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技術
銀耳栽培技術
銀耳滑嫩爽口,風味獨特,是名貴的高級滋補品。銀耳子實體不僅含有多種氨基酸、有機磷、有機鐵等營養物質,還含有豐富的酸性異多糖,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髒病有顯著療效。
銀耳栽培從最初砍樹、自然接種,到段木人工接種栽培,以後發展到利用木屑、棉籽殼、甘蔗渣進行瓶栽和袋栽,其栽培時間較段木栽培縮短一半,產量增加兩倍,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價格昂貴、僅供少數人享用的銀耳成為大眾化的食品。
(一)生物學特性
銀耳又名白木耳、白耳子。在分類學上屬於擔子菌亞門,異隔擔子菌綱,有隔擔子菌亞綱,銀木耳目,銀耳科,銀耳屬。
1.形態特征
(1)菌絲體銀耳菌絲體實際上是由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構成的混合菌。香灰菌絲生命力旺盛,能將銀耳菌絲無法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澱粉等分解變成可利用的營養物質,生存繁衍的必要生活條件之一。銀耳菌絲白色、淡黃色及黃白摻雜的各種中間色。在培養基表麵形成菌絲團,逐漸膠質化,變成小耳片。
(2)子實體新鮮時,耳基呈米黃色或黃褐色,耳片呈乳白色、膠質、半透明、柔軟有彈性,形似菊花、雞冠。耳片直徑4~10厘米,幹後收縮至原來的1/10~1/20,硬麵脆,遇水後能恢複原狀。
耳片表麵由子實層覆蓋,子實層由膠質隔膜、側絲和擔子組成。每個擔子上著生4個擔孢子,兩“+冶兩“-冶,四極性。擔孢子白色,卵形,基部有小尖。
2.生活環境
(1)溫度銀耳是中溫型菌類,銀耳的菌絲、芽孢和香灰菌絲在6~32℃條件下均能生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4~30℃。35℃發育不良,38℃完全不長,39℃以上則死亡。子實體形成的適宜溫度為18~25℃,一般23~25℃為最適宜溫度。
(2)濕度銀耳孢子和香灰菌絲交合後,在培養基含水量適宜的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培養料含水量一般以55%~60%為宜。
當含水量達到65%時易爛耳。菌絲在高濕的培養料上生長纖弱,分支少,不形成茸毛狀菌絲,並且逐漸衰老死亡。空氣相對濕度對銀耳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低於70%,能抑製空氣中雜菌生長,提高菌絲純度。出耳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有利於耳片迅速生長。
(3)空氣銀耳是好氣性菌類,在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較小,出耳期則需氧量較大。如果缺氧,長出的子實體易開片,且色黃質差。在子實體長大期間,呼吸作用旺盛,要經常通風換氣。悶濕環境易造成爛耳,也易感染雜菌。
(4)光線光能促進孢子萌發和香灰菌絲生長。孢子在明亮的溫室內,其萌發率是黑暗條件下的2倍多。香灰菌絲在黑暗中培養,菌絲纖細,黑褐色分泌物很少;而在有散射光的環境中,菌絲粗壯,分泌物正常。光照強度在50勒克斯時子實體發育正常,光線過暗,子實體分化遲緩,質量低劣。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子實體則不能形成。每日10小時以上的散射光,子實體分化迅速,展片快,耳片肥大,色白。
(5)酸堿度(pH值)銀耳適合在偏酸性的培養基上生長。
pH值5~7.2都能正常生長,最適pH值是5~6。
(二)栽培品種
目前主要栽培品種為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Tr-05號(粗花),以及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的“細花冶。這兩個品種皆來源於福建南靖縣南坑鄉。各地栽培的品種絕大多數是這兩個品種的後代。
(三)生產時間
銀耳屬中溫型菌類。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8~25℃,以20~25℃最適宜。低於18℃,子實體發育延緩;高於28℃則耳基易糜爛,朵小質差。春季栽培時間:室外3~5月;室內4~6月。栽培周期約為35~55天,采收1~2次耳。秋季栽培可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製袋,10~11月出耳。
春季栽培時間和流程。
(四)培養料的配製
一般主原料(木屑、棉籽殼)占75%左右,輔料占25%左右。
輔料中麩皮占20%,糖1%,石膏粉1%,過磷酸鈣2%,黃豆粉1%。含水量控製在60%左右。木屑中不要混入鬆木屑、杉木屑。
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木屑100千克,麩皮30千克,石膏2千克,黃豆粉2千克,白糖1.5千克,硫酸鎂0.5千克。
配方二:棉籽殼100千克,麩皮25千克,黃豆粉2千克,石膏2千克,白糖1.5千克,硫酸鎂0.5千克。
配方三:棉籽殼50千克,木屑50千克,麩皮30千克,黃豆粉2千克,石膏2千克,白糖1.5千克,硫酸鎂0.5千克。
配方四:木屑或棉籽殼70千克,幹銀耳菌絲體15千克,麩皮15千克,石膏2千克,黃豆粉2千克,白糖1.5千克,硫酸鎂0.5千克。
配方五:甘蔗渣100千克,麥麩30千克,黃豆粉2千克,石膏2千克,白糖1.5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
(五)栽培場地
1.塑料大棚菇房可以利用蔬菜保護地的鋼管大棚設施,視溫度高低分別用塑料膜、遮陽網和草包覆蓋,調節菇房溫度。溫度較低時,用遮陽網加農膜加遮陽網覆蓋,2層遮陽網可擋去太陽的直射光。溫度較高時,用遮陽網加草簾覆蓋。大棚內設3~4排床架,床架寬70~80厘米,長度適當,床架以3層為宜,層間距40厘米。大棚設前後門。
2.室內菇房可利用香菇、蘑菇房栽培銀耳,一般的磚瓦房、草房略加改造後也可以種植。具體要滿足以下基本要求:密閉性好,利於保溫保濕;有明窗,可以通風換氣;有一定的散射光。菇房使用前,要進行嚴格消毒。
(六)袋栽銀耳技術
1.菌袋製作栽培銀耳可用寬12厘米、厚0.5毫米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筒袋,剪成45~50厘米長,一端用繩紮緊,並在燭火上熔封。最好用裝袋機裝料,料易裝實,效率高。用手工裝料,要分次裝料,邊裝料邊用木棒撳緊。具體方法是:左手提住袋口,右手用料勺往袋裏填料,填2勺,用木棒撳一下,共撳3~4次,料麵距袋口5厘米,整平料麵,把袋口扭在一起,用塑料繩紮緊,再用燭火熔封。也可將袋口折一道紮緊不熔封。袋裝好後,將袋壓扁,再用打孔器在袋的一麵等距離打4個直徑1.5厘米、深2厘米的接種穴,每穴貼上3.2厘米見方的醫用膠布。膠布要貼牢,不留空隙。
培養料裝袋後,應立即進鍋滅菌,不能過夜。菌袋呈“井冶字形堆疊,使之受熱均勻。高壓滅菌壓力為1千克/平方厘米,維持3~3.5小時;常壓滅菌燒至96~100℃,維持8小時。
2.接種按無菌操作程序在接種箱、接種室內接種。接種由2~3人操作。接種時先用接種刀將料麵一層(銀耳原基)刮去,把銀耳原基周圍3厘米左右範圍的菌種挖鬆攪拌均勻。撕開封口的膠布,用接種匙挖取1塊蠶豆大小的菌種,迅速放進接種穴,然後貼膠布。一般2人操作,由1人撕、貼膠布,1人接種。3人操作時,由1人接種,1人撕、貼膠布,1人傳接栽培袋。接種結束後,將栽培袋移至培養室,接種穴朝上呈“井冶字形堆疊發菌。
3.栽培管理分菌絲培養和子實體培養2個階段。
(1)菌絲培養階段接種後3~5天,培養室溫度保持25~28℃,此時料溫比室溫低2~3℃,使香灰菌絲迅速恢複定植,盡快封住接種穴口,阻止雜菌侵入;溫度低於230℃,則生長緩慢。5天後,菌絲代謝活動逐漸旺盛,會產生一定的熱量,使料溫升高,一般要比室溫高2~4℃,此時需將溫度降到20~25℃,以利於銀耳菌絲生長發育。為保持培養室溫度,隻需在中午微通風。接種後11天,接種穴口菌絲呈現出清晰輻射狀的菌絲圈,可把膠布撕開一角,增加通氣量,菌絲在袋內能得到充足的氧氣,生長速度加快。菌絲培養階段,保持空氣相對濕度50%,光線以弱光為宜。早春氣溫低,培養室還需采取適當的加溫和保溫措施。
