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聚族而商話“福佬”(1 / 3)

民國八年(1919年)4月,年過50的印尼華僑富商黃奕住,結束了35年的客居生涯,回到國內,定居廈門鼓浪嶼。

生於福建泉州南安縣的黃奕住,十五六歲時隨父母南下荷屬印尼三寶壟市,以為人理發謀生,人稱“剃頭住”。後由小商販積蓄資財,轉而專營糖業,借一次大戰後世界糖價飛漲之機,資產增至數千萬荷蘭盾,成為爪哇四大糖商之一,與號稱“爪哇糖王”的閩南同鄉黃仲涵齊名。

正當壯年而事業又處於鼎盛期的黃奕住決計回國,自有其苦衷。因荷印殖民當局眼見華商勢力坐大,遂以征收高額“戰稅”為名加以限製,印尼華人首富黃仲涵的建源公司需繳稅3500萬盾,黃奕住則攤到了1500萬盾。“二黃”被迫“用腳投票”,黃仲涵避走英屬新加坡,數年後在那裏去世,黃奕住則選擇了落葉歸根。

“十三行”領袖

俗稱“福佬”的閩南人,喜歡舉族經商且極重鄉情,即使常年在異國他鄉打拚,仍難忘故裏,離土不離鄉。遠在黃奕住毅然返國的200年前,著名的廣東十三行中的閩南籍行商,也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回遷行動。

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1720年前後),擁有外貿專營權的“公行製度”在“一口通商”的廣州建立,廣州口岸非常繁盛。但清廷設立的粵海關,對外國商船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種捐稅,每艘船除了要繳三四千兩銀子船稅外,還須納至少6%的貨物關稅。洋船不堪重負,紛紛轉到廈門貿易,閩籍十三行行商也隨之回廈門另組公行,導致廣州口岸一度蕭條。

據身為十三行行商後人的中國經濟史學者梁嘉彬考證,最為著名的十三行行商領袖怡和行伍秉鑒,祖籍福建安海(屬今晉江),與明末清初大海商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是同鄉。康熙初年,即鄭氏集團退守台灣期間,伍家祖輩自閩入粵,定居南海縣(今廣州),後成為行商。到了伍秉鑒(1769年—1843年,時為乾隆至道光年間)這一代,財力達到極盛,他和他的兄弟及兒子,長期出任行商總商之職。

聲望及實力緊隨怡和行伍氏家族之後的,是同文行(後稱同孚行)潘振承家族,其行名中的“同”字,即源自祖籍福建同安縣(屬今廈門)。黃仲涵及20世紀上半葉著名南洋僑領陳嘉庚,都是同安人。

到了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十三行行商以伍、潘、盧、葉四家勢力最強,義成行葉尚林祖籍漳州詔安縣,廣利行盧觀恒為廣東新會人。換言之,四大行中,閩南籍行商占其三。

1810年,洋商自小呂宋(今菲律賓)將牛痘接種法帶入廣州,伍秉鑒、潘振承與盧觀恒合捐數千兩銀子,資助行商會館醫師在商人民眾中廣為傳種,造福深遠。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圍攻廣州,行商向守城清軍捐資200萬元助戰,怡和行伍家出了110萬元,同孚行潘家出了26萬元,其餘的64萬元為各商共捐。

此外較為知名的閩南籍行商,還有祖籍同安的麗泉行潘長耀家族(據說是同文行潘家的親戚),以及祖籍詔安縣的東裕行(後稱東興行)謝嘉梧家族。

回過頭來再說,雍正初年那次閩南籍十三行行商集體回鄉的抗議行動。1723年雍正登基,這位以嚴厲懲治貪贓舞弊和橫征暴斂的官吏而聞名的皇帝,注意到朝廷十分倚重的粵海關稅收竟然大幅下降,查明原因後,即勒令廣東地方大員整頓海關稅務,非法收入一律歸公,濫征官吏全部革除。此後,各國商船又逐漸回到廣州,聯手與官府較勁的行商們,終於得償所願(故事詳見《中國商幫成長記之粵商》第一章“銀錢堆滿十三行”)。

“五世六買辦”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被迫同意“五口通商”,廈門、福州與廣州、上海、寧波一起,成為近代第一批對外貿易口岸。西方列強陸續在廈門鼓浪嶼開辟租界,各國洋商也紛紛湧入麵積不過130餘平方公裏的廈門島內,催生了與早年十三行行商角色類似的買辦家族,其中最有名者,當數“五世六買辦”的葉氏家族。

原來洋商初到廈門,多會帶一兩個廣東人充當助手(又稱買賣手),他們大多數出身廣東十三行。廈門港航運開通後,外國軍艦、商船經常光顧,需要加煤加水或采辦食用物品等,市麵上便產生一種代辦組織,頭目即為買辦。隨著洋行業務發展,買賣手們就成了洋行的買辦,洋行內也開始設立“辦房”。

但廣東籍買辦在廈門人地生疏,語言隔閡,市場情況也不太熟悉,逐漸被廈門本地人所取代。這些本地人,或是擅長與當地官府打交道,或是有一定經濟能力和經商本領,或是懂得一些洋務的中小知識分子。

據廈門大學曆史係教授林楓的研究,葉氏買辦世家的第一代葉德水(生卒年不詳),生於廈門島內的蓮阪,年輕時作為華工(俗稱“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做苦力,其間學會了一些英語。打工契約期滿後,他留在當地做小買賣攢了點錢,便回廈門經營錢莊和茶行,因善於鑽營而致富,逐漸成為廈門有名的富商,建起兩座大樓,還到台灣開設了分號。左宗棠入閩鎮壓太平軍時,經廈門水師將領介紹,起用葉充當負責後勤供給的軍中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