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煤進商退百年潮(1 / 3)

1907年,28歲的孔祥熙從耶魯大學研究院畢業。他主修礦物學,立誌回國開發豐富的地下寶藏,以挽救貧窮的故土。此時,一位比他年長幾個月的山西同鄉正收拾行囊,踏上留學英國南威爾斯采礦大學的旅程。

後來,孔祥熙以販賣洋煤油發家,政商道上快馬輕騎,再也無暇投身礦業,而那位名叫白象錦的青年學成歸來,把長達60年的大半輩子時光,都花在了為家鄉挖煤上。

爭礦驅“福”

白象錦生於太原以西黃河之濱的興縣一個皮匠家庭,因聰敏好學,18歲時中了秀才,隨後受戊戌變法影響,萌生維新救國思想。1902年,他考入剛剛開設的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預科。山西大學堂是知名傳教士英國人李提摩太倡議,並得到開明的山西巡撫岑春煊支持,以該省庚子賠款50萬兩銀子興辦的。它與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並稱為國內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省立大學。

1905年,正太鐵路(河北正定—山西太原)修至山西陽泉,英國福公司根據早先與清廷簽訂的出讓山西采礦權的密約,派人前來籌備開礦事宜。此事一經披露,震動三晉民間,白象錦及山西大學堂同學與太原數千名學生一起,包圍山西商務局,大鬧官紳與福公司代表宴會現場,引發“爭礦運動”。

此舉得到大批留日山西籍學生聲援,影響波及全國,前後曆經兩年多,終以1907年福公司被迫撤走、清廷批準成立山西地方官商合辦的保晉礦務公司而告結束。

說起英國福公司覬覦山西礦產的前因,不能不提一個德國人李希霍芬。從1868到1872年,這位近代有名的地理旅行家和地質學家得到上海西商會資助,七次深入中國內地,詳細考察了包括山西在內的14個省區。在此期間,他正式確認了史書上有記載,但早已幹涸的內陸大湖羅布泊的具體位置,並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來形容中國西部通往歐洲的貿易路線。

李希霍芬所到之處,最關心的還是中國各地的礦產,尤其是煤礦的分布及開采價值。1870年,他到山西平定、太原等地考察,沿途所見煤藏之豐富,讓他大感驚訝:“山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煤鐵產區之一……在目前煤的消費水平上,山西一省的煤礦可供世界幾千年之用。”他認為,山西煤田的麵積約3萬平方英裏(1平方英裏≈2.59平方千米),很可能超過當時公認冠絕全球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煤田(約2萬平方英裏),而且“它的另一個優勢在於開采的難度小、成本低,能夠大麵積開采”。

來華之前,李希霍芬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做了五年地質勘察,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這一回,對山西煤田的描述多少有些誇張的考察報告發表後,又迅速在列強中引起轟動。1873年初,英國外交部次長出席國會辯論時即表示,沒有理由懷疑李希霍芬對中國諸省煤藏量估計的正確性,並聲稱,“希望清政府遲早會了解,用外國資本開發其礦產,會給他們帶來利益的”。

1897年,英商在北京設立福公司,以開采山西、河南的煤鐵礦。在時任山西巡撫胡聘之的首肯下,他們與跑到山西挖煤的江蘇籍買辦劉鶚(即著名譴責小說《老殘遊記》的作者)及山西商務局簽約。合約中名為“借款開礦”,但要求分享一半利潤,且“銀錢出入由洋董事經理”,實際上等於出資收購了平定、潞安等四個州縣的采礦權。

第二年,清廷正式準許借外國款開采山西礦,與英國簽訂《山西開礦製鐵以及轉運各地礦產章程》,福公司以200萬兩白銀的代價,獲得潞安府、澤州府、平定州、盂縣、平陽府各礦的開采冶煉權,以及相關的修鐵路、疏河港的特權。1900年庚子之亂後,福公司更請英國駐清使節發出外交照會:“不準他人開采,並土人所開各洞均須一律封閉。”

對洋人持續多年的武力和經濟入侵,山西民眾積怨已久,在他們看來,福公司作風實在霸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保晉進“寶”

經曆“爭礦運動”,白象錦深切體會到礦產開發對中國、對山西未來的重要性,遂努力考取官費留學,負笈英倫,專攻礦業。1912年,白象錦畢業回國,先在母校山西大學任教,1918年,應保晉礦務公司總經理崔廷獻(曾任山西省政府政務廳長)之邀,出任大同分公司副經理。

保晉礦務公司是“爭礦運動”勝利後,山西一些開明紳士和工商業者倡辦,並經清政府農工商部批準立案,1907年4月正式成立的,首任總經理為渠本翹。渠氏出身祁縣富商渠家,收回礦權過程中向各票號籌款白銀150萬兩,厥功至偉,深孚眾望。第二年,他又應清末票號改革家李宏齡之約,共同籌辦新型股份製銀行。

保晉公司屬官商合辦,山西省政府撥發20萬兩白銀入股,但遠遠不敷使用。公司又與官方議定,在全省發行股票籌集資金,每股白銀5兩,原計劃籌集60萬股300萬兩,但未能實現。此後7年間,共籌集股銀192萬兩,其中本省174萬兩,以經營票號、商號的商人認購最多,如渠家屬下三家票號即出資9000兩,共認購股票1800股。

保晉礦務公司總部先設在太原,後遷至太原以東200餘裏的陽泉。它在陽泉開辦了6個礦,在大同、平定等地籌建新礦,並陸續接收省內4家礦業公司,成為山西近代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

但是,保晉首任總經理渠本翹當年向各票號預借贖礦銀的抵押“地畝捐”(農業稅),被山西官方截留,他不得不將公司吸收到的一些資本挪借歸還票號,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加上各礦沿用小煤窯開采方式,生產效率不高,連年虧本,渠本翹隻有黯然辭職。

此後一直到1917年,保晉公司連換四五任總經理,並招徠人才,嚐試改革,但經營管理依然混亂,地方稅負又重,僅陽泉分公司每年上繳的礦區管理費,就折合2400多噸煤炭,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1916年,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延伸到綏遠省,大同煤礦運輸條件大為改善,保晉公司看到了業務重振的希望。正當盛年(39歲)的白象錦上任後,即到大同下屬各礦區考察,決定先在忻州窯開鑿豎井。這也是大同第一座近代化水平作業的采礦豎井,設計直徑5米,日產煤炭千餘噸,總投資約60萬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