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史草菇是一種同宗結合的食用菌,有性階段產生擔孢子。
每個擔子上長出2~4個擔孢子。擔孢子萌發長出單核的初生菌絲,即使同一擔孢子萌發長出的2條單核菌絲亦能結合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逐漸生長發育成子實體,繼而產生新一代擔孢子。
3.生活環境
(1)溫度草菇是高溫型菇類,菌絲生長溫度範圍是20~40℃,最適溫度為32~35℃。小於15℃或大於40℃菌絲生長受到抑製,10℃時停止生長,5℃以下菌絲很快死亡。所以,草菇菌種不能放在冰箱中保存,以免凍死。草菇子實體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8~32℃。在適宜溫度範圍內,溫度偏低,子實體生長發育慢,但菇體大,不易開傘,品質優;溫度低於24℃,子實體難以形成;高於35℃,草菇早熟,子實體較小,易開傘。
草菇屬恒溫結實型菇類,子實體的形成不需要低溫刺激。若晝夜溫差過大,則易導致菌蕾萎縮腐爛。草菇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35~40℃,小於25℃或大於45℃孢子不能萌發。
(2)濕度草菇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才能出菇。草菇菌絲生長時培養料含水量以65%~70%為宜,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水分過高易引起汙染,過低時料內水分散失過多而降低出菇能力。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超過95%菇體易變褐,菇質下降;而低於80%菇體易幹枯老化。
(3)空氣草菇是好氣性菌類,在菌絲生長階段隻需要少量通風。子實體發育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氧氣,若氧氣不足,二氧化碳積累太多,則會使子實體生長受到抑製。菇房通風時,注意風速不能太快,時間不能太長,以免水分過分蒸發。
(4)光照草菇菌絲生長階段完全不需要光線,在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旺盛,較強的光照對菌絲生長有抑製作用。但散射光是促進子實體形成的條件之一,在黑暗中菌絲不會形成子實體,但強烈的陽光對菇體生長會有更嚴重抑製。
(5)酸堿度(pH值)草菇適宜在偏堿性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在pH值為5~10範圍內均能生長,最適pH值為7~8,偏酸性的培養料對草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均不利。
(二)栽培品種
草菇分黑草菇和白草菇2類,目前主要栽培的優良品種及其特征。
(三)生產時間
草菇在自然狀態下栽培,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和早秋季節,江蘇從5月至9月可以進行草菇生產。春夏之交氣溫回升較慢,溫度波動不大,且正值梅雨季節高溫高濕,是草菇主要的栽培季節。夏秋氣溫下降緩慢,溫差變化較大,且濕度不易控製,產量一般比較低。生產時間及流程。
(四)培養料的配製
