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一場強台風過後,本來濁浪滔天的福州馬尾閩江口內,稍稍恢複了平靜。
當天未時(午後近2點),江麵上突然炮聲大作,率先發難的法國艦隊,以魚雷迅速擊中福建水師旗艦——排水量1560噸的揚武號巡洋艦。中方軍艦和岸炮隨即開火還擊,激烈的炮戰持續了大約30分鍾。隨著揚武號重傷下沉,麾下10艘中方參戰船艦先後沉沒,而法方8艦參戰,僅有3艘輕傷。
中法馬江海戰,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參加的第一場對外海戰,以我方完敗收場。這似乎也預示著,一個老大陸上帝國想真正走向海洋,還需要經過太多的坎坷和磨難。
成敗蕭何
令人感慨的是,遭遇滅頂之災的11艘福建水師船艦,除兩隻美國製鋼殼小炮艇外,其餘均為福建馬尾船政督造,協助創辦這家中國近代最早的專業造船廠者,正是一位地道的法國海軍軍官。
馬江海戰爆發前18年,即同治五年(1866年)初夏,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向中央打報告,指出“西洋各國,向以船炮稱雄海上”,欲防範海上侵略,“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正式提議設廠造船。
主持朝政的恭親王奕等人認為此說有理,幕後掌權不久的慈禧太後,那時候還算開明,很快就批準左宗棠放手去籌辦,並同意由海關關稅提取白銀40萬兩作為開辦費,每月再撥5萬兩維持日常運營。
同年秋天,在左宗棠選定的造船廠址——福州城以東30餘裏、扼守閩江出海口咽喉要地的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地位相當於省部級。
盡管這一年末,左宗棠受命調任陝甘總督,處理更為迫在眉睫的西北動蕩局麵,但船政項目仍按計劃於十一月十七破土動工。臨行之前,左宗棠推薦“丁憂”(為去世的父母守孝)在家的福州本地人、江西前巡撫沈葆楨接手,擔當首任船政大臣。
左宗棠敲定的建廠藍圖,以全麵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為主旨,他十分賞識的兩位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獲聘請為船政正副監督。按合同要求,法國人必須在五年內建造16艘艦船,同時幫助培訓中國員工學會設計、監造、駕駛和管理輪船。
左宗棠還為沈葆楨物色好助手,首先推薦“一切工料及延洋匠、雇華工、開藝局,責成胡光墉一手辦理”,胡光墉即左氏一直倚重的“紅頂徽商”胡雪岩。他還把閩浙官紳中有益於船政的人員,盡數派給沈葆楨差遣,這些人大多成了馬尾船政的骨幹。
深得左宗棠信任的沈葆楨“蕭規曹隨”。 應該說,頗具實幹作風的左、沈聯手,為馬尾船政開了個好頭。
當時30歲出頭的日意格,早年服役於法國海軍,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參與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之役。1861年,通曉中文的日意格上尉加入中國海關,任寧波海關稅務司,其間組建“常捷軍”,協助左宗棠對抗太平軍。
後來,因與英國人赫德(1861年—1911年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競爭上崗失利,日意格遂應左宗棠之邀,加盟船政,為之出謀劃策。擅長技術的德克碑,也是一位法國軍官,曾任“常捷軍”統領。
中國人自行設廠造船,勢必減少雇傭和購買外國輪船,英國駐華公使及赫德等人,從本國利益出發,竭力反對。法國則因在寧波建了一家小型造船廠,有望與中方合作,又擔心發生風險,因此態度模棱兩可。
日意格利用原有的人脈,多方遊說法國政府,曉以利害,最終拿到法國駐上海領事“印押擔保”的合作文件,允諾法方派遣技術人員和出口機器設備。為此,馬尾船政向以法國官方身份參與船政工作的日意格,支付了96000金法郎的優厚年薪,外加津貼若幹。
兩位法國軍官也沒白拿錢,很快就動身回國采購機器,招攬人才。不久,來自法國的機器設備源源運抵,僅用了一年時間,馬尾船政第一座80米長船台竣工。又過了大半年,即1868年秋天,另外兩座船台及35座廠房陸續建成。在此前後,應聘來到福州的法、英、俄籍技術人員,多達50餘人。
跟一般散漫的法國人不同,日意格辦事認真,每天都親臨工程現場監督,連沈葆楨也在向中央的報告中忍不住大加讚賞。船政初創,百事待舉,一切工程得以順利推進,日意格的功勞甚大。
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初一,即左宗棠首倡建廠整整三年後,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青號”(木殼,兵商兩用,排水量1370噸),在沈葆楨、日意格等人目送之下,緩緩下水,數日後出海試航成功。
獨步亞洲
19世紀70年代中葉,馬尾船政在沈葆楨主持下,達到全盛:占地40萬平方米(接近一個天安門廣場大小),建成鍛造、鍋爐、裝配、造船等13個廠(生產車間),通稱“船政十三廠”,員工近3000人,是晚清時期中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造船基地。
據說,這家造船企業無論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是“遠東及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以造船廠為例,它由3個大型船台組成,擁有一個大放樣廳,能以實際尺寸繪製船體平麵圖,配備40噸起重機一台,可建造龍骨長100米,排水量2500噸的艦船。
開頭幾年,馬尾船政都是購買外國原材料和動力機器,進口組裝造船的。1871年6月,它試製出一台580匹馬力的普通蒸汽機,工藝水平不亞於當年歐洲水平。雖然還是在“洋專家”指導下的仿製品,但畢竟開了自造船用動力主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