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5日大清早,兩位滿口閩南話的古稀老人,帶領一支十餘人的考察車隊,從雲南省會昆明出發,經大理下關、保山、芒市一路西行,向中緬邊境的畹町和瑞麗進發。
二老分別是77歲的全國僑聯副主席莊明理、68歲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共存。他們所走過的,就是中國抗戰史上赫赫有名的滇緬公路,而此次前後耗時六天、來回1850公裏的特殊行程,隻有一個目的:探訪已逐漸湮沒無聞的三千南洋華僑機工報效祖國、協力抗日的史跡。
南僑奮起
47年前,即1939年春天,年方21歲的廈門大學學生陳共存,輾轉來到抗戰後方的昆明,打算繼續升學。當時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名校已內遷至此,組成名師雲集的西南聯大。
陳共存在昆明時,恰逢第一批自南洋回國參與抗日的華僑機工抵達,他前往探望,看到機工們既無寒衣,又缺少住宿被鋪,以稻草席地為床,苦不堪言。他隨後寫信向叔父陳嘉庚彙報實情,請求設法解決。
生於福建同安集美村的陳嘉庚,是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一代著名僑商領袖,發起組織華僑機工回國助戰,抵抗日寇入侵,堪稱他傳奇人生中極重要的一筆。
其實,抗戰爆發前,因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衝擊,陳嘉庚經營的商業王國已告衰微,昔日的馬來亞橡膠大王,不得不麵對破產清盤的厄運。但素來熱心祖國事務和同胞利益的他,在數以百萬計的東南亞華僑,尤其是閩籍同鄉中,仍擁有巨大的號召力。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發生後第三天,即8月15日,新加坡華僑召開大會,成立“馬來亞新加坡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簡稱新加坡籌賑會),公推時年64歲的陳嘉庚為主席。
第二年“雙十”國慶節,南洋各地45埠華僑代表168人在新加坡集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再獲選為總主席,李清泉(菲律賓僑商,福建晉江人)、莊西言(印尼僑商,福建南靖人)為副主席。大會發表宣言,號召南洋八百萬僑胞精誠團結,為祖國抗戰做後盾。
南洋各地華僑如此廣泛而有力地組織起來,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抗戰期間,南僑總會實際上成為東南亞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最高領導機構。
南僑總會成立半個月後,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在戰時陪都重慶召開。陳嘉庚以華僑參政員身份,自新加坡發來“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電報提案,獲大會讚成通過,唯時任參政會主席的汪精衛,對此不以為然。名記者鄒韜奮在《抗戰以來》一書中評價說:“這寥寥的十一個字,卻是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1939年初,陳嘉庚收到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的一紙電報,請他以南僑總會名義,代為招募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同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屬的西南運輸處主任宋子良(宋子文之弟)親赴新加坡與陳麵商此事。
同年2月7日,南僑總會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新加坡機器行率先響應,號召本地機工同業“共肩民族複興之責,以盡國民之天職”。僅僅十天之內,第一批誌願回國的機工80人(時稱“八十先鋒”),已整裝待發。
三千壯士
原來,1939年1月,為應抗戰急需而趕修的滇緬公路西段(下關經保山、芒市到畹町,全長548公裏)剛剛竣工,加上數年前改造完成的東段(昆明到下關,全長412公裏),作為戰時後方戰略大動脈的滇緬路中國境內段已全線通車。公路是通了,但經濟水平落後又連年戰亂的中國,技術熟練的汽車司機和維修工卻奇缺,情急之下,國民政府唯有向華僑求助。
在為勇敢共赴國難的“八十先鋒”踐行時,陳嘉庚感歎說:“華僑機工放棄在海外的職業,願回國服務,不但利益減少,工作亦較辛苦……資本家看到諸君此種偉大犧牲之精神,應當更加出錢,庶可以對諸君而無愧。”
當時,重慶國民政府委托南僑總會招募機工,開出的月薪為國幣30元,而應募的華僑工程師,不乏月收入達200新加坡元(折合國幣近700元)者。但大敵當前,同仇敵愾,踴躍應募者中,除普通司機、修理工和工程師外,富家子弟和大學生亦不在少數,湧現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
僅1939年2月至8月的半年內,南僑總會即先後招募九批機工,經越南、緬甸等地運送回國,總計近3200人,他們絕大多數原籍為閩粵兩省。機工的回國旅費和日常衣物用品,每人約花費80新加坡元,合共25萬多元(折合國幣近90萬元),均由南僑總會下屬各埠機構出資承擔。
三千南僑機工回國後,編入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大部分在全長1146公裏的滇緬公路沿線(緬甸境內186公裏)從事軍事運輸,也有一些奔赴廣西前線,參與南寧昆侖關戰役(抗戰重大戰役之一,1939年12月—1940年1月)的火線運輸工作。
據《中華民國統計紀要》記載,從1939年7月到1942年7月的三年中,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共計452000噸,很大一部分由南僑機工完成。另據當年印行的《華僑先鋒》記載,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平均每日軍事物資輸入量在300噸以上,被譽為抗戰運輸線上的“神行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