1.稻草栽培草菇一般都用稻草作培養料,100千克稻草可采收8~15千克鮮菇。稻草的含氮量很低,為提高草菇產量,還必須在料中加入一些含氮物,一般每50千克稻草可加米糠1.5千克或幹牛糞2.5千克。
栽培草菇以糯稻草和粳稻草為好,秈稻草營養差,種菇產量低。
稻草要新鮮、幹燥、金黃色、無黴變,當年的和隔年的都可以。未經充分幹燥的稻草容易腐爛,前期料溫過高容易燒死菌絲,後期料溫下降快,產量低,故不宜用作培養料。收割前噴過農藥的稻草,也不宜選用。
2.棉籽殼棉籽殼營養豐富,質地疏鬆,保溫、保濕,通氣性好,是栽培草菇的理想材料。100千克棉籽殼可產鮮菇25~30千克,產量比稻草栽培高3倍左右。
棉籽殼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草菇栽培的成敗及產量的高低。棉籽殼要新鮮、無黴變、無蛀、無蟲,栽培前曝曬2~3天。
3.廢棉廢棉含有破碎的棉籽仁和棉籽殼,是栽培草菇的好原料。用廢棉生產草菇,產量比稻草高3倍以上。
不同的草菇品種在廢棉上的產量差異很大,因此要經過篩選才能用於大麵積生產。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引進的白色草菇VP是適於在廢棉上栽培的一個菌種。
(五)栽培場地
1.室內菇房與蘑菇、香菇房一樣,要求保溫、保濕、通風透光。可在地麵栽培,也可搭成寬1米,層高0.6米,長不限的菇床分層栽培。床架及牆壁四周都要用石灰水消毒,用甲醛和敵敵畏熏蒸殺蟲滅菌,室外也要經常噴敵敵畏,以杜絕害蟲進入栽培室。
2.塑料大棚、小棚栽培草菇的場地以鬆軟肥沃、排水性良好的沙質土壤為好。這種土壤不僅養分比較豐富,而且保溫、保濕,排水性、通氣性都較好。在這種場所種菇,草堆四周的表土上也能長出不少草菇,有利於提高產量。場地還應靠近水源,便於浸草和澆水。
大棚、小棚應南北向,便於通風。早期(5月)氣溫偏低,用塑料膜覆蓋保溫。溫度升高後,外麵加蓋遮陽網或草包,盛夏可將塑料膜全部揭去,用遮陽網和草包遮陽保溫。
(六)稻草栽培技術
1.作畦播種前2~3天,在土麵撒一層石灰粉,並噴灑敵敵畏,然後翻土,曬幹後南北向作畦。畦麵做成中央高、兩邊低的龜背形。畦寬1米,長6~8米。畦與畦之間留50~60厘米的走道,以便噴水和采收。畦間留小溝,在場地周圍挖1條環場水溝,防止雨後草堆受淹和害蟲入侵。
室內栽培時地麵也需要作畦。架式栽培則將稻草直接鋪到菇床上。
2.堆草和播種堆草的方式有割稈式堆法和扭草把式堆法。
(1)割稈式堆法將稻草紮成草把直接堆疊。草把長45厘米(斬頭去尾,去除部分留作填心草),每把約0.5千克。草把要用石灰水浸透。石灰水濃度為8%,pH值為8~8.5。先在畦麵鋪1層3~4厘米厚的亂稻草,然後在離畦邊10厘米處將草把一把緊挨一把地排在畦麵上。草把頭朝外,中央空隙處填入亂稻草,用腳踩實,使堆心稍高。第一層排好後,在離草把外沿10厘米處撒一層發酵料或麩皮,在離外沿5厘米的地方,播一圈(3~5厘米寬)菌種。接著堆第二層草。第二層比第一層向內縮5厘米(能蓋住菌種),仍然頭朝外排列,中央填亂稻草,然後按第一層的做法撒發酵料播種。
同樣方法排第三層(室內隻排2層草)。第四層要整層撒發酵料和菌種,上麵再堆第五層草,但不播種。整個草堆要踩實,上麵蓋一薄層潮濕的菜園土。然後用15~20厘米厚的濕草簾將整個草堆或四周蓋住。氣溫低時,可蓋塑料薄膜保溫保濕,最後蓋草簾遮陽。整個料堆呈上小下大的階梯形。堆的大小、高低應視氣溫而定。氣溫低時,草堆可高大些,有利於升高堆溫並保溫;氣溫高時草堆可矮小些,以防堆溫太高燒死或抑製菌絲生長。草把要紮緊並排列緊密,使其很好地發酵。播種的位置要盡量在每層草的邊緣處,如播在中央,則菌絲易被發酵時的高溫燒死。播種量一般為培養料的5%~6%,適當加大播種量,可加快發菌提早出菇。播種時,下層播種量適當少些,上層適當多些。
