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戰事平息後,葉德水辭官回家。適值一位歸僑向彙豐銀行廈門分行支領巨額現款,該行一時無法兌現,引發擠兌風波,彙豐分行大班(總經理)和手下的廣東籍買辦苦無對策,葉德水自告奮勇,出麵發動銀號籌集現金,施以援手。渡過難關後,感激不盡的彙豐大班即聘請他出任廈門分行第二任買辦。
憑借輔助左宗棠的顯赫軍功,以及知名英資銀行買辦的特殊身份,葉德水不僅有高額薪水和優厚傭金,還有自家的生意。他的端雲茶棧和源通錢莊,經營茶葉出口、銀錢彙兌業務,都是廈門市麵上數一數二的大商行,其錢莊的實力,足以與遠近馳名的山西票號設在廈門的分號相抗衡。
積聚了巨額財富的葉德水,在蓮阪建起頗具規模的祠堂、祖屋,還有一座占地麵積很大的德水花園。直到抗日戰爭期間,花園遭日寇毀壞,戰後原址由政府收回,改建成自來水廠。
從彙豐退休之前,葉德水憑借其過往顯赫業績,多次向洋老板要求,將買辦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最終得到允許。此後他的兒子葉鶴秋、葉益六,孫子葉鴻翔(葉鶴秋之子)相繼接任彙豐買辦。1941年葉鴻翔退休,其子葉祥麟繼任,直到1949年10月中共軍隊占領廈門,彙豐銀行業務被迫終結為止,葉家控製該行買辦職位,前後達八九十年。
此外,葉鴻翔之孫葉采惠,在北波羅洲(今馬來西亞沙巴),也是一家洋行的買辦。因此,葉家號稱“五世六買辦”,堪稱近代廈門獨一無二的買辦世家。
“剃頭住”傳奇
如今遊客登上鼓浪嶼,除了保存完好的彙豐銀行公館舊址外,還能看到一家由數棟典雅的西式風格小別墅組成的鼓浪嶼賓館。一般人未必知道,它是近百年前自印尼歸來的黃奕住名下的物業。
鼓浪嶼上還有一條“日興街”,也是黃奕住捐資修建的,用的是他在印尼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日興行”商號的名字。
民國早年,黃奕住把印尼的生意轉交其妻子及女婿打理後,與兒子黃欽書、黃浴沂一起,攜款2000多萬美元回到廈門。像其他諸多閩南籍印尼華僑一樣,他大手筆投資於廈門和鼓浪嶼的市政建設及房地產。如1930年,黃奕住組建的黃聚德堂房地產股份公司,投資金額為245萬元,占同年廈門全市全部房地產投資的1/3左右。他們獲利甚豐之餘,也大大改善了當地的市容市貌。
黃奕住最讓老一輩廈門人感念的功績之一,是回國第二年(1920年),即發起興辦自來水廠。廈門島上,淡水奇缺,居民用水大都由島外船運進來,價格昂貴。以黃奕住為首的華僑富商,與彙豐銀行買辦葉家等本地工商界頭麵人物一起,集資100萬元(黃率先認股40萬元,後來公司陸續增資至200萬元),前後曆經七年籌劃施工,水廠終告建成,蓄水池容量可供全市20多萬居民9個月用水之需。
早在1907年,廈門已開通電話服務,有華僑及日資經營的電話公司各一家。到20世紀20年代初,廈門市政發展,商務活躍,原有電話設施已不敷應用。1921年4月,黃奕住出資10萬元,收購華僑資本的廈門德律風(英語電話一詞telephone的譯音)公司,增資30萬元,加以改裝及擴建。1923年,又以2.3萬餘元買下日商在鼓浪嶼租界的“川北電話公司”,銳意改進,使廈門本島與鼓浪嶼之間實現通話。
他進而購買新設備,聘請上海的工程師,開通了漳州的電話服務,並籌劃廈門與泉州等地的長途電話線路建設。可惜因連年戰亂、軍閥割據,後來又逢抗戰爆發,這一宏圖大計半途擱置。
黃奕住另一項雄心勃勃卻未能如願的募股投資計劃,是籌建漳(州)龍(岩)鐵路,以利於開發閩西礦產資源。漳廈鐵路1910年已正式通車,但全長僅28公裏,且不能直達廈門和漳州城區,旅客需受轉車、轉船之苦,乘坐者越來越少,導致長期經營虧損。
1922年,黃奕住就有續建該鐵路的打算,專門聘請荷蘭工程師沿線考察。1926年3月,菲律賓華僑在廈門鼓浪嶼開會發起“救鄉運動”,黃在會上“提議續辦漳龍鐵路至龍岩,以利交通”,認為這是“救鄉根本要圖”,獲得全體通過。但此後,福建曆經北伐戰事、國共第一次內戰及十九路軍反蔣的福建事件(或稱“閩變”),政局長期不穩,漳龍鐵路始終隻能停留在圖紙之上。
黃奕住回國投資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手筆,是經上海《申報》董事長史量才等動議成立的中南銀行。1921年7月,當一群熱情的共產主義信徒在上海一條弄堂秘密集會,立下改造中國的宏願之時,中南銀行也在上海正式成立。這家當年全國最大的僑資金融企業,預訂招股2000萬元,第一期繳足資本500萬元,黃奕住一個人就認股350萬元,占總額七成。它還獲得國民政府批準立案,與官僚資本背景為主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一起,成為全國三家擁有發鈔權的銀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