(2)子實體生長階段接種後15天,接種穴之間的菌絲已經連接,並且有黑色色斑出現時,可將栽培袋移到出菇房,將接種穴朝上,單層鋪於床架上,袋間相距2厘米。室溫保持在25~30℃,相對濕度控製在80%~85%,具一定的散射光。視天氣幹濕情況,每天向地麵、空間噴水增濕。由於菌絲新陳代謝加快,因而接種穴會分泌黃水。要及時將黃水倒掉,或用衛生紙、棉簽吸幹,以免影響出耳率或造成接種穴腐爛。
當接種穴內形成碎米狀的耳芽時,必須將膠布全部撕去,並用鋒利的刀片沿穴口邊緣1厘米處,割掉塑料薄膜,使穴口直徑擴大,增加穴口通氣量,促進子實體發育。袋麵覆蓋1層黑色遮陽網,噴霧應直接噴在遮陽網上。袋麵要少噴、勤噴,並防止水流入穴內引起爛耳。應以向地麵、空間噴霧增加空氣濕度為主。當幼耳進入伸長期時,要增加噴水量,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據觀察,空氣相對濕度低於85%幼耳變黃,90%~95%出耳正常,高於95%會爛耳。在子實體整個發育階段,還必須注意加強通風換氣,提高子實體的抗病力,減少爛耳。每隔3~4天,將遮陽網掀起通風2~3小時,再覆蓋噴水保濕。每次噴霧後應通風10~20分鍾再關門。銀耳從出耳到采收需12~18天,當耳片充分展開,直徑達8~12厘米,觸之有彈性,呈白色半透明時就可以采收了。
采收前5~10天應逐漸減少噴水次數,增加通風,降低培養室空氣相對濕度到80%,有利於提高銀耳的質量和采收後的脫水烘幹。
4.采收用刀片沿成熟耳基整朵輕輕割下,留下橘黃色耳根,清除耳基部雜質,並將耳根修成半圓形,以便再生。采收時,切忌損傷朵形。采收的銀耳放在幹淨塗有植物油的竹篩裏曬幹。
5.再生耳的管理第一批銀耳采收後,若耳基顏色發黃,能分泌黃水,就可以長出第二批銀耳。第一批采收結束後要及時檢查,把不能再生的菌袋淘汰掉,留下可再生的菌袋,保溫20~25℃,並停止噴水3天,以後進入正常管理,15~20天後又可長出第二批銀耳。一般第二批銀耳質量較差。
香菇栽培技術
香菇是世界上第二大種食用菌。香菇不僅香味濃鬱,味道鮮美,肉質肥嫩,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保健食品中有著重要地位。
在100克幹香菇中,純蛋白質含量10克左右。香菇蛋白質中含有18種組成人體的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含量占27.7%,在食用菌中幾乎是最高的。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中,香菇可提供7種,且必需氨基酸占全部氨基酸的32%以上。香菇中含有一般蔬菜中較缺乏的麥角固醇(維生素D原),含量高達128個國際單位,比大豆高20倍,是海帶的8倍,因而食用香菇可促進鈣質的吸收,可防止兒童患佝僂病,也可防止孕婦、產婦和接受陽光少的人患骨骼軟化症。
香菇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也是一種著名的藥用菌。香菇中含有的香菇素和香菇多糖,能誘發人體幹擾素的形成,是免疫的促進劑,能夠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高血壓患者,每天吃3~4個幹香菇,其醫療作用比降脂藥還要好。成年人每天吃9克香菇,就足以使血膽固醇保持在安全水平。香菇對小白鼠肉瘤的抑製率達80.7%,完全治愈率為60%。
我國是香菇栽培的發源地,總產量居世界前列。據1995年統計,全世界香菇總產量為94.35萬噸,同年,中國香菇的總產量為75萬噸,占世界香菇總產量的84.9%,成為世界香菇第一生產大國,使亞洲香菇的生產中心由日本轉為中國。香菇也是我國食用菌出口創彙的重要品種。
我國香菇的主要產地是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尤其是浙江省龍泉、慶元等地種植曆史悠久。香菇栽培最早為“砍花栽培冶。但它受自然條件的製約,產量很低。20世紀60年代采用“段木純菌絲接種法冶,在段木上打洞人工接種;70年代後期采用木屑代料菌磚栽培;80年代初又采用塑料袋菌棒(筒)式與小袋式栽培。栽培技術上的革新,促進了香菇生產的飛躍發展。
(一)生物學特性
香菇又名冬菇、花菇。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同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側耳科,香菇屬。
1.形態特征
(1)菌絲體香菇菌絲白色、透明、絨毛狀,具有橫膈的分枝,菌絲體呈蛛網狀。菌絲成熟後,形成黑褐色菌膜。
(2)子實體香菇子實體群生或叢生,菌蓋圓形,直徑3~15厘米;幼時呈半球狀,邊緣微內卷,後平展,過分成熟時向上反卷;中央稍凹陷,表麵有茶褐色或黑褐色、白色的鱗片,有時產生龜裂或菊花狀花紋。菌肉厚,白色,味美。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內實,常彎曲,長3~5厘米,粗0.5~0.8厘米。菌環頂生,易消失。
菌褶白色,孢子印紅白色。孢子橢圓形,光滑無色。
2.生活史香菇孢子有“性冶的區別,孢子萌發形成4種不同交配型的菌絲,叫單核菌絲。單核菌絲細小,生長速度慢,生命力弱,分枝多。
兩對基因不同“性冶的單核菌絲通過結合,進行質配,形成雙核菌絲。
雙核菌絲生長速度快,生命力強,人工接種的就是這種純菌絲。
雙核菌絲發育到生理成熟期,菌絲密集,扭結成子實體原基,再分化形成菇蕾,繼續分化成菌柄、菌蓋,形成子實體。在子實體的菌褶上,雙核菌絲的頂端細胞發育成擔子,擔子排列在子實層上。成熟的擔子上產生4個擔孢子,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1.擔孢子彈射2.擔孢子3.擔孢子萌發4.單核菌絲5.單核厚垣孢子6.鎖狀聯合7.雙核菌絲8.雙核厚垣孢子9.厚垣孢子萌發10.原基11.菇蕾12.子實體13.擔子形成14.擔子成熟子實體3.生活環境
(1)溫度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範圍是22~27℃,24~25℃是最適宜溫度,10℃以下和30℃以上菌絲生長不良。香菇菌絲對低溫的忍耐力較強,在零下50℃的環境下,2個月不會死亡。
發育的溫度範圍是5~25℃,香菇品係不同,子實體分化對溫度的要求不盡相同,引種栽培時必須注意。根據子實體分化、發育對溫度的要求,香菇品種可分為低溫、中溫和高溫3種類型。低溫型的原基分化溫度為5~15℃,發育溫度為10~15℃;中溫型原基分化溫度為8~20℃,發育溫度為15~20℃;高溫型的原基分化溫度為15~25℃,發育溫度為20~25℃。在子實體形成的適溫範圍內,溫度高香菇生長快,但朵大、肉薄、質差;溫度低子實體生長慢,朵小、肉厚、柄短、色澤好、質量好。香菇是變溫結實性菌類,在子實體形成期,溫度變化,日夜溫差、寒流或晴雨天交替,都可促進子實體分化,並能形成花菇,品質優良。栽培中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或人為創造溫差措施,促使香菇子實體分化和生長發育。香菇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16~30℃,適宜溫度22~27℃,以24℃為最適溫度。
(2)濕度香菇菌絲生長與培養料含水量關係密切,適宜香菇菌絲生長的培養料含水量為55%~60%。含水量高於65%時,菌絲往往因缺氧而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並且導致雜菌汙染率提高;培養料含水量低於50%,菌絲也不能正常生長。菌絲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求不超過70%。空氣濕度太高,雜菌活動頻繁,汙染加重。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相對濕度應提高到85%~95%。低溫低濕條件下,子實體生長慢,但朵大、肉厚、不易開傘、品質好;高溫高濕條件下,子實體生長快,朵小、肉薄、易開傘。一定的幹濕差能夠促進原基的分化。
(3)空氣香菇是好氣性真菌,充足的新鮮空氣是保證香菇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菌絲生長階段,空氣不流通,氧氣不足,菌絲易衰老,生命力減弱,甚至死亡,此時最易遭受雜菌感染。子實體發育前期缺氧,造成原基不易分化,菇蕾易變畸形;子實體形成後期缺氧,則菌褶難以形成。