(2)扭草把式堆法此法適用於長稻草。把浸濕的稻草對折扭成麻花形小草把,每個草把約0.5千克,尾部用稻草紮住。在畦麵先鋪上3~4厘米厚的散草,在離四周10厘米處撒1層發酵料或麩皮,在離四周5厘米處撒1圈菌種,菌種圈寬4~5厘米。然後內縮5厘米,將草把彎頭朝外排列於畦麵四周,邊緣正好蓋住菌種,中間用散草填平踩實。同樣方法再排上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最後一層的上麵要撒滿發酵料和菌種,蓋上薄薄的1層草,再撒上1層薄土即成。
草菇發酵料的製作:稻草糠67%,幹牛糞30%,石膏1%,石灰2%(石灰先氧化成粉狀),混合拌勻加水至含水量68%左右。堆成圓錐形,每天翻堆1次,堆製7天即成。氣溫低時要多堆1~2天。翻堆要均勻,成團的要搗碎,以免發酵不勻。發酵結束後糞味消失,茶褐色,有大量白色放線菌,並具特有的香味。
3.管理草菇栽培期間的管理主要是控製好料堆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
(1)控製堆溫堆草後稻草發酵會放出大量的熱量,正常情況下第二天草堆溫度開始上升,4~5天後,料堆中心溫度可達50℃以上。持續1~2天後就開始下降,7~9天後堆溫下降到35℃左右,菌絲體便開始在草把縫隙處扭結形成米粒似的子實體原基。再過1~2天,草菇便長出草堆。出菇期間,草堆中心溫度保持在38~40℃,外緣溫度保持在30~35℃。若堆溫過高,則應掀開草簾通風散熱;若堆溫過低,則白天揭開草簾曬太陽,增高堆溫,早晚加厚草簾保溫。也可覆蓋塑料膜增溫,但要注意通風換氣,一旦料溫升高就要及時去掉薄膜,否則菇蕾會缺氧而死亡。如因堆溫過高,燒死菌絲,則要及時補種。
(2)調節濕度草堆含水量要保持在65%~70%。播種後每隔2~3天要檢查1次。檢查的方法是:從草堆上部、中部、下部各取數根稻草,用手擰緊時以有水珠出現而不下滴為適宜。一般堆後4~5天開始噴水,每天中午噴水1次,不要直接向草堆上噴水,淋濕草簾即可。噴水量和噴水次數還要根據天氣、草堆濕度、出菇情況靈活掌握。如晴天,空氣濕度小,可多噴水;陰天,濕度大,可少噴水;出菇多的多噴水,出菇少的少噴水。噴水隻能少噴勤噴,不能大水澆灌,以免菌絲受淹缺氧而死亡。噴水的溫度要盡量與料溫一致,因為草菇對溫度的突然性變化反應非常敏感。
(3)通風換氣草菇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少,可不掀動草簾。
但在出菇前幾天,要每天掀開草簾通風1次,散發草堆周圍積聚的二氧化碳,補充新鮮空氣。栽培室要每天打開門窗通風2~3次,風大時開背風窗,以免溫度下降引起死菇。塑料小棚兩頭的塑料膜不要拉下,蓋上草簾,以免風直接吹向菇床。
(4)調節pH值播種後8~15天,可收第一批菇。這時如果pH值下降,應該噴石灰上清液調節pH值,這樣可收3~4批菇。
4.采收與分級
(1)采收草菇從米粒狀的小原基到長成雞蛋大小的子實體(即蛋期)隻需3~4天時間。蛋期為采收適期,要及時采收。否則包被破裂,菌蓋和菌柄伸出,質量嚴重下降。必要時中午及午夜還要加采。采收時,一手按住草菇基部的培養料,另一手將菇體左右旋轉,輕輕摘下。叢生的可用利刀割大留小。采菇時切忌拔起,否則會牽動菌絲,影響以後出菇。
采下的草菇仍在生長,當天就要售出或送罐頭廠加工,否則會大批開傘影響品質。加工前,先將草菇基部的灰、泥、草用刀削去,分好等級,然後送罐頭廠加工。
(2)分級罐頭廠收購草菇的質量要求如下所示。
