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食用菌菌種的製作技術(3 / 3)

(3)菌索型母種接種法適用於培養蜜環菌。菌索外有皮鞘,具有一定的韌性,接種前,要先用小平銼或油石將接種工具的刃口打磨一下,以便切割菌索。蜜環菌的菌索有的延伸在培養基表麵,有的深入到了瓊脂培養基內。用接種鋤將菌索切成0.5~0.8厘米長的小段,然後選呈紅褐色的菌索或幼嫩的菌索先端接種,菌索先端的菌齡幼嫩,較易恢複生長。

2.原種接種選用沒有感染雜菌且菌絲粗壯的母種用於接種。

一般由兩個人操作最為合適,一人執瓶、一人接種。先將菌種瓶的棉塞拔掉,夾在右手的指縫間,將瓶口置於火焰1~1.5厘米處封燒。取斜麵母種,拔掉棉塞。將管口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需要注意的是,管口不能燒得太燙,否則在接種時容易造成管口破裂。

用酒精燈火焰灼燒接種鋤片刻,然後放入試管內側,待接種鋤冷卻後,用其將試管菌種斜麵連同培養基切割成3~4塊,然後對著原種瓶口鉤出1塊母種,迅速接入原種培養基上。接種後,原種瓶瓶口和棉塞都要在酒精燈火焰燈上滅菌消毒,然後塞上棉塞,用牛皮紙(或防水紙)包紮好。要注意更換潮濕的棉塞和牛皮紙。接種工具在每接種完一次後,都必須放於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消毒滅菌,以免感染雜菌。一支母種一般可擴大3~4瓶原種。

3.栽培種接種先用酒精棉球擦拭已挑選好的原種菌種瓶的外壁,再將瓶口包紮的牛皮紙(或防水紙)揭去,然後放入接種箱或接種室內。接種前,應該再檢查一次菌種,將原種瓶棉塞拔掉,檢查棉塞和瓶口的菌膜上是否汙染了雜菌,染有雜菌的則不能用。

接種時,先將棉塞拔去,用酒精燈火焰灼燒瓶口和接種工具,然後除去原種表麵的菌皮。若是單人接種,先扒鬆菌種,然後將菌種瓶置於原種固定架上,再用接種匙挖取菌種接種。若是雙人接種,可一人執菌種瓶,用接種耙接種;另一人打開瓶口或袋口。需要注意的是,接種的菌種不能扒得太碎,最好成蠶豆粒或核桃粒狀,否則不利於發菌。接種完畢之後,要立即紮好瓶袋口或袋口。一般每瓶或每袋原種可擴大45~60瓶或25~50袋栽培種。

4.液體菌種接種液體菌種接種的操作方法和原種接種相同,每瓶接入2平方厘米的斜麵母種1塊,要使氣生菌絲的一麵向上,並懸浮於液麵。

菌種的培養

菌種接種完畢之後,要迅速移到培養室或恒溫箱中培養。培養室每次啟用前,都必須進行清理消毒。先在培養室的空間、牆角噴灑石炭酸或新潔爾滅等殺菌藥水,然後用甲醛熏蒸,密封一晝夜,再打開門窗,待氣味完全消失後使用。

(一)母種培養

母種培養期間,如果通氣不良、氧氣不足,就容易造成菌絲衰老、發黃。所以,大量的母種不適合放在通風不良的恒溫箱中,要放在通氣良好的恒溫室內培養。在沒有恒溫室的情況下,放在恒溫箱內時,菌種之間要留有空隙,不能過分擁擠。一般,恒溫室(箱)的溫度要控製在25℃左右(草菇是32℃),濕度保持在70%以下。另外還要注意,窗戶應該遮光,以保持室內黑暗。接種後的母種最好垂直放在小鐵框內培養,這樣可以避免培養過程中凝結的水汽溢流到斜麵上。若是平放,則要將管口前端墊的稍微高些,並使斜麵向下。

正常情況下,母種接種後,即以種塊為生長點,向四周呈輻射狀蔓延。培養3~4天後,要逐管檢查是否汙染雜菌,以確保母種的純度。如果發現斜麵上有黏稠狀物,多是由於培養基滅菌不徹底造成的。如果斜麵上出現分散性菌落,則多是由於菌種帶菌造成的。