(4)光線香菇和其他食用菌一樣,直射陽光對菌絲和出菇都不利。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光對香菇菌絲的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光使菌絲生長微弱,色素加深。據資料介紹,在完全黑暗的環境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比在600勒克斯光照條件下快3~4倍。
光照是子實體形成的必需條件,在完全黑暗情況下,菌絲體不能扭結形成子實體。香菇原基分化期最適光照是100勒克斯,子實體發育階段最適宜光照為300~800勒克斯。最適波長為370~420納米。藍光可促進子實體的形成,紅光與黑暗都不利於子實體發育。
(5)酸堿度(pH值)香菇菌絲適於在偏酸性環境中生長。
菌絲生長的pH值範圍是3~7,最適pH值為4.7~5.0。pH值大於7.5,菌絲生長受到抑製。香菇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發育階段最適宜的pH值為3.5~4.5。
(二)栽培品種
根據香菇子實體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分為高溫型、中溫型和低溫型3種類型。秋季栽培的香菇品種,要以出菇早(10月中旬)的中溫型品種和中溫偏低溫型品種為主。這類品種主要產菇期在秋季,秋菇產量占總產量的60%左右。出菇晚(11月中旬至12月初)的中高溫品種,產菇期主要在春季,秋冬菇產量隻占20%~30%,應作為搭配品種。春栽香菇,要選擇耐高溫的中溫和中高溫品種。下麵介紹生產上主要栽培的香菇品種。
1.中高溫品種
(1)武香1號由華中農大選育。出菇溫度14~25℃。早熟品種,接種後60~70天出菇,菇體中等大小,菇蓋圓正肥厚。可作為高溫期的當家品種。
(2)Cr20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選育。出菇溫度14~22℃。
中熟品種,接種後75天左右出菇。菇單生,朵形圓正,朵大肉厚,產量高。
(3)Cr04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選育。出菇溫度14~23℃。
中熟品種,接種後75~80天出菇。菇單生,朵大圓正,產量高。
(4)8001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選育。出菇溫度14~25℃。晚熟品種,接種後100~110天出菇。大型菇,菇肉肥厚,單生。抗黴力強,產量高。
2.中溫型品種
(1)Cr02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育成。秋季栽培,最早出菇期在10月15日左右。菇形中等,深咖啡色,朵形圓正,肉質較厚,菇柄短。該品種出菇快,接種後60~65天即開始出菇。出菇適溫廣,適宜出菇溫度為12~22℃。該品種穩產高產。
(2)82-2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從Cr02中選育出的高產品種,具有Cr02出菇快、適溫廣、產量高的優點,而且菌絲的耐熱性、抗雜力比Cr02強,製作菌袋的成品率高,在PDA母種培養基上菌絲生長速度明顯快於Cr02。用於袋栽。
(3)農1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秋季最早出菇期在10月15日左右。菇中等大小,菇蓋赤褐色,圓正,菇柄短。適宜的出菇溫度為15~23℃。接種後65~70天出菇。袋式栽培適應性強,對培養料的分解力強,質優高產。用於袋栽。
(4)Cr62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選育。出菇溫度範圍為7~28℃。
子實體中型,圓正,較肥厚。菌膜未破時,符合鮮菇出口率達26%左右,幹菇出口率達60%以上。管理粗放,適應性強,產量高。
(5)126a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為10~25℃,最適溫度為14~26℃。菌齡80~100天。
(6)856屬早熟、中溫型品種。菌絲濃密,朵形中等,肉厚,菌蓋赤褐色。生命力強,產量高。在低溫條件下,易形成花菇。
(7)閩優1號屬中溫型品種。菌絲在17~20℃發育最快,15℃下大量出菇。出菇快,菇期集中,產量高。是適宜於南方栽培的優良品種。
(8)9508由華中農大選育。出菇溫度13~2℃。接種後90~120天出菇。菇形中等圓正。產量高,花菇率高。為代料春季栽培的良種。
(9)科6由華中農大選育。出菇溫度13~23℃。接種後65~75天出菇。菇單生為主,菇體較大,圓正肥厚。菇柄短,品質優,產量高,為鮮銷推廣良種。
3.中溫偏低溫型品種
SL-8815A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秋季最早出菇期在10月15日左右。中等菇型,茶褐色,朵形圓正,質優。適宜出菇溫度為11~28℃,接種後65~70天即能出菇,是一個出菇快優質高產的中低溫型品種。用於袋栽。
(三)生產時間
香菇栽培的主要季節是秋季。要根據栽培方式、製種條件、栽培品種以及各地的氣候特點妥善安排。並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早出菇、早上市,才能獲得高產穩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菌種生產時間4月底至5月上旬接種母種,5月中旬至6月中旬接種原種,6月下旬至7月下旬接種栽培種。蘇南地區一般在6月中下旬進入梅雨季節,原種要搶在入梅前結束接種。
2.栽培時間8月上旬至9月初接種栽培袋。8月上中旬仍處在全年的高溫季節,培養室要安裝空調降溫。不具備空調培養條件的,應在8月底9月初突擊接種栽培,最遲在9月10日接種結束,以確保秋菇產量。
3.品種布局先接種中溫型品種,爭取早出菇、早上市,再接種中低溫型品種,最後接種中高溫型品種。
4.生產流程袋式栽培的生產流程。
(四)培養料的配製
栽培香菇主要用木屑做培養料,木屑中加15%~20%麩皮,碳氮比合適,菌棒質地緊密,後期浸泡不易鬆散。一般應選闊葉樹種,以硬質的殼鬥科和樺木科的木屑最佳,楊、桑、核桃、栗、蘋果、梨樹的木屑也都是很好的原料,含有樹脂和芳香物質的鬆、杉、柏、樟樹的鋸木屑不宜選用。丘陵山區和果園,可以將冬季修剪的枝丫加工成木屑用於栽培香菇。此外,棉籽殼、稻草、玉米芯、花生殼均可用作秋季栽培香菇的原料。
1.木屑常用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一:木屑78%,麩皮20%,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二:木屑78.5%,麩皮20%,尿素0.3%,石膏1%,磷酸氫二鉀0.2%。
配方三:木屑63%,棉籽殼20%,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四:木屑65%,麩皮20%,棉籽殼4%,℃菇粉10%,白糖1%,另加多菌靈0.1%。
2.棉籽殼棉籽殼營養豐富,有良好的物理性狀,透氣性好,發菌快。棉籽殼碳氮比已適合香菇生長發育的需要,不宜再加過多的麩皮、米糠等含氮量高的輔助料。棉籽殼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木屑混合栽培,能增加優質菇的比例,菌棒緊密,不易鬆散。常用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一:棉籽殼98%,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二:棉籽殼44%,木屑44%,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三:棉籽殼94%,麩皮5%,石膏1%,另加磷酸氫二鉀0.2%。
3.稻殼粉、稻草粉(稻殼、稻草曬幹粉碎)常用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一:稻殼(草)粉79%,麩皮20%,石膏1%,另加磷酸氫二鉀0.2%。
