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總會的另一重大義舉,是倡導各埠分會,在華僑商人及民眾中積極籌集巨款,支援祖國抗日。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新加坡淪陷,陳嘉庚被迫避走印尼三年多,直至日寇投降。據他避難期間寫成的《南僑回憶錄》所述:1938年10月,南僑總會成立時,全南洋各地認捐抗日款項每月約400餘萬元國幣,到1939年全年實際彙出的募捐款多達7000餘萬元,比大會上所認捐數目,有增無減;1940年的實際捐款又新增了300多萬元,其中還有一筆折合國幣約3000萬元的巨款,因受馬來亞外彙管製,不能彙回國內,不然捐贈數更為可觀。
1940年3月,陳嘉庚親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回國,曆時大半年,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先後兩次赴滇緬公路看望南僑機工。其間他還赴延安訪問,結識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當時延安的清新風氣,以及在野黨的艱苦樸素和實幹精神,性格耿直的陳嘉庚印象頗佳,這也為十年後他決意響應新政權號召回歸祖國,埋下了伏筆。
救鄉運動
漂泊海外的華僑,尤其是鄉土觀念極重的閩籍僑商,心係故國,以社團組織的集體力量,積極參政,報國保家,並非自陳嘉庚和南僑總會開始。
20世紀一二十年代,福建是北洋軍閥與桂係軍閥及國民黨勢力反複拉鋸的戰場,兵火所及,民不聊生,苛捐雜稅,令民怨沸騰,以至於華僑鄉裏,人人自危。其中尤以直係福建省長李厚基、割據一方18年的“閩南王”陳國輝二人,為害最烈。
1920年10月17日,由後來成為南僑總會主要發起人的李清泉牽頭,故鄉大多在閩南的菲律賓閩籍華僑代表,在廈門鼓浪嶼集會,商討“救鄉”事宜,籌辦福建自治會。第二年底,福建自治會在菲律賓成立,提出“驅逐軍閥李厚基,聯絡各自治團體,整肅民軍民團”三項主張,這是公認的閩僑“救鄉運動”的發端。
1922年11月,“旅菲華僑自治急進會”成立,李清泉又獲推舉為主任。該會向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福建省議會及北京、上海等地福建同鄉會發出通電,拒絕北軍入閩,倡導閩人自治。至1925年5月,南洋閩僑救鄉會在馬尼拉成立,“救鄉運動”浪潮遍及東南亞各地。
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定都南京後不久,軍閥混戰又起,“閩南王”陳國輝部仍橫行福建,地方苦不堪言。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國民黨十九路軍奮勇抗敵,聲名威震全國,頗得菲律賓華僑仰慕。適逢該部隊傷亡甚大,急需休整,李清泉遂以閩僑救鄉會、菲律賓國難後援會等海外社團名義,聯合廈門華僑公會,向南京國民政府請求派十九路軍入閩,由軍長蔡廷鍇出任福建省主席。
蔣介石順應民意,批準了這一請求。菲律賓中華商會迅即派新任主席許友超、閩僑救鄉會副主席桂華山(均為福建晉江人)同赴香港拜會蔡廷鍇,敦請其率軍入閩,蔡廷鍇大受感動。
十九路軍入閩後,提出肅清匪盜、禁絕煙賭、保護華僑、恢複經濟的主張,很快捕殺了軍閥陳國輝,為福建人除了一大害。
1933年秋冬之際,蔡廷鍇、蔣光鼐等十九路軍將領,聯合陳銘樞、李濟深等反蔣勢力,發動“閩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蔡廷鍇邀請許友超加盟革命,許與李清泉等人商議後,決意擁護,並赴福州麵見蔡廷鍇,建議設立廈門市。
同年11月25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正式任命許友超為廈門市市長兼思明縣(原管轄廈門)縣長。在整部華僑史上,海外僑領回國出任一個城市的首任市長,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許友超主政廈門的數十天裏,確是克己奉公,盡心盡力,希望有所作為。可惜時不我與,1934年初,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遭南京政府大軍壓境,危在旦夕,許友超無奈辭職返回菲律賓,重操經商舊業。
赤子功勳
回頭再說說南僑機工。
1942年5月初,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日寇自緬甸攻入雲南畹町,試圖沿滇緬公路長驅直進,終被中國軍隊阻擊於怒江西岸。但中國抗戰的西南生命線自此斷絕,公路運輸陷於癱瘓。
三個月後,除數百人陸續應盟軍征召赴印度協助遠征軍外,滇緬路上待命的多數南僑機工,竟接到了上級的裁員通知,抗戰誌士轉眼成了無業遊民,生活一時陷入困頓,心理上亦失依托,有些甚至淪為乞丐。因流離失所、貧病交加而死去的機工,為數不少。
抗戰剛剛勝利,奉陳嘉庚之命任南僑總會常駐滇緬公路代表的莊明理(泉州籍馬來亞僑商及報人),即向國民政府提出救濟安置南僑機工、幫助其複員南返等八項要求。政府僑務部門表示同意,但政策遲遲未落實。
稍後,結束避難生涯的陳嘉庚自印尼重返新加坡,因不願見到南僑機工滯留國內,被迫參與內戰,隨即就善後事宜與國內展開漫長交涉。經過一年多努力,1946年10月,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發出通告,啟動機工複員程序,每名在冊機工核發200美元獎金,歡送南歸。
據1986年底陳共存寫成的《考察滇緬公路報告書》中粗略統計,在3200名歸國機工中,戰後陸續有1000多人(含部分眷屬)輾轉返回南洋,另外上千人或在內地成家,或獲穩定工作,或返回閩粵原籍生活,放棄南返,兩者各占約三分之一,而在抗戰中英勇殉國及後期死於貧病的無名英雄,不下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