在適宜的溫度下,母種培養7~10天,菌絲就可長滿斜麵。暫時用不到的母種,要在母種還沒長滿之前,及時放入冰箱保鮮層內。

入藏的母種棉塞一頭要朝外,並用防水紙或牛皮紙包紮好或蓋好,以防棉塞被冰箱冷凝水弄潮。另外,還要給母種貼上標簽,以免造成品種混亂。

(二)原種和栽培種培養

一般培養室的溫度要控製在25℃左右,可根據不同菇種和不同季節作適當的調整。原種和栽培種要豎放在培養架上,這樣有利於菌種定植。1天後,菌種塊萌發出白色菌絲;2天後,菌絲開始向培養基中生長,稱作吃料;一般接種後7天左右,菌絲生長覆蓋住瓶(袋)口料麵;30~40天菌絲長滿瓶(袋)。在菌種培養期間,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管理工作:

一是經常檢查培養室的溫度,尤其是在高溫季節,以防高溫燒菌現象的發生。菌絲培養過程中,室溫和料溫有一定的溫差。測量顯示,750毫升的菌種瓶,菌種生長旺盛時,培養基的中心溫度要比室溫高1℃,塑料袋中心溫度要比室溫高1.5~2℃。如果菌種瓶成行緊密排列在培養架上,前排培養基中心溫度就會比室溫高1.5~2℃,中排高2~3℃;如果是袋裝種緊密排列在培養架上,前排高2~2.5℃,中排高3~4℃。墊板若是通風不好,熱量很難散發出去,溫度還會更高。

所以,在夏季或早秋季節製作菌種時,瓶與瓶或袋與袋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便於散熱降溫,還要經常開門窗進行通風,來散發室內積累的熱量。在低溫季節培養菌種時,可以靠菌種瓶或菌種袋堆積培養來提高溫度,這樣可以節省能源消耗。保溫條件好的菌種培養室,在菌種發熱量最大時,室內溫度要比自然溫度高出6~7℃,中排培養基的溫度還要比室溫高出2~3℃。此時若是將菌種袋堆積培養,內部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中心溫度就會比室溫高出10~15℃。

二是經常檢查菌種的汙染情況,接種後3天開始檢查菌絲是否染有雜菌,若是發現有黃、綠、橘紅、黑等顏色即為感染雜菌,要及時揀出培養室集中處理。汙染輕的將培養料倒出來拌一些新料重新裝瓶(袋)滅菌接種;汙染重的,則遠離培養室集中堆積發酵,用作肥料。

堆積時要用塑料膜蓋好,防止雜菌孢子汙染環境,造成更大麵積的汙染。一般當菌絲生長覆蓋住培養基表麵時,染雜菌的幾率下降,每周檢查一次即可。袋裝菌種檢查時,盡量不要翻動菌袋,先進行目測,如果發現有問題,再翻動檢查。一般由菌種不純引起的汙染,往往造成20~30瓶(袋)小片汙染;空氣雜菌汙染,呈零星分布;由環境溫度太高引起的汙染,在上層床架和中間層成片發生;若是培養基消毒不徹底引起的汙染,則整鍋的菌袋全部汙染。

三是接種後3~4天,發現菌種塊不萌發的瓶(袋),要剔出單獨陳放,1周後仍未萌發,要重新回鍋消毒後,再進行補種。

四是菌種培養室要保持空氣新鮮和室內清潔衛生,相對濕度控製在65%。濕度過大時要加強通風。要調整光照,在黑暗和弱光下菌絲生長較好。

菌種培養好之後要及時使用。一般菌絲長滿瓶後7~10天,菌絲正處於最佳生長期,接種後,能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若存放過久、培養時間太長,不但養分消耗多,而且菌絲易老化。香菇、靈芝等菌種的培養基表麵變褐色,形成一層厚菌皮,則生命力顯著下降,還會增加後期汙染的可能性。

(三)液體菌種培養

接種後,先在24~26℃恒溫下靜止培養48小時。當氣生菌絲延伸到培養液中時,置往返式瓶機上進行振蕩培養,振蕩頻率為80~100次/分,振幅(衝程)6~10厘米。如果用旋轉式瓶機,偏心距為4厘米,振蕩頻率為120~150轉/分,因旋轉式瓶機旋轉速度過快,菌絲球一般較大,且菌絲球表麵絨毛狀菌絲少,不適於作菌種使用,因此,一般旋轉式瓶機應將偏心距作適當調整,方可使用。