配方二:稻殼(草)粉78%,米糠15%,玉米粉5%,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三:稻殼(草)粉43%,棉籽殼40%,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1%。
4.花生殼(使用前曬幹粉碎)常用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一:花生殼84%,麩皮15%,石膏1%,另加磷酸氫二鉀0.2%。
配方二:花生殼40%,木屑38%,米糠15%,玉米粉5%,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三:花生殼45%,棉籽殼44%,麩皮10%,石膏1%,另加磷酸氫二鉀0.2%。
5.玉米芯使用前在日光下曬2~3天,用飼料粉碎機粉碎成麥粒大小顆粒,先噴清水堆製8~12小時後,再與其他材料混合。
常用配方:玉米芯41%,木屑41%,麩皮17%,石膏粉1%,另加尿素0.3%。
(五)栽培場地
1.室內菇房菇房要有良好的保溫、保濕、通風條件,有充足的散射光。菇房的位置坐北朝南,為長方形,寬度可縱排4~6列菇床,長度隨栽培麵積而定。南北牆的上方每隔3米開一通風用玻璃窗,在距地麵20厘米處,還要開一排與上述窗門交錯排列的地窗,房頂開設天窗采光,以保持菇房內有均勻的光線。室內用塗料或石灰粉刷,粘一層塑料薄膜保溫。
室內床架寬60~80厘米,層距50厘米,層數以菇房高度而定,頂層離房頂不得低於120厘米。床架上鋪小竹片,再鋪上蘆席和塑料薄膜。床麵應有一定傾斜度(0.5厘米),以防積水。有條件的,在室內裝上散熱器和蒸汽閥門,利用蒸汽調節菇房溫度、濕度。
2.塑料大棚菇房利用塑料大棚菇房,投資少,小氣候環境有利於香菇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顯著高於室內菇房。利用不同的覆蓋材料(如遮陽網等)調節菇棚溫度,使適宜的出菇期拉長,在全年氣溫最低的1月中下旬,覆蓋得好的菇棚,晴天棚內日最高溫度(下午2時)能達到13~15℃就保證了冬菇的正常生長。大棚內水的蒸騰作用強,空氣濕度大。寒流、晴雨天以及晝夜的溫度變化大,可促進子實體分化,形成優質菇。
大棚一般長15~20米,寬6米,高2.5米,南北走向。
10~11月初,用草簾和遮陽網覆蓋,起遮陽降溫作用。11月中下旬氣溫逐漸下降,用農膜和遮陽網覆蓋,農膜放在遮陽網下麵。12月份冷空氣來臨,氣溫急劇下降,在遮陽網上麵再覆一層新農膜。利用農膜吸熱作用增加棚內溫度,同時遮陽網又減少了夜間棚內熱量向外輻射,夜間降溫比較緩慢。2月份,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先揭去外膜。3月下旬至4月初,將農膜全部揭去,換蓋草簾和遮陽網。農膜一般粘接成一個棚頂和兩個棚裙,棚頂寬8米,棚裙寬1米,兩邊棚裙用土壓住固定,掀起棚頂的兩邊即可進行通風換氣。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棚內可以縱排4列床架。床架寬60~80厘米,長150厘米,層距45厘米。床架不宜高,放在大棚中間的床架以3~4層為宜,放在大棚兩邊的床架以2~3層為宜。
3.地棚地棚的形式多呈弓頂式。棚頂中部高,兩邊低,呈半圓弧形,棚的兩側均可操作,管理比較方便。搭製棚架的材料,宜選用韌性好的竹片,間距40~50厘米,棚頂距畦麵50厘米左右。
地棚的覆蓋材料以及棚溫的調節與大棚同。覆蓋物要用磚、土壓好。
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保水性好、環境清潔的場地做畦,用前茬稻田做菇床最好。畦床呈南北向,寬80~100厘米,長度不要超過10米,深度視土地幹濕情況而定。蘇南多雨水,深10~15厘米;蘇北幹旱,深20~25厘米。畦床四周開排水溝保濕,溝寬20厘米,深30~35厘米。為了更好地改善菌床保濕和通氣條件,畦床中間挖一條寬10厘米的小溝,每隔2米留一條橫溝。
(六)香菇袋栽技術
袋栽香菇是在菌絲壓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這種栽培方式無需挖瓶壓塊,簡化了栽培工藝,操作方便,汙染率低。由於菌絲沒有受到損傷,香菇生長周期縮短,秋季栽培可以比菌絲壓塊栽培提前15~20天出菇。有菌棒(筒)式栽培和小袋栽培2種方式。
1.菌棒(筒)式栽培
(1)裝袋接種菌棒式栽培香菇,接種的方法有3種,各有利弊,生產者可根據栽培條件選擇適宜的接種方法。接種時間最好安排在氣溫較低的夜間或清晨,可以有效地提高香菇菌棒的成品率。
①先打洞後接種。用低壓高密度聚乙烯或高壓聚丙烯袋,長50厘米,寬15厘米,厚0.4毫米。先將袋口的一端用1~2道尼龍繩紮緊,裝入培養料,邊裝料邊壓實。每袋裝料裝袋機裝料,料一定要裝緊。裝袋後用打孔器在袋麵打5個孔,一麵3個,另一麵2個,孔徑1.5~2厘米,孔深1.5厘米,等距離排列。孔口貼3.5厘米見方的氧化鋅膠布。料袋外套1隻寬17厘米、厚0.15~0.2毫米的薄塑料袋用作保護袋,保護袋兩頭用繩鬆鬆紮好。用1千克/平方厘米高壓滅菌3小時,或常壓滅菌8~10小時。冷卻後在接種箱或無菌室接種。接種時脫去保護袋,揭開膠布,用鑷子夾取1塊菌種迅速接入孔內。菌種要填滿孔穴,然後將膠布貼上,套上保護袋,紮好袋口。每瓶菌種可接20~30袋。
②邊打洞邊接種。裝料時袋麵不打洞,用常壓滅菌。高壓滅菌因袋口兩頭紮緊,壓力升高易引起破袋,一般不采用。采用打洞、點種、轉運、套袋等流水線作業法,以6~8人分2~3組為最佳組合,一般500袋可在4~6小時內接完。接種時,接種者左手拿菌種,將上部2厘米的表層菌種棄之不用。打洞者左手捏75%的酒精棉球,在袋表麵橫擦1行,右手快速打洞3~4個。接種者隨打洞快速將掰成楔形的菌種塊尖端向下插入接種穴內,並用拇指按實,使菌種稍高於穴麵呈微凸形。接種的2~3人若在一個工作台上,可以交替點播,見穴就點。
每袋接種完畢,隨即套上保護袋,並紮好袋口。
打洞接種技術應注意:一是料要裝緊壓實,使接種孔的菌種不會鬆動。二是袋子兩頭要紮緊,不能有縫隙。三是孔穴要填滿菌種,防止雜菌入侵。
③兩頭接種。打洞接種由於接種點多,菌絲發滿袋時間短,一般30天左右即長滿袋。但接種點多,操作上稍有疏忽,以及培養條件差一些,往往汙染率比較高。解決的方法可以改用從兩端袋口接入菌種,增加1倍菌種量,每瓶原種結紮口可以鬆一些,以利通氣。
接種排袋時去掉保護袋。兩頭接種的方式,操作方便,接種速度快,汙染率低,一般45~50天長滿袋。
(2)菌絲培養接種後的菌袋置於24~25℃的培養室內培養,相對濕度控製在70%以下。菌袋按“井冶字形或三角形排列。經過5~7天培養,打洞接種的菌落直徑有3~4厘米,此時可解開套袋紮口,並將膠布揭開一角,改善菌袋通氣狀況,促使菌絲迅速生長。
當菌圈直徑達5厘米以上時,可去掉外袋。兩頭接種的菌袋,接種後7~8天,當菌絲完全封麵並向下生長1~2厘米時,用7號或8號醫用針頭在紮口處周圍戳15~20個微孔,菌絲就能迅速向下生長。
當菌絲長滿整個袋子後1周,袋壁膨脹成波浪狀時脫袋。
(3)菌棒轉色管理將菌袋移至出菇場,用消毒刀片劃破塑料袋,取出已經長好的菌棒。畦麵上鋪1層薄膜,把菌棒排放在膜上,再覆蓋薄膜。溫度控製在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以85%~90%為宜。脫袋後3~5天無需掀動薄膜,如遇25℃左右的高溫,中午要掀膜通風1次,並在膜上噴水降溫。5天後,菌棒表麵的菌絲濃白,逐漸加大通風,使表麵菌絲倒伏形成菌膜,結合揭膜通風進行噴水保濕。以後白色的菌棒逐漸轉成紅棕色,當菌棒上出現大量紅色水珠時,是出菇的前兆。黃水過多,會使菌皮增厚,影響出菇,可噴水衝洗1~2次。轉色期間,若發現菌棒染菌,用0.1%~0.2%多菌靈或托布津藥液擦洗清除。
(4)出菇期管理脫袋後15~20天,菌棒完全轉成紅棕色,要拉大溫差和幹濕差,以刺激菇蕾形成。連續3~4天,菌棒表麵有白色裂紋出現。菇蕾從裂口中長出,此時應將菌棒置在15~17℃的溫度下,香菇肉厚質優。超過20℃,肉薄質次。棚架內每天可噴霧1~2次,保持空間相對濕度85%~90%。每采完一批菇,停水7~10天,並增加通風,使菌絲盡快恢複生長,再將菌棒臥放,進行溫差、幹濕刺激,促使第二批原基形成。可采收5~6潮菇。
(5)補水一般采收三潮菇以後,菌棒失水嚴重,要進行補水。
通過補水,既滿足了香菇菌絲對水分的需求,又可以人為地拉大菌棒表麵的幹濕差,刺激菇蕾形成。常用的補水方法有浸水和注水兩種。