一級菇:菇色呈灰色、褐色或黑褐色,菇橫徑2~4厘米(每個應小於25克),新鮮幼嫩,菇體完整;無腐爛,無異味,無破裂,無機械損傷,無病蟲,無死菇,無表麵發黃、發黏、萎縮、受壓變質現象;不開傘,不伸腰,允許輕微畸形;菇腳切麵平整,無雜質,特別是菇的基部所帶的草絲、泥沙應徹底削幹淨。
二級菇:菇體新鮮完整,菇橫徑2~4.5厘米;無黴爛,無異味,無破裂,無病蟲害;不開傘,允許有小伸腰、畸形和表麵輕度變色;不帶草絲、泥沙等雜質。
(七)棉籽殼栽培技術
1.鋪料與播種每50千克棉籽殼加幹石灰0.75~1千克,用清水拌勻,使含水量達65%~70%,然後鋪在菇床或地上。料麵鋪成波浪形,波峰高15厘米,波幅寬25厘米,波穀的料隻要能蓋住床麵就行。每平方米用料10千克左右。料鋪好後,即進行播種,用種量一般為每50千克料用栽培種10瓶。將菌種均勻地撒在料麵上,播後用小木板將料麵輕輕壓實,使菌種與培養料完全接觸,以利於菌種的生長。
2.發菌管理一般播種後1~8天,每天揭膜換氣1~2次,通風降溫。播種後第三天起要控製好料溫不超過42℃。如料溫過高,則應掀開薄膜通氣降溫,並打開門窗通風。播種一周後料麵布滿草菇菌絲,揭去薄膜,換上一薄層濕稻草。發菌期間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要經常檢查覆蓋草層的幹濕情況,以表麵稍幹下層潮濕為宜。不宜直接向料麵噴水,否則料含水量過高,影響菌絲生長,並會滋生雜菌。
3.出菇管理床麵蓋草後2~3天,大量菌絲爬滿覆蓋草層,並很快扭結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子實體原基。此時要向空間及四周牆壁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出菇期間的水分管理直接影響到草菇的產量。不能直接向料麵噴水,否則容易引起菇蕾死亡。覆蓋草層要求上幹下濕,促使菌絲在床麵和草之間扭結形成原基,這樣長出的草菇菇體肥大,且成叢狀。如果覆蓋草層太濕,菌絲就會上伸蔓延到覆蓋草層的表麵形成菇蕾,往往菇體瘦小。濕度一旦下降,草層變幹,會使大批菇蕾死亡。菇房溫度保持在35℃左右,每天打開門窗通風2~3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一批菇采收期可持續5天左右,一潮菇采完應立即清理料麵殘留的菇根,在床麵噴1%的石灰水上清液,以調節培養料酸堿度。繼續保溫保濕,一般5~7天後又可采收第二潮菇。投料1次可采3~4潮。
(八)廢棉栽培技術
1.鋪料與播種將5%的石灰粉和5%的麥麩放入缸內,灌入清水拌勻,擰幹,使廢棉含水量達68%~70%。再堆成高1米,寬1米的小堆,蓋上塑料薄膜,發酵4天,中間翻堆1次。然後趁熱搬上菇床,鋪成12厘米厚。關上門窗,向培養室通入蒸汽,使室內溫度達60~65℃,維持3~5小時,然後打開門窗,通入新鮮空氣。廢棉經高溫處理不僅可殺滅病蟲,還可改善理化性能,使其更適合草菇菌絲生長。當培養料的溫度降到35℃以下時就可以播種,每50千克用種10瓶。菌種穴播,穴距10~15厘米,穴深2~3厘米。如撒播,則要在床麵再蓋一層薄薄的料,防止菌種幹死。播種後將料麵輕輕壓平。
2.管理管理工作與棉籽殼栽培草菇相似。管理上更要注意菇房的通風換氣,否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影響草菇的正常代謝活動而造成菇蕾萎縮死亡。菇房溫度應穩定在30℃,濕度保持在85%~90%。草菇自播種到采收需10~14天,可收2~3批,從播種到采收結束30天左右。
(九)菌糠栽培技術