瓶機溫度應控製在24~26℃,培養72~96小時。培養結束時,因菌種不同,培養液呈現不同色澤。平菇、金針菇的培養液呈淺黃色,香菇、猴頭菇的培養液呈黃棕色,清澈透明,有許多菌絲小球,並有菇香。木耳的培養液呈青褐色,黏稠,有香甜味。如果培養液渾濁,大多是汙染了細菌,培養液經顯微鏡檢查後,方可用於生產。

瓶機培養的液體菌種數量較少,一般隻適用於固體菌種(主要是栽培種)的接種。或接種於三角瓶內,每瓶接種菌液10毫升,繼續進行瓶培養。因菌絲球正處於旺盛生長狀態,菌絲球分散性好,能縮短瓶培養時間,快的2天即可終止培養。

瓶培養的液體菌種,在4℃冰箱中保存1~2個月,在15~20℃室溫中保存7~10天,對接種成功率、產量均無不良影響。

第三節食用菌菌種的質量鑒定

優良菌種的特征,首先是種性優良,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優良性狀;其二是菌絲的生命力強、純度高、適宜的菌齡、無病蟲害。現介紹幾種生產量較大的菇類菌種質量鑒定標準。其他菇類可參照這些標準進行鑒別。

平菇菌種

菌絲粗壯、密集、潔白,呈棉毛狀,有爬壁現象;菌絲長滿瓶,分布均勻一致,剛形成少量珊瑚狀的小菇蕾,是優良菌種。

如出現以下情況,則是不良菌種。

一是菌種上產生大量珊瑚狀子實體,說明培養溫度適於出菇,菌種已很成熟,應趕快用掉。

二是如菌種上部菌絲稀疏或成束生長,底部不長或是長透的時間很長,則說明培養基過濕,如果沒有酸味,使用時則要加大接種量。菌絲生長緩慢或底部不長是由於培養基幹燥引起的。應盡快接菌栽培,接種量亦要加大。

三是如菌種塊收縮,瓶底有積液,則說明菌種老化,生命力差,已不能使用。

四是若培養基中有綠、黃、紅等顏色,則證明感染了木黴、鏈孢黴等雜菌;如果打開菌種瓶,平菇菌絲細弱稀疏,酒味重,就說明是酵母菌汙染。以上這些均應淘汰掉,不能作菌種使用。

香菇菌種

香菇優良菌種的菌絲潔白,生長均勻、旺盛,不易產生厚的菌被,易形成子實體,而且子實體越多,抗病蟲害的能力越強。菌絲呈棉毛狀,生長快,分泌醬油色液體,是生長旺盛的標誌。菌絲長滿瓶後10~15天內的菌種為最好。

如有以下情況,應盡快做相應處理。

一是瓶內菌種菌膜多而厚,有黃水,甚至已開始產生小菇蕾,是菌種好、生理活性旺盛的表現。但這亦是菌種菌齡較大的象征,應去掉菇蕾迅速用於接種。

二是若瓶內還能看到木屑顆粒,說明菌種培養時間不足,應再培養一段時間。如仍長不好,就不能作菌種用,可直接用作出菇。

三是瓶內菌絲柱與瓶壁脫離,開始萎縮,表麵菌被變為褐色,表示菌種已較老,應盡快接種用掉。

蘑菇菌種

菌絲灰白微帶藍。匍匐型菌種,氣生菌絲少,貼生菌絲細,線狀分布密集,上下均勻;氣生型菌種,氣生菌絲濃密,有蘑菇特有的香味,能抗高溫、病蟲害。經栽培試驗,子實體朵大、圓整、潔白、產量高、質量好、出菇早、層次明顯。