①浸水方法。浸水前,用8號鐵絲在菌棒兩頭打洞,以利於菌棒吸水。然後堆放進浸水缸、溝、桶中浸泡。為防止菌棒上浮,可用木板等壓住。一般浸水12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使菌棒與裝袋時重量相當,再上架催蕾。
於注水方法。用電動泵給水加壓,若使用自來水也可將注射水管直接連接在一起。注射器一般有4~5個注射頭。注射頭是一支直徑約9毫米、長50厘米的空心金屬管,管子頂部略尖,便於插進菌棒。管子四周有多個微孔,加壓水從微孔中噴出。使用時,注射頭縱向插進菌棒,當菌棒表皮有水流出即可。一般每潮補水需進行2次。一次補水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爛筒,影響產量。
(6)香菇增產方法三潮菇後,正值冬季或早春低溫時期,菌絲體多呈休眠狀態,不出菇或很少出菇。生產上除通過大棚套小棚覆蓋提高菇床溫度外,還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提高香菇產量。
①拍打菌筒。用拍打和振動方法將菌絲催醒,迫使菌絲恢複生長。方法是:將發育良好的菌筒停止供水,逐一拍打3~5下(注意不要拍斷菌筒)讓其充分幹後再進行補水。
②熱水浸筒。低溫條件下用熱水浸筒,不但可以增加溫差,排出筒內二氧化碳,且可增加筒內的溫度、濕度,活化低溫下停止生長的菌絲。浸筒時將水燒至33℃,倒入浸泡缸中,將菌筒放入泡3~5小時,途中水溫下降可補充熱水,調節水溫在18~33℃,浸好後的菌筒撈出上架,用小棚覆蓋保持溫濕度,直至現蕾再進行通風。
出菇期間如空氣濕度小,可直接向菌筒噴灑18~33℃熱水,然後將薄膜蓋嚴,改善棚內的小氣候環境,以利於香菇正常生長。
③補充營養。出過三潮菇的菌筒,通過人工補充營養,可以增產20%左右。方法是:每次菌筒吸足水分後,每筒注入30毫克/千克檸檬酸溶液。也可用淘米水、豆漿、香菇生長素等放入水中,結合浸筒追施。
(7)采收采收香菇要堅持先熟先采的原則,才能保證高產優質。菌傘尚未完全張開、菌蓋邊緣稍內卷、菌褶已全部伸直為采收最適期。
鮮菇采下後要放在襯有塑料薄膜的小籮筐或小籃子裏,輕拿輕放,以保證香菇新鮮完整。不要用大籮筐或麻袋、塑料袋裝,更不要擠壓,以免通氣不良而使香菇變形變色,影響質量。采收的香菇應及時包裝銷售或加工。
2.小袋栽培用長33厘米,寬17厘米的小袋裝料。裝料時,先將袋底兩個角插入袋內,使袋子能站立,邊裝料邊壓緊,每袋裝料0.5千克左右(折幹料重)。裝好料的塑料袋高17~20厘米,直徑10.5厘米。在袋口套上塑料頸圈,用打洞的薄膜和3層報紙封口。經高壓或常壓滅菌,冷卻後接種,每瓶菌種接在24~25℃培養溫度下經35~40天,菌絲在袋內長滿。將菌袋移入菇棚內繼續培養10天左右,脫去塑料袋,豎立排放,每袋間距5~7厘米,覆蓋薄膜,按大袋栽培方法進行轉色和出菇管理。小袋栽培的優點是:出菇期間不需要搭架支撐菌棒,同時小袋栽培較容易保濕,一般不需要浸泡菌棒,出菇整齊,容易取得高產。
(七)春季香菇生產技術
1.栽培品種春栽香菇要選擇耐高溫的中溫和中高溫品種,常用的中溫品種有9508、Cr02、822等,廣泛栽培的中高溫品種有武香1號、Cr20、Cr04、8001等。
2.生產時間春季香菇適宜的出菇時間為2~4月,5月份以後,氣溫超過25℃,香菇肉薄質次,產量也嚴重下降。所以春香菇播種要抓早,將主要產菇期安排在2~4月份。由於香菇的營養生長期較長,因而栽培香菇往往要在冬季接種培菌,春季排場出菇。一般先接種晚熟品種、中熟品種,後接種早熟品種。室外保護地栽培要早播,室內菇房可適當晚播。春季香菇生產時間和流程。
3.栽培場地提早到2月份出菇。出菇有效期比室內菇房栽培延長1個多月。大棚、小棚的覆蓋可參照春季平菇的覆蓋。早春2月,用雙層農膜中間夾1層遮陽網覆蓋保溫,新農膜覆蓋在大棚、小棚的最外層,能充分吸收陽光的熱量,提高棚溫。在菌棒轉色階段,大棚、小棚溫度保持在18~20℃。轉色結束進入產菇期,棚溫應降到15~17℃,隨著氣溫的上升,將覆蓋的農膜逐漸揭去,最後用2層遮陽網或草簾覆蓋,降溫保濕。
3月份以後,當氣溫穩定在15℃左右時,即可在室內菇房栽培香菇。室內菇房,早期氣溫低,菌棒轉色比較困難,菌棒脫袋後,最好先放在溫度比較高的塑料棚內轉色,待菌棒轉成紅棕色後,再移至室內菇房出菇。菇房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消毒,消滅各種病蟲侵染源。
4.栽培方式春季的氣溫由低變高,所以春季香菇的產菇有效期短,其栽培方式宜采用生長周期短、出菇快的袋式栽培。最好選用17厘米伊33厘米的小袋栽培,小袋栽培菌絲生長快,出菇期容易保濕。15厘米伊50厘米的長袋可以進行覆土栽培。
5.栽培管理
(1)抓好發菌期的防寒保溫工作選擇保溫較好的培養室,接種後的香菇栽培袋集中排放在室內發菌,要盡可能將培養室放滿,利用菌絲生長釋放的熱量可使室溫升高4~5℃,再采用暖氣、炭火、火牆等增溫措施,培養室溫度很容易上升到20~23℃,以加快香菇菌絲的生長速度。發菌期間培養室的通風換氣要在晴天中午氣溫較高時進行,將朝南的門窗打開半小時即可。
(2)做好菌棒轉色期的保溫、增濕工作香菇菌棒轉色需要18~20℃的溫度,選擇氣候溫暖的晴天脫袋進棚。地麵上先鋪一層較厚的塑料膜,將脫袋後的菌棒平躺在膜上,上麵覆蓋1層農膜,夜晚在農膜上再加蓋草包保溫。早春氣溫低,菌棒轉色期管理應以保溫為主,噴水增濕和通風都要在棚溫較高的中午前後進行。菌棒轉色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提高到85%~90%,一般隔1~2天噴1次水,保持菌棒表麵濕潤,通風與噴水結合進行。脫袋後經15~30天,菌棒完全轉成紅棕色,此時應將菌棒立放或呈“人冶字形架起進行出菇管理。
(3)抓好出菇期的降溫、保濕和通風工作溫度對香菇的品質影響較大,15℃左右,香菇肉厚質密;超過20℃,香菇肉薄質次,品質嚴重下降。室外大棚、小棚栽培的,出菇階段要根據氣溫升高,及時拉掉農膜,改用2~3層遮陽網或草簾覆蓋調節棚溫。春季水分蒸發量大,菌棒容易失水,需每天噴1~2次大水,保持菌棒濕潤。
用長棒栽培的,在出過三潮菇後,要浸泡菌棒,增加菌棒含水量。
春香菇出菇後期常出現25℃以上的高溫,高溫高濕會加快香菇菌絲衰老,感染綠色木黴等雜菌,影響後期菇的產量。在高溫階段,噴水應改在早晚進行,白天高溫不宜噴水。菇房白天關窗避高溫,夜間打開南北窗加大通風,避免高溫高濕對香菇菌絲的影響。
6.覆土栽培覆土栽培具有降溫保濕功能,可充分調節香菇菌絲生長發育環境,增強菌絲活力。覆土栽培的香菇,菇形圓正,蓋厚柄粗短,可提高經濟效益30%以上。其方法如下:
(1)菇床整畦與土壤消毒按南北走向整畦,畦麵寬1.1米,長度不限,畦溝50厘米。畦床麵鋪沙,再在畦麵上撒一些石灰粉防治害蟲及土壤消毒。土壤用前要滅菌除蟲,可用80%敵畏乳油800倍,50%辛硫磷乳液1000倍,高錳成酸鉀600倍溶液各噴1次,味散去再進行覆土。
(2)覆土與出菇管理菌棒轉色後,將菌棒緊靠平臥於畦麵上,縫隙用土填滿,蓋上薄膜。覆土後3天,菇棚內溫度在20℃左右,則不掀膜;若超過25℃,需掀膜降溫或中午噴霧水(噴頭朝上),經20天左右即可現蕾。此後應加強通風,每天噴水,保持土壤濕潤,可多出菇;若氣溫高於28℃,可白天在畦溝灌水,夜間排水,雨天須蓋嚴薄膜防雨。頭潮菇采收後停止噴水4天,蓋嚴薄膜保溫,使菌絲恢複生長。7~9天後再進行溫差刺激,按常規出菇管理。
黑木耳栽培技術
黑木耳是我國著名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國人民傳統的高檔食品。
黑木耳口味清新,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蔬菜、水果,鐵含量為蔬菜之首。它具有益氣、活血和吸附作用,將殘留在人體內的塵粒、雜質排出體外,是從事采煤、紡織、化工等職業工人的保健食品。
我國傳統的栽培黑木耳方法是以段木為原料,采用人工培養的純種接種栽培。此種栽培方法耗費木材多,產量低,生產周期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推廣木屑、棉籽殼等代料栽培技術,黑木耳從種到收時間縮短到40~50天,並且品質優良,生物轉化率高,使黑木耳栽培效益顯著提高。
(一)生物學特性
黑木耳又稱木耳、光木耳、黑菜等。在分類學上屬於擔子菌亞門,異隔擔子菌綱,有隔擔子菌亞綱,木耳目,木耳科,黑木耳屬。