1.配料平菇或金針菇菌糠80%,稻(麥)草粉20%。每100千克培養料加入8~9千克石灰,0.1千克多菌靈。使用前將未黴變的菌糠打碎曝曬2~3天,按配方將料拌勻,加水堆積發酵。料堆高約1米,寬1~1.5米,長度不限。料堆壓實(勿太緊)後,用粗約10厘米的木棒,每隔1米左右打一個到堆底的洞,蓋膜發酵。待溫度升到65℃時,保持12小時左右翻堆,共翻3次堆,發酵3~5天。
2.播種利用蔬菜大棚栽培,棚內作畦。畦深20厘米,寬80厘米,長100厘米,縱向畦與畦之間用寬15~20厘米小溝隔開,橫向畦間距40厘米。每平方米鋪培養料15千克(折幹料重),用種量為幹料重的5%~10%。鋪料播種方法:先在畦內灌足水,待水下滲後撒一薄層石灰粉,鋪1層培養料,厚約10厘米,壓實,撒播1層菌種(占菌種總量的30%),播種時畦邊多播,中間少播;再鋪1層料,輕輕壓實,使料與畦邊土壤相平,然後撒菌種(占菌種總量70%)。最後在上麵蓋1層厚1~1.5厘米的濕潤土(土中拌5%石灰粉和0.1%~0.2%多菌靈),覆蓋塑料薄膜發菌。注意畦床邊土壤應疏鬆濕潤,以便產生地腳菇,提高產量。
3.出菇管理蓋膜後3天內為菌絲萌發定植初期,不宜通風,3天後微通風。6天後料麵上出現許多小白點,此時應加強通風,每天通風2次。前6天保持料溫以38℃為宜,6~8天料溫以30~32℃較適。畦麵菌絲基本長滿後,揭去薄膜或將薄膜拱起,以增大通氣量,促使菇蕾形成。此時要注意天氣變化,並防止冷空氣直接吹到菇蕾上造成溫差過大,導致幼菇死亡。菌絲生長期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出菇期增至85%~90%,噴水保濕應向地麵、畦埂處噴水為宜,畦間小溝應經常灌水增濕。
4.采收及管理從播種到采收僅需10~15天。蛋期為草菇采收適期,采後立即鮮售或鹽漬。采收完二潮後pH值下降,易生鬼傘,需噴0.1%尿素液和2.5%~3%的石灰水。
(十)室內反季節栽培技術
草菇是高溫型食用菌,在常溫下隻有5~9月能栽培出菇。利用泡沫房進行反季節栽培,可以在國慶至春節上市,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1.栽培品種選用適宜廢棉栽培的V-23。
2.菇房和泡沫棚搭建
(1)菇房室內菇房選用樓房的下層或中層平頂房,牆壁和牆頂裝上2.5厘米厚的泡沫板,在泡沫板上粘貼一層塑料膜。室內搭4~5層床架。
(2)泡沫棚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用杉木方搭建菇棚,牆和房頂用2層2.5厘米厚的泡沫板(中間隔1層薄膜),內牆再覆1層薄膜。房頂用尖頂。大棚外用黑色遮陽網覆蓋,棚內搭4層床架,可提高菇房利用率。
3.堆料
(1)配方廢棉50千克,稻草5千克,麥麩2.5千克,石灰4千克。
(2)室外堆料培養料用石灰水調至含水量70%左右,室外建堆,堆製3天,中間翻堆1次。冬季平均氣溫不足5℃,培養料料溫不能升至55℃以上,堆製的目的主要是讓培養料均勻吸足水分。堆製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料會發黏,堆製結束後將料移至室內進行後發酵。
(3)室內後發酵後發酵的方法蒸汽滅菌發酵法、增溫劑發酵法和煤爐加溫法。
①蒸汽滅菌發酵法。將鍋爐蒸汽用管道導入室內加溫,溫度升至60℃後保溫2天。此法發酵時放線菌最多,效果顯著。
②增溫劑發酵法。在室外培養料翻堆時,將增溫劑均勻拌入料內,用量是每噸0.5千克,培養料進入菇房(棚)後,密閉門窗升溫,溫度升至55℃以上保持5天。該方法對培養料pH值影響較大,播種前要注意調節。
