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卷土重來新閩商(1 / 2)

1980年,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刊發一篇記者走訪中國東南沿海的現場報道:

“石獅的小商品貿易和南海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滿世界瘋長。”

中國民間經濟沉寂多年,敏感的海外媒體捕捉到了其活力再度迸發的前兆。同樣為這一激動人心的圖景所觸動的,還有風華正茂卻仍寂寂無聞的“海外遊子”許榮茂。

遊子思歸

那時候剛剛30出頭的許榮茂,老家正是福建石獅。他早年赴香港謀生,20世紀70年代末任職股票經紀,並開了一家金融公司。那幾年香港股市交投暢旺,他亦多有斬獲,眼見內地商機初現,便決意回來試試。

許榮茂最先投資的是織布廠和服裝廠,在香港和剛剛起步的經濟特區深圳,在家鄉石獅,還有西部內陸的四川、甘肅等省,都開設有工廠,主要是給美國服裝品牌做代工。也有一說是他以毗鄰香港的珠三角為根據地,從事紡織品出口貿易,產品主要銷往美國。

當時,中國第一批登記在冊的200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據說屬於許榮茂名下的就有3家。

1989年是許多中國人命運轉折之年,許榮茂也不例外。但他的轉折純粹是商業性的。

盡管許榮茂的服裝生意規模不小,可沒有自己的品牌,實際利潤很低,他越來越意識到前景不是那麼好,開始考慮轉行。

那一年,他回到石獅,投資興建位於市中心的振獅大酒店,參與振獅經濟開發區建設,接著又開發了投資逾10億元、占地6000畝的閩南黃金海岸度假村。

促使他決意投身內地房地產開發,還有更直接的誘因。有一次他去杭州一位朋友家裏吃飯,他們就一室一廳,客廳兼做廚房,要去洗手間必須出門走上好幾百米才能找到一個公用的,去了再回來接著吃飯。在人口更密集的上海,三代人同住一間房更是尋常事,大家都很辛苦。

許榮茂說,那時候中國內地城市基建十分薄弱,也沒有什麼標誌性的建築物,我在香港、在國外看得多了,感覺反差很強烈,國家剛好要對外開放,我預感到這方麵會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就決心參與進來。

十年機遇

許榮茂大半生的事業,起步於粵港,轉型於石獅,成長於北京,而真正讓他得以揚名並躋身中國一流企業家行列的,還是登陸上海灘後的十年耕耘。

2000年,年屆50的許榮茂拍板:逐漸減少投資已有一定根基的北京市場,轉而全力主攻上海浦東。那一年,上海樓市極為低迷,與火熱的京城適成兩極。

“在我看來,浦東是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地區,未來上海的發展代表中國,而浦東的發展一定能代表上海。”許榮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