1.形態特征菌絲體無色透明,由許多隔膜和分支的管狀菌絲組成,它是木耳分解和吸取養分的營養器官。子實體是木耳的繁殖器官司令,也是可食用部分。子實體初生為環狀,長大後為耳狀,許多耳片聚集在一起似菊花狀。新鮮的子實體半透明,膠質,富有彈性,直徑一般為4~6厘米,大的可達10~12厘米,幹燥後急劇收縮成角質。子實體背麵凸起,呈茶褐色,密生許多柔軟短茸毛;腹麵下凹,表麵平滑或有脈絡狀皺紋,呈黑褐至棕褐色。成熟時表麵密生擔孢子。擔孢子腎形,無色透明。
2.生活環境
(1)溫度木耳為中溫型菌類,其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5~35℃,適宜溫度為25~28℃。溫度低於5℃時,菌絲生長受到抑製,高於36℃時菌絲停止生長。但在段木中的菌絲對高低溫忍耐力增強。
子實體在15~32℃時都能形成和生長,最適溫度為20~28℃。低於15℃,子實體不易形成,已形成的子實體生長也受到抑製;超過3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開始自融。
(2)濕度菌絲體生長要求培養料含水量6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60%~65%。空氣相對濕度超過70%,菌袋易汙染。出耳期間,空氣相對濕度以85%~95%為宜。若空氣濕度低於80%,子實體生長遲緩,已形成的子實體也會由於水分不足而幹縮;長期處於高溫高濕環境中,菌絲和耳片易感染綠黴菌,引起耳片腐爛出現“流耳冶。
(3)空氣黑木耳是一種好氣性腐生菌類。空氣新鮮,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旺盛,子實體也容易形成、伸長和開片;若通氣不良,菌絲體代謝的二氧化碳積累過多,會導致子實體畸形,變成珊瑚耳,甚至不能開片。
(4)光照菌絲體在完全黑暗或有散射光的環境中,都能良好地生長。在有光條件下,培養料表麵會產生膠狀耳基,並分泌黑色的色素。然而,在耳片原基分化、形成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條件下子實體很難形成。出耳期間菇房光照以1000勒克斯為宜,低於250勒克斯,耳片由原來的棕褐色變為淡黃白色。
(5)酸堿度(pH值)黑木耳要求微酸性,pH值在4~8.5都能生長,以pH值為5~6.5最適宜。
(二)栽培品種
1.陝耳1號由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通過孢子雜交育成。中高溫型,出耳溫度為10~28℃。子實體深褐色,耳片朵形大,肉質肥厚。
菌絲生長旺盛,抗黴力強,人工栽培容易獲得成功。出耳早,轉潮快,產量高,質量好,是目前人工栽培的優良品種。
2.冀雜10號菌絲粗壯、潔白,長勢旺,菌絲培養時會出現黑褐的色素。耳片為黑褐色,口感柔軟,產量高,耳片大,耳片背麵茸毛短。
3.黑4產地為黑龍江省,是一個高產優良的黑木耳菌株。菌絲生長粗壯、潔白,抗逆性強。該菌株顯著的特征是在開口出耳或轉潮時均有明顯的轉色。耳片生長期需要較強的光線,否則耳片生長不良,色澤發白。
4.滬耳1號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育成。中溫型,出耳溫度為10~25℃。子實體深褐色,耳片中等大小,肉厚。
菌絲生長旺盛,出耳快,產量高,是各地袋栽常用的品種之一。
(三)生產時間
代料栽培木耳,生產周期短,常溫條件下,從製袋到采收結束大約僅需3個多月,江浙地區可在春季和秋季栽培。春季栽培接種時間為1~2月,2月下旬至3月排場出耳,4月底5月初栽培結束。
秋季栽培8月接種,9月下旬開始出耳,11月栽培結束。
黑木耳春季栽培生產流程。
(四)培養料的配製
1.棉籽殼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棉籽殼90%,石膏1%,過磷酸鈣1%,麩皮8%。
配方二:棉籽殼68%,木屑(闊葉樹種)20%,石膏1%,過磷酸鈣1%,麩皮10%。
配方三:棉籽殼44%,木屑44%,麩皮(或米糠)10%,石膏1%,過磷酸鈣1%,另加尿素0.3%。
2.木屑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木屑53%,棉籽殼30%,麩皮(或米糠)15%,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二:木屑44%,玉米芯44%,麩皮(或米糠)10%,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三:木屑50%,玉米芯粉40%,豆粉5%,麥麩5%。
3.玉米芯(粉碎)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玉米芯78%,麩皮(或米糠)20%,石膏粉1%,過磷酸鈣1%。
配方二:玉米芯58%,棉籽殼30%,麩皮(或米糠)10%,石膏粉1%,過磷酸鈣1%。
4.甘蔗渣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甘蔗渣84%,麩皮(或米糠)15%,石膏1%。
配方二:甘蔗渣78%,麩皮(或米糠)20%,黃豆粉1%,石膏粉1%。
配方三:甘蔗渣88%,麩皮(或米糠)10%,石膏1%,過磷酸鈣1%,另加尿素0.3%。
5.黃豆秸(粉碎)
常用配方:黃豆秸88%,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
上述各種原料的營養成分不同,產量也有所差異。其中棉籽殼是栽培黑木耳較適宜的原料。它具有較高的營養,且質地堅硬,有利於菌絲體逐步分解利用。棉籽殼顆粒空隙大,培養料通氣良好,有利於菌絲生長發育,所以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五)栽培場地
春季氣候幹燥,前期氣溫低,在室外采用塑料大棚或小棚栽培木耳,可以有效地提高溫度、濕度,產量顯著高於室內栽培。並且潮次明顯,出耳整齊,出耳期延長,有的品種可采收三潮耳。秋季栽培可用遮陽網或草簾遮陰降溫。
1.塑料大棚栽培木耳的適宜出耳溫度為18~22℃,3~4月份塑料大棚有短期高溫,可拉下塑料膜的裙邊,降低溫度。遮陽網能遮擋太陽光的直射,使棚溫不會升得太高,並且有充足的散射光。
大棚需設前後門,使空氣對流。棚內設培養架,寬60~80厘米,長150厘米,一般以3層為宜,層距40厘米。栽培袋可平放在床架上,也可吊袋出耳,每層床架上各拉3~5根10號鐵絲,相距15厘米。
棚內地麵可挖水槽或鋪沙石、煤渣等積蓄水分。
2.小棚栽培在地麵挖深30厘米,寬1米,長20~25米的淺坑,坑底鋪幹淨河沙,菌袋豎放在坑內出耳。也可以在坑的兩邊搭20~30厘米高的竹架,竹架上橫向竹竿間距15~18厘米。橫竿上吊袋出耳。排袋後,在坑上搭置跨越竹架的拱棚,拱棚要高出竹架25~30厘米。拱棚上覆蓋塑料膜和遮陽網。後期氣溫升高,可掀去塑料膜,用2層遮陽網覆蓋,具有良好的通風降溫效果。地溝內可以經常灌水增濕。
春季病蟲害發生嚴重,排袋出耳前,出耳場內外要噴灑敵敵畏、美曲膦酯(敵百蟲)、石灰以及多菌靈、托布津等殺蟲劑、殺菌劑,嚴格消毒。並保持出耳場內外環境清潔衛生。
(六)袋栽技術
代料栽培黑木耳,主要有瓶栽和塑料袋栽培兩種方法,目前生產中普遍采用的是塑料袋栽培法。塑料袋栽培木耳產量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適用於較大麵積的生產。
1.栽培袋製作
(1)裝袋根據當地情況選用培養料,按上述培養料配方,每100千克幹料大約加水120升,含水量約為60%。用17厘米伊33厘米或15厘米伊33厘米的聚丙烯袋裝料。裝料時,培養料應壓實,上下鬆緊一致,裝袋量約為袋高的3/5。裝好後用幹紗布擦去沾在袋上的培養料,套上頸圈(高3厘米,直徑15厘米),將袋口向下翻,袋口用一層中間打孔的塑料膜和3層報紙封口,用橡皮筋紮緊。
(2)滅菌將裝好料的袋豎直放於滅菌鍋內,按常規滅菌。常壓滅菌時要求溫度98~100℃,保持8小時、高壓滅菌,壓力要求為1.5千克/平方厘米,保持1.5~2小時。滅菌時,壓力上升的速度和滅菌後排氣的速度都要慢,以免塑料袋脹大,導致破損。
(3)接種在無菌操作條件下接入菌種,每袋接種量為5~10克,分散在培養料的表麵,以加快發菌。袋栽菌種的要求是:菌絲生長迅速,耳芽形成集中,子實體生長快,抗黴力強,菌齡以35~45天為宜。這樣的菌種生命力強,可以減少培養過程中雜菌的汙染幾率。