③煤爐加溫法。室內置1個或多個煤爐,加溫至70℃,待溫度降至50℃時通風。缺點是培養料表層易幹燥,且操作過程中易發生煤氣中毒事故。
後發酵結束後要及時翻格通風,散發料內氨味。
4.播種一般用15厘米伊30厘米的袋裝菌種,用種量是每100千克用14袋。菌種購回後要立即存放在27℃以上的菇房中,因為溫度過低菌種易死亡,溫差過大影響發菌。菌種袋口不能覆蓋薄膜、棉絮等物品,以免影響菌絲呼吸,降低菌種活力。先在床架上鋪料厚8~10厘米,均勻撒播菌種,播種結束隨即覆土(菜園土拌入2%石灰和0.1%的50%多菌靈),覆土厚0.5厘米,覆土後蓋上薄膜。
5.播後管理
(1)溫度采用煤爐管道加溫法。菇房或菇棚內用1~2個煤爐,廢氣用鐵皮管道排出室外,以防煤氣中毒。播種前將室溫控製在32℃左右,發菌階段保持料溫32~35℃。一般7天左右形成子實體,出菇後逐漸將溫度降至30℃左右。
(2)濕度發菌階段料麵覆蓋薄膜,第五天揭膜後噴1次出菇水,要求水溫掌握在35~40℃,並加2%石灰,用量0.5千克/平方米左右。同時在煤爐上方置一盛水鋁鍋,維持空間相對濕度80%~90%。
(3)通風發菌階段每天揭膜數次以防“冒菌冶,揭膜時間逐日加大.出菇後因室外溫度很低,不能開窗通風,以免溫差過大引起死菇,通風以開內門為主。如通風不良,子實體中間會凹陷長成畸形。最好在室內置一氧氣瓶來補充氧氣,方法是將氧氣管通入水盆內,每天放氣3~4次,每次15分鍾。
6.采收一般播種後第十天開始采收第一潮菇,第十五天開始采第二潮菇,20天左右完成一個栽培周期。采收後的子實體置於菇房內保持溫度,然後放在泡沫盒內迅速上市,防止低溫後草菇自溶。
反季節栽培草菇,生物效率可達到25%~35%。
(十一)采收與分級
1.采收不論采用何種栽培方式,草菇從原基長成雞蛋大小的子實體(即蛋期)隻需3~4天時間。蛋期為采收適期,要及時采收,否則菌蓋和菌柄伸出,質量嚴重下降。
草菇子實體長成後會很快開傘,所以每天要采收2~4次,早晚各一次,必要時中午及午夜也要采收。采收時,一手按住草菇基部的培養料,一手將菇體左右旋轉,輕輕摘下,叢生的可用利刀割大留小。采菇時切忌拔起,否則會牽動菌絲,影響以後出菇。
草菇采下後仍在生長,要及時售出或送罐頭廠加工,否則會大批開傘,影響品質。時間緊時可根據加工廠要求進行初步加工,加工前,先將草菇基部的灰、泥、草用刀削去,分好等級,然後送罐頭廠加工。
2.分級不同等級的草菇質量要求如下:
(1)一級菇菇色呈灰色、褐色或黑褐色,菇橫徑2~4厘無破裂,無機械損傷,無病蟲,無死菇,無表麵發黃、發黏、萎縮、受壓變質現象;不開傘,不伸腰,允許輕微畸形;菇腳切麵平整,無雜質,特別是菇的基部所帶的草絲、泥沙應徹底修削幹淨。
(2)二級菇菇體新鮮完整,菇橫徑2~4.5厘米;無黴爛,無異味,無破裂,無病蟲害;不開傘,允許有小伸腰、畸形和表麵輕度變色;不帶草絲、泥沙等雜質。
第三節藥用菌的栽培技術
蛹蟲草栽培技術
蛹蟲草富含蟲草素、蟲草酸、蟲草多糖等多種活性成分,有多種醫療和滋補功能,是冬蟲夏草的代用品。近年來還用於保健品的開發,有多種產品問世,現在我國河南、遼寧、湖南、山西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
(一)生物學特性
蛹蟲草又名北蟲草,在分類學上屆子囊菌亞門,核菌綱,麥角菌目,麥角菌科,蛹蟲草屬。
1.形態特征蛹蟲草是由子座(草部分)與菌核(蟲的蛹體部分)兩部分組成的複合體。子座橘黃色或橘紅色,單生或數個叢生,長2~8厘米,從寄主蛹蟲的頭部或節部長出;頭部橢圓形,長1~2厘米,粗2~9毫米,柄長1.5~3.5厘米,顏色淺黃色。寄主(蛹主)橢圓形,有9個環紋,蛹體顏色為絳紫色,長1.5~2厘米,粗5~9毫米。
