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白雲蒼狗(2)(2 / 2)

不是有人捎信來說,你已經犧牲了嗎?”袁斝承笑了笑:“我參加了解放軍,怕家裏人受連累,故意傳回消息說我死了。”這一次袁斝承在家裏住了三天,又跟隨部隊出發了。

1949年,新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誕生,23歲的袁斝承調至華東軍區海軍部。

195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六艦隊護衛艦“西安艦”副艦長。

1952年任東海艦隊六支隊三大隊副大隊長兼“開封艦”艦長。

1955年,29歲的袁斝承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當時的院長是葉劍英元帥。在這所軍隊的最高學府裏,袁斝承刻苦勤奮,鑽研理論,成績優異。

1959年,袁斝承33歲,從軍事學院畢業,分配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戰術教員,享受副教授待遇。1963年,調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繼續擔任戰術教員。

1966年,袁斝承轉業到中共上海市委工業政治部工作,“文革”期間下放“五七幹校”,1972年返回上海,分配到上海石化總廠任接待處處長、辦公室主任。

1979年退休後,居住在上海虹口區。妻子名叫吳園,女兒袁虹,也在上海居住。

袁氏家族中,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不隻是袁斝承一人,據不完全統計,在袁氏家族“家”“承”(啟)兩個輩分中,中共黨員人數達十餘人,如袁世彤的孫女袁文輝,曾是河南開封某校退休幹部;袁世彤曾孫袁曉林,原為河南省項城市政協副主席;袁世彤外孫女付佩玉,原為山東某大學教授;袁克文孫女袁印承,原為上海某職大校長;袁克文另一位孫女袁符承,原為成都某單位負責人;袁克文外孫段夔,原為天津某企業負責人;袁克有之子袁家興,14歲參加入伍,參加過抗美援朝,曾在廣州軍區文化部門工作。等等。

百年跨不過這道坎

袁始原名叫袁緝燕,父親袁家融,是袁克定的獨生兒子。袁家融與袁克定的父子關係有點僵,但是孩子們感覺不出來,袁始幼時的印象中,那個想當“皇太子”的爺爺袁克定不怒自威,每天從外邊散步回家,坐在書房裏,孫子們吃完早點還得進去給他請安。袁克定臉上沒有什麼表情,用鼻子哼一聲,仍然繼續看他的書。有時候他也會放下手上正看的線裝書說一聲:“好,你們去玩吧。”

對於曆史中的袁世凱,袁始感到十分陌生。有人議論袁世凱這樣那樣,他覺得仿佛是在議論一個不相幹的人。和袁氏家族所有留在大陸的子孫一樣,袁始也害怕上曆史課。講到晚清戊戌變法這一節,他低著頭手足無措,眼睛不知該往何處看。有一次放學回家,聽到爺爺袁克定似乎在自言自語:“袁世凱有些事也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子。”

袁始用奇怪的眼神看著爺爺,這才隱約感覺到那個遙不可及的曆史,和他的命運息息相關。

袁始有七個兄弟姐妹(二男五女),他是二兒子,比哥哥小8歲。

因為他父親那一輩子女特別多,因此他的表兄妹堂兄妹不少,僅在天津一地就有上百人之多。袁始說,生活在大家族中,兄弟姐妹的關係比較淡,就像巴金的《家》《春》《秋》中所描寫的那樣,體會不到多少手足之情,不像一般小家庭,家人之間彼此牽腸掛肚。

小時候袁始跟隨父親到處漂泊,先後在北京、武漢、天津等地讀書。1959年,袁始考取了河北省美術學院專攻油畫。早期受前蘇聯畫風影響大,如蘇裏科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等,都曾經是他的最愛。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展覽館,後來調到北京市第二輕工業局裝潢設計室。雖說工作性質和他所喜愛的油畫相去甚遠,但是那些產品的包裝設計,也還屬於創造性勞動,能從中找到樂趣。

“文革”時期,扭曲的政治登峰造極。以前填政審表,袁始謹慎地在家庭出身這一欄填上個“職員”,後來被人發現了,訓斥他說:“你這種臭名昭著的家庭,怎麼好意思填職員?”隻好改填成“官僚資產階級”。到了“文革”後期,單位決定遣送“黑五類”家庭出身的袁始回原籍-實際上是他從未見過一麵的老祖宗袁世凱的原籍河南項城。袁始當時年輕氣盛,索性不再上班,從此算是自動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