如出現以下情況,則為不良菌種。

一是菌絲成細線狀或粗索狀,呈淡黃色,菌絲萎縮,生長無力,為培養基過濕且已老化的菌種。

二是菌種中被汙染各種黴菌或發生蟎害,則不能使用。

三是培養基上部菌絲幹縮變質,下部菌絲生長尚好,說明培養基太幹,培養溫度過高。

四是培養基中幾乎見不到菌絲,內含物呈糊狀,說明濕度過大,應淘汰。

五是在培養基上方出現厚厚的黃白色菌皮,這是生產性能差的菌種。

金針菇菌種

菌種潔白,生命力強,容易產生子實體。經栽培試驗,菌蓋圓整,白色至淡黃色,不易開傘,菌柄白色或淺黃色,菌柄基部黑褐色絨毛極少,為優良菌種。

如出現以下情況,則是不良菌種。

一是菌絲不能繼續往下生長,生長區和不生長區的界限分明,通常是由培養基太濕所致。

二是菌絲生長稀疏,係菌種生命力不強,或培養基中有機氮的含量不足。若是前者,則應更換菌種;若是後者,則培養基中應增加麩皮或細米糠的用量。

黑木耳菌種

菌種純,無其他雜菌感染,菌絲潔白、粗壯,生命力旺盛。培養一個階段後,瓶壁會出現菊花狀或梅花狀的膠質原基,顏色褐色或黑褐色。這樣的菌種為優良菌種。

如出現以下情況,則為不良菌種。

一是可以看到木屑及棉籽殼,係培養時間太短,應繼續培養。

接種塊培養後沒有顯著變化,則可能是培養料營養不足,應添加細糠或麩皮。

二是瓶底積滿淡黃色液體,是過期老化菌種,應予淘汰。

三是培養料與瓶壁之間出現淡黑色的膠質物(耳基),說明是太早熟及擴代次數過多的菌種,栽培後出耳數量雖較多,但耳片不易長大,應予淘汰。

四是菌種隻長一個角落,就不再生長了,這很可能是培養基太幹或太濕之故。若接種後黑木耳菌絲尚在恢複、定植階段,而瓶中卻已長滿淡灰白的菌絲,則說明是感染了根黴。

猴頭菇菌種

菌絲潔白、粗壯,上下均勻,栽培試驗表現子實體大、刺長、肉厚、產量高的菌種為優質菌種。

若出現以下情況,則為不良菌種。

一是菌絲纖細,上下生長不均勻,或感染黴菌,為不良菌種。

二是菌絲柱已收縮,瓶底積滿黃色黏液,為老化的菌種。

三是培養基木屑變為淡黃色,菌絲生長不旺盛,是有機氮不足,應在培養基中適當增加麩皮或細米糠的用量。

銀耳菌種

包括銀耳菌和香灰菌。銀耳菌常用的是酵母狀芽孢子菌種(由擔孢子萌發而得到),在PDA培養基上一般呈灰白色黏糊狀,不能形成菌絲。在26℃條件下,移植後2~3天即可布滿斜麵。香灰菌絲在PDA培養基上,菌絲灰白色,呈棉絮狀。在26℃條件下,一般4~6天即可布滿斜麵,同時分泌大量色素,可滲入培養基中,從而使培養基全部變成黑色。

優質銀耳菌種的標誌是,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比例恰當,菌絲生長正常,無雜菌侵染,並已出現白毛團或耳片。

若出現以下情況,則為不良菌種。

一是羽毛狀菌絲稀疏,不深入瓶袋中,子實體呈膠團狀或膠刺狀,不開片,是培養料太濕造成的。

二是瓶內很快出現子實體(10~15天);或白毛團很少,這是反複移植多次、菌齡已大的表現。

三是隻有羽毛狀菌絲,沒有白毛團,則必須增加銀耳酵母狀分生孢子才能使用,否則不能接種。

四是下半瓶菌種的菌絲生長正常,上半瓶消失,耳基變淡紅色,產生大量紅褐色的液體,這是發生蟎害的表現,則應剔除。

五是如培養基上有一層較厚的白色棉絮狀菌膜,下麵仍有耳基出現,則說明菌種不純,有可能感染其他雜菌菌絲,不能使用。

草菇菌種

菌絲灰白色,稀疏而有光澤,似蠶絲,培養數天後產生厚垣孢子,呈鏈狀,初期淡黃色,成熟後連接成深紅褐色的團塊。草菇優質菌種的標誌是菌絲旺盛、整齊,粗壯而又均勻,色澤潔白或淡黃。

若瓶內培養料表麵雖然還有草菇菌絲,但多數菌絲萎縮無力,培養料已呈腐爛狀,這是過期的不良菌種,不能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