2.生活環境
(1)營養蛹蟲草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和果膠等,以葡萄糖和蔗糖等小分子糖類的利用效果最好。能利用的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腖、豆餅粉、蠶蛹粉、玉米漿、酵母浸膏等。適宜的碳氮比(C/N)為3:1~4:1,礦物質元素中以磷、鉀、鈣、鎂為主要元素。B族維生素,能促進菌絲生長發育。
(2)溫度蛹蟲草菌絲生長溫度為6~30℃,適宜溫度為20~25℃,6℃以下停止生長,30℃以上生長停滯,甚至死亡。子實體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8~22℃,超過25℃,子實體難以形成。
(3)空氣蛹蟲草在菌絲生長階段和出菇階段都需要有新鮮的空氣。人工栽培蛹蟲草,菌絲生長期瓶內氧氣能滿足其生長需要。
出菇期需增加瓶內通氣量,促進子實體健壯生長。
(4)光線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需避光培養。菌絲長滿後需增加自然光照,生產上一般采用日光燈補光。
(5)酸堿度(pH值)蛹蟲草喜微酸性環境,菌絲生長最適pH值在5.2~6.8。一般培養料中的自然pH值即可。
(二)栽培技術
蛹蟲草為低溫型真菌,在自然條件下培育,應避開夏末高溫和深冬寒冷季節,在春、秋兩季栽培。春季2~3月、秋季9月為適宜的接種時間,此時溫度低,菌絲生長潔白粗壯,並可防止雜菌感染。
1.優良菌株選擇
一是生產用的蛹蟲草菌種必須具有優良的結實性,生產者應從正規科研部門購買,先進行對比。一般來說,具有結實性的優良菌株在培養基表麵易分泌橘黃色物質,菌絲體在光照的刺激下也易變為橘黃色或橙黃色。若培養基表麵有紫色或紫紅色分泌物,則表明該菌種已嚴重退化,應棄之不用。生產前需做出草(子實體)試驗,以保證菌種確實可用。
二是優良菌種應具有抗性強,生長旺盛,出草快,出草均勻,轉化率高等特點。母種外觀應選擇菌絲粗壯,萌發力強的菌種。
三是購種時要避開高溫天氣,避免菌種因受熱老化生命力衰退,影響長勢。
2.混合培養基栽培技術
(1)培養基製作按配方葡萄糖10克,蛋白腖10克,磷酸二氫鉀2克,硫酸鎂1克,檸檬酸銨1克,維生素B1片,水1000毫升,配製營養液。用洗淨的罐頭瓶裝料每瓶先裝50克大米,1.5~1.6克蠶蛹粉拌勻,再加入85~90毫升營養液,用雙層聚丙烯塑料膜封口。按常規進行高壓或常壓蒸汽滅菌。
(2)接種培養基出鍋後,待培養基溫度降至25℃以下時,在無菌室或接種箱內按無菌操作要求接種。接種時將接種塊放置於料麵中央,再用聚丙烯膜封口。每支試管接5~8瓶。
(3)菌絲生長管理接種後的栽培瓶置於22~25℃溫度下避光培養,為了加快後期菌絲轉色及原基分化,最好在微弱光下培養發菌,20天左右菌絲長滿瓶。發菌期間注意保持恒溫,栽培瓶也不能移動。
(4)原基形成期管理菌絲剛長滿瓶時呈雪白色,此時不要急於見光,繼續培養3天後,按60瓶/平方米的密度將瓶散開催蕾。
催蕾期間要做好四個方麵的管理工作:
①每天保持12~14小時光照,如光線不足,可用日光燈補充光照。
於室內溫度保持在18~22℃,且晝夜需有3~5℃的溫差刺激。
③濕度控製在65%~70%,此時濕度不可過大,以免氣生菌絲徒長而影響原基分化。
④用刀片在封口膜上開一個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小口,以保證瓶內外空氣流動順暢。管理得當,3~5天後菌絲即可由白色轉變為橘黃色,隨後在培養基表麵形成橘黃色的菌絲團,再經一周,菌絲團快速分化,形成大量橘紅色、米粒狀的小原基。
