧布,僅在莫斯科一地,虧損折合白銀140萬兩。常家曾聯合眾晉商向俄政府起訴,後者不予理睬,而此時清廷自顧不暇,亦無力保護本國商人利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漢口票號擠兌為引爆點山西票商接連倒閉,晉商事業釜底抽薪。1914年第一次大戰爆發,俄國政局動蕩,民不聊生,中俄貿易跌至低穀。1917年,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後,宣布沒收一切資本家財產,同時改革幣製,在俄晉商手中大量舊俄鈔變為廢紙,一夜之間血本無歸。1921年,蘇聯紅軍先後攻占恰克圖買賣城及庫倫,蒙古宣布獨立,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實行公有製,在蒙晉商再遭滅頂之災。

常家以及苦心經營北方邊貿數百年的晉商,也在這一係列戰亂變故中走到了輝煌商業傳奇的盡頭。1918年,常立訓含恨而終,隻不過是為這段傳奇畫上令人扼腕的句號而已。

晉商十大家

靈石縣靜升村王家。清初為朝廷支應軍糧,得以依附權貴興起,是“官商”典型。後從事皮毛、製醋等多種行業,乾隆年間極盛時資產約有數十萬兩,道光年間敗落,光緒年間破產。今有“王家大院”留存。

介休縣(今介休市)張原村範家。範氏以“皇商”聞名,早年為入關清軍運送糧草、提供情報,乃張家口“八大家”之首。曾有祖孫三代隸屬清廷內務府,替皇室采辦皮貨等物,後為清廷赴日采辦洋銅鑄幣。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18世紀二三十年代)極盛,家資估計超過百萬兩白銀。乾隆後期涉貪腐案被抄家,破產。

平遙縣西達蒲李家。著名晉商票號日升昌財東,1823年接受掌櫃雷履泰建議設立該票號,號稱“彙通天下”,推動山西票號業興盛,使平遙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中心。但族人文化水平較低,後代窮奢極侈,民國早期隨票號業失勢而衰落。

介休縣北賈村侯家。繼日升昌之後,1826年在平遙創辦蔚泰厚等“蔚”字五聯號(5家票號),為當時國內僅有的票號。同治至光緒年間極盛,分號遍布全國各大商埠,資產達七八百萬兩白銀,僅次於傳說中的平陽亢家,居省內第二。民國早年因轉型銀行不力,先後歇業或破產。

介休縣北辛武冀家。自明朝中葉即經商,是較早從商的晉中富豪之一。清道光年間達到極盛,全國設商號100多個,資產約300萬兩白銀,在介休僅次於北賈村侯家。同治初年開辦票號,躋身山西票號巨擘之列,但光緒末期徹底敗落。

祁縣喬家堡喬家。乾隆年間自包頭起家,經營複盛公等“複”字連鎖商號,以此為基業拓展全國各大中城市和商埠網絡,業務多元化,糧食、皮貨、茶莊、煙店、當鋪、票號無所不包。清末時各地共有200餘處商號,估計流動資金達700萬~1000萬兩白銀,加上龐大的不動產,家財可達數千萬兩。家族生意延至抗戰爆發包頭陷落前夕。今有喬家大院遠近聞名。

祁縣城內渠家。自元末明初起經商,綿延500餘年,涉足商貿金融業,以“長裕川”茶莊和“三晉源”票號著稱,鼎盛時資產過1000萬兩白銀,祁縣城內大都是渠府產業,號稱“渠半城”。渠家是儒商代表,熱心教育,後代中文人學者輩出。

太穀縣北洸村曹家。明末自東北起家,清初隨軍入關,在原籍太穀設立商號,後擴展至東北、華北、西北及江南等地,鹹豐年間極盛,東渡朝鮮日本、遠涉俄羅斯,甚至打開了英法德等西歐國家市場,為清代外貿“太穀幫”執牛耳者。實力最雄厚的“三多堂”一支,有資金600餘萬兩白銀、商號票號300多座,雇用2.2萬多員工。清末民初沒落,在俄蒙的商號負債累累,終至全麵崩潰。

榆次縣(今榆次市)聶店村王家。清代中葉前後興起的晉商富豪,以典當業聞名,旗下經營的商號、當鋪、錢莊、票號遍布全國,達200餘家,一度成為榆次首富。但如曇花一現,光緒年間已趨沒落。

榆次縣車輞村常家。事跡已如前文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