(4)菌絲培養培養溫度在22~25℃。培養室的光線應盡量接近黑暗,以防過早出現耳芽,消耗營養。空氣相對濕度為50%~70%,如相對濕度超過70%,菌袋易感染雜菌;低於50%時,培養料的水分蒸發快,致使料麵幹燥,影響菌絲生長。培養室空氣要求暢通,每天在中午氣溫較高時開門窗通風10~20分鍾。因袋壁薄,培養發菌期間,袋不宜搬動,以防破損或振動而帶入雜菌。在22~25℃溫度條件下,培養40~45天菌絲可以長到袋底。
2.栽培管理
(1)開洞栽培袋菌絲長好之後,將塑料袋移到出耳場地進行栽培。菌袋先在消毒水中浸泡一下,殺死塑料袋表麵的雜菌。消毒水可用0.1%新潔爾滅,1500倍50%多菌靈等。在栽培袋周圍均勻地開洞,洞的直徑約1厘米,兩洞之間的距離4~5厘米,每袋開12~15個洞較為合適。開洞時注意不要損傷菌絲。開洞後菌袋排放在栽培架上,袋與袋之間相距10厘米,以便出耳。
(2)出耳期管理塑料大棚栽培室,3~4月份用1層塑料薄膜和1層遮陽網覆蓋,棚溫可以保持在15~20℃,正好滿足木耳出耳的需要。4月下旬如果棚溫偏高,則揭去塑料薄膜,用2層遮陽網覆蓋。耳芽形成期的管理,要以提高栽培室濕度為主,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在剛開洞的袋上覆蓋遮陽網(室內栽培可蓋薄膜),可防止袋口和洞口的菌絲失水。每天噴水1~2次,增加空氣濕度。
水不要直接噴在袋上,以免洞口積水,損傷菌絲。還要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用薄膜覆蓋的栽培袋,每天噴水後需抖動薄膜換氣,以防雜菌汙染耳孔。一般在開洞後7~12天,洞口即產生許多小黑點,並逐漸長大連接形成耳芽。用薄膜覆蓋的,此時應將薄膜去掉,增加噴水次數,每天噴水2~3次,並要加強通風換氣,確保栽培室有充足的氧氣,滿足子實體迅速生長的需要,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耳芽形成後經2周栽培,耳片平展,子實體成熟即可采收。
(3)防止雜菌汙染木耳的抗黴能力較一般菇類差,稍有疏忽就會遭到黴菌的侵染,所以在整個栽培管理期間都要足夠重視。首先要精心管理,提高木耳本身的生命力;其次要保持環境清潔,床架、地麵要經常衝洗,隔3~5天在床架田地麵上噴灑1%~2%煤酚皂溶液;第三,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如有個別地方發生雜菌,則應立即挖去,並用飽和石灰水塗抹,控製黴菌的擴散和蔓延。
3.采收子實體生長到耳片平展時表示已成熟,栽培不同位置的子實體,成熟時間不一致,所以要分批采收。采收時用手抓住整朵木耳,輕輕拉下,或用小刀沿壁削下,切忌留耳根,以防腐爛發黴,影響下一次出耳。采收的耳片一般在日光下翻曬2~3天就能曬幹。
第二節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技術
雞腿菇栽培技術
雞腿菇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一種野生菌。近幾年來人工馴化栽培成功,逐漸由北引向長江流域栽培。雞腿菇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每100克幹菇中,含粗蛋白25.4克,脂肪3.3克,總糖58.7克,熱能值1448千焦。雞腿菇還是一種藥用菌,性平味甘,有益脾胃、清心安神、助食、治痔和降血壓等功效。據研究報道,雞腿菇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食用後降低血糖濃度效果明顯,對糖尿病患者有明顯的輔助療效。
雞腿菇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土生菌、草腐菌、糞生菌,人工栽培原料廣泛,秸稈、棉籽殼、畜糞以及栽培過食用菌的菌糠都可以用作栽培基質。種植成本低,且售價高,經濟效益顯著,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並且雞腿菇還有菌絲長好後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更有利於栽培者安排出菇上市時間,調節淡旺季供應市場和異地出菇。
近年來,雞腿菇無論是鮮菇、幹菇、罐頭均受到歡迎,是具有商業潛力和發展前景的食用菌新秀。
(一)生物學特性
雞腿菇又名毛頭鬼傘、毛鬼傘、大鬼傘。在分類學上屬於擔子菌綱,傘菌目,鬼傘科,鬼傘屬。
1.形態特征子實體群生或單生,菌蓋直徑3~5厘米,高9~11厘米,鱗片,開傘後邊緣菌褶溶化成墨汁狀液體。菌肉白色,較細長,圓柱形且向下漸粗,長7~25厘米,粗1~2厘米,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連接於菌蓋邊緣,常隨著菌柄的伸長而移動。孢子黑色,光滑,呈橢圓形。
2.生活環境
(1)溫度雞腿菇屬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為10~35℃,適宜溫度為22~25℃。菌絲的抗寒能力相當強,在零下30℃條件下,土中的菌絲可安全越冬,而在35℃以上菌絲會自溶。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為16~22℃,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子實體發生量最多,產量最高;在適宜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子實體生長越慢,菌蓋大而厚,菌柄粗短結實,品質好,耐貯藏。在20℃以上,菌柄易伸長,菌蓋易開傘。一般低於8℃,高於30℃時,子實體難以形成。
(2)濕度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以60%~63%為宜,空氣相對濕度低於70%。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85%~90%,低於60%菇蓋表麵鱗片反卷,高於95%且通風差,菌蓋易發生斑點病。覆土濕度一般在20%~40%,應根據土質不同靈活掌握,要求掌握在握之成團,觸之能散的濕潤狀態。
(3)空氣雞腿菇是一種好氣性腐生菌,菌絲生長期隻需要少量氧氣,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充足的氧氣,所以出菇期要加大通風量。
(4)光照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菇蕾分化和子實體發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微弱的散射光,可使子實體生長肥嫩、厚實,菇體更白。強光照對子實體生長有抑製作用,菌蓋鱗片增多。
(5)酸堿度(pH值)雞腿菇喜歡中性偏堿性培養基質,人工栽培時培養基和覆土材料pH值以7為宜。
(6)覆土雞腿菇為土生草腐菌類。子實體的產生及生長均離不開土壤,若無土壤刺激,菌絲即使長滿培養料,也不會出菇。菌絲體耐老化能力強,在常溫下避光保存的菌種,經數月後,再作覆土處理也能正常出菇。
(二)栽培品種
1.Ccl68由浙江衢縣供銷社馴化獲得。子實體單生,圓整,個大,一般單株重量在20~50克,最大的單株子實體重可達到400克。菇體乳白色,鱗片少,不易開傘,菇形好,適宜製罐。生物轉化率一般在80%~100%。
2.Cc173由浙江衢縣供銷社馴化獲得。子實體叢生,有十多個到幾十個一叢,一般每叢重0.5~1千克,大的可達到3千克,叢生菇易分開,分開後的單個形態仍很好。該菌株肉厚朵大,開傘遲,質量好,相對菌柄較長,適宜鮮銷。菌株適溫廣,抗性強,產量高,生物效率一般在100%~140%。
(三)生產時間
野生雞腿菇自然發生的氣溫在10℃以上,北方在春末3月至晚秋10月,適應溫度範圍比較廣泛。人工栽培江浙地區一般安排在春季3~5月,秋季9月下旬至11月。栽培季節的選擇,關鍵是讓子實體生長處於10~20℃的溫度範圍,若溫度不適,菌絲長好後不要急於覆土,待溫度合適後,再進行覆土出菇。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栽培條件靈活安排生產時間。
(四)培養料的配製
棉籽殼、木屑、稻草、玉米芯等農產品下腳料,以及栽培過金針菇、香菇的菌糠均可用作栽培雞腿菇。
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棉籽殼90%,玉米粉8%,過磷酸鈣1%,石灰1%,含水量60%~65%。
配方二:棉籽殼40%,玉米芯38%,麩皮10%,玉米粉10%,過磷酸鈣1%,石灰1%。
配方三:稻草(粉碎)50%,棉籽殼38%,玉米粉10%,尿素0.5%,石灰1%,過磷酸鈣0.5%。
配方四:菌糠66.7%,棉籽殼20%,米糠8%,玉米粉3%,糖1%,磷酸二氫鉀0.3%,石灰1%。
(五)袋栽技術
1.室外畦栽
(1)製袋發菌用17厘米伊30厘米的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料0.25~0.3千克(折幹料重)。按常規進行高壓或常壓滅菌,冷卻後接種。接種後的菌袋置於20~25℃溫度下發菌。一般培養30~40天,菌絲長滿料袋。
(2)排場出菇菌絲長滿袋後5~6天,視氣溫高低決定是否開袋,一般掌握在日平均氣溫22℃以下即可埋土出菇。室外栽培時,要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南北向建築畦床。床深20~25厘米,寬60~80厘米,長度不限,四周開好排水溝。先在畦床上撒一層石灰粉,然後排放菌袋。
用刀劃開栽培袋薄膜,將脫袋後的菌棒豎立排放在畦床內,菌棒與菌棒之間留4厘米間隙,以免出菇時密度太高,影響菇的品質。
袋間空隙用泥土填滿,每平方米放置菌棒10~25個,排好後在菌棒的表麵覆蓋一層3~5厘米厚的肥土。覆土後立即用1%石灰水調節覆土層溫度至25%~40%,最後用竹弓在畦床上搭30~40厘米高的小拱棚,拱棚上覆蓋薄膜、草包或遮陽網遮陽保濕。
(3)出菇管理覆土後要注意保溫,使溫度達到22~25℃,有利於菌絲長入覆土層,一般10多天後菌絲可布滿畦床。以後均勻噴清水調高濕度至85%~90%,溫度控製在16~22℃,每天揭膜通氣,刺激菌絲體迅速扭結。一般經20天左右形成菇蕾。菇蕾破土後,管理上以通風、增濕為主,每天打開拱棚兩頭的塑料膜通風換氣。噴水時要少噴勤噴,多向空間噴水增濕。出菇階段,菇棚內光照強度以50~300勒克斯為宜,光照弱一些,子實體更加潔白,商品價值較高。現蕾後一般9~10天進入采菇期,正常情況下,第一潮菇較為集中,2~3天內即可全部采完。采收後應及時清理床麵,勿留殘菇,噴施1%石灰水、0.1%尿素或5%麩皮水,盡快用消毒處理過的土補覆床麵,然後噴水保持覆土層濕潤,直到第二潮菇出現。一共可采收三潮菇,生物轉化率100%左右。
2.室內床栽菌絲長滿後5~6天揭去塑料袋,將菌棒平放在室內的床架上,菌棒之間間隙4厘米左右,覆上無病蟲的肥土,再噴水增濕,一般15天左右即可出菇。管理方法與室外畦栽相同。
(六)稻草料陽畦栽培技術
1.發酵將稻草切成長15厘米,用2%石灰水浸泡24小時,使稻草軟化後建堆發酵。將稻草與0.8%尿素,10%米糠,2%過磷酸鈣和10%菜籽餅拌勻後,堆成一個高1.6米,寬1.6米,長度不限的長方形料堆,堆料時,每隔1.5米放1個20~30厘米的通氣筒,料堆建好後蓋上塑料薄膜。當料堆中心溫度達到65℃左右時,保持15小時翻堆,在翻堆的同時適當補充水分。共翻堆3次,最後1次翻堆時調節pH值至7~7.5,含水量65%。發酵後的稻草呈褐色,柔軟,並有大量的放線菌。
2.播種選擇排灌方便、通風向陽的壤土地作畦床。畦床呈南北向,畦寬60~70厘米,深20厘米,長6~10米,畦床四周要開好排水溝。鋪料前1~2天用敵敵畏和多菌靈噴霧消毒畦床,鋪料前先在畦床底撒適量石灰粉,然後鋪料厚10~15厘米,均勻點播1層菌種,占菌種總量的1/3;拍平後再鋪1層厚5厘米的料,撒播1層菌種,菌床四周的菌種量多於料麵。生料床栽的菌種用量一般是幹料的10%~15%。播種結束,隨即在料麵覆1層1厘米的肥土,最後架拱棚覆蓋薄膜保濕保溫。
3.管理發菌期間要控製好菇床溫度,做好通風換氣,促進菌絲迅速生長。當料溫達到28℃時,要打開薄膜兩頭通風降溫,通風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濕,拱棚兩頭薄膜掀開後,要掛草簾防止風直接吹向菇床。播後20天左右,菌絲長透培養料,此時,再加覆2~3厘米肥土,並噴霧水調濕,做到少量多次,保持畦麵空氣相對濕度85%~90%。
一般菌絲發滿後20天左右出菇,生物轉化率可以達到70%~90%。
(七)采收與貯藏
1.采收
(1)采收適期雞腿菇子實體成熟後,易發生自溶,成墨汁狀,失去商品價值,所以適期采收十分重要。當雞腿菇子實體發育到六七分成熟、菌環尚未鬆動脫落、菌蓋未開傘前為采收適期。適期采收產量高,菇的品質好,不易破碎,耐運輸,保鮮期長。
(2)采收方法采收時,手持菇柄基部輕輕扭下,勿帶出基部土層。對叢生菇,等多數菇適合采收時,整叢一起采下,以免因采摘個別菇而造成大量幼菇死亡。采下的鮮菇要按順序排放在淺筐內,不可隨意放置,以防菇腳泥土粘在菌蓋或菌柄上。
2.貯藏用刀削去菇腳表麵泥土雜物,隨即用塑料袋包裝,每袋裝量250~400克,袋內最好放1張吸水紙,將菇按順序擺好封口;放入溫度較低的房間保存。在15℃溫度條件下,可以放置4~5天。也可用塑料盒盛放,盒外封一層保鮮膜進入超市冷櫃銷售。
雙孢菇栽培技術
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食用菌,全世界有72個國家栽培。
雙孢蘑菇不僅色白質嫩,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十分豐富。雙孢蘑菇蛋白質含量居食用菌之首,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它含有6種,其含量占全部氨基酸的36%以上,特別是賴氨酸含量最多,占蛋白質的10%,這對平衡營養成分,特別是對於以糧食作物為主食的人們來說更是必需的。此外,雙孢蘑菇中多糖、核苷酸、B族維生素、維生素P和維生素D原含量亦很豐富,經常食用,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健肝、降血壓等功效。
世界上人工栽培雙孢蘑菇起源於法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我國20世紀30年代初,從法國引進蘑菇栽培技術,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限製和栽培技術的封閉,發展非常緩慢。解放前,上海、蘇州等地僅有幾個由外國人經營的菇場,栽培麵積隻有1800平方米左右,單產每平方米隻有3.3千克。解放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陳梅朋栽培雙孢蘑菇試驗成功並推廣。20世紀60年代以後,蘑菇栽培麵積迅速發展,產量躍居世界前列。80年代後,推廣二次發酵,使用合成培養料、增溫發酵劑等技術;覆土技術上,用河泥礱糠土代替粗細土粒覆土;菌種方麵采用麥粒種、棉籽殼種代替糞草種,使蘑菇產量逐步提高。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設施栽培條件的改善,雙孢蘑菇栽培已經打破傳統習慣和區域,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也大量生產。1991年我國雙孢蘑菇產量為17噸,到1994年就猛增到35.9萬噸,占世界雙孢蘑菇產量的19.4%。同年美國的產量為37萬噸,我國產量居世界第二位。1998年我國雙孢蘑菇已增加到42.61萬噸,而美國同期雙孢蘑菇產量開始下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孢蘑菇生產大國,蘑菇也是食用菌產品中出口創彙最多的拳頭品種。
(一)生物學特性
雙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簡稱蘑菇。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同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蘑菇科,雙孢蘑菇屬。
1.形態特征
(1)菌絲體菌絲白色、透明,蛛網狀絨毛。菌絲在斜麵培養基上有匍匐型、氣生型和半氣生型3種類型(詳見“栽培品種冶)。
(2)子實體菌絲生長發育形成菌絲束,菌絲束不斷分化,先在頂端形成小白點,似瘤狀突起,逐漸長大至高粱粒大小的小菌蕾,隨後分化為菌蓋與菌柄。菌柄長3~5厘米,圓柱形,上下粗細一致,有的基部較粗。菌蓋白色到淡黃色,老熟時汙褐色,帽形,展開呈傘狀,中央突起,不粘,光滑,直徑5~15厘米。菌褶位於菌蓋下,片狀,初期粉紅色,後變為咖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