(5)子實體生長期管理當原基分化完成後,需將光照時間縮短至自然光照長度,白天室內有充足的散射光,晚上不補光。每天轉動瓶2次,每次轉動90毅角,使料麵受光強度保持均勻,以免子實體在瓶內彎曲生長。適時調整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濕度管理不當易導致氣生菌絲徒長,初期可將空氣濕度控製在80%左右,待子實體生長長度超過周圍菌絲表麵後,將空氣濕度增大到95%。增濕可向地麵牆壁噴水。每天開門窗通風2次,每次15分鍾。在此期間,如出現菌絲徒長現象,可用噴霧器在菌絲表麵噴少量水。一般連續管理15~20天,即可采收第一批子座。
(6)采收待子實體生長停止後,尖端表麵出現橘紅色孢子囊,手觸不光滑,子實體長達4~8厘米時即可采收。采收時用帶彎頭的小鏟小心將子實體從基部鏟下,采收後除去培養料表麵老菌皮,補充水分,可再收獲一潮子實體。采收的蛹蟲草子實體需及時分級烘幹。
灰樹花栽培技術
灰樹花是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食用菌,菌蓋肉質或半肉質,脆如玉蘭,味如雞絲,香氣誘人。灰樹花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富含鐵、銅、硒、鉻和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等,能預防貧血、敗血症、動脈硬化和腦血栓的發生,有保護肝髒和胰髒、預防肝硬化和糖尿病的作用。灰樹花是引人注目的抗癌藥源,其多糖具有較高的抗癌作用。在日本灰樹花的銷量僅次於香菇、金針菇,居第三位。灰樹花生於亞熱帶至溫帶森林中的櫟樹及其他闊葉樹伐樁上,野生灰樹花在我國數量稀少。人工栽培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目前在浙江、四川有一定規模的栽培,但生物效率還比較低,有待進一步研究提高。
(一)生物學特性
灰樹花又名貝葉多孔菌、栗蘑、蓮花菇,日本稱為舞茸。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亞門,異隔擔子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無褶菌目,多孔菌科,灰樹花屬。
1.形態特征子實體肉質,多分枝,單朵重100~4000克。菌蓋扇形,重疊成叢,菌蓋直徑2~7厘米,灰色至淡褐色,表麵有細毛和放射狀條紋,邊緣薄,內卷。
2.生存環境
(1)溫度灰樹花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5~32℃,最適溫度為20~25℃,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5℃,最適溫度為15~20℃。
(2)濕度培養基適宜含水量為60%~63%,出菇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應控製在80%~90%。
(3)空氣子實體生長階段需氧量較高,通氣不良,子實體不開片,或開片後呈珊瑚狀畸形,甚至造成死菇。
(4)光照灰樹花在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生長期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現蕾時,需200勒克斯以上光照,子實體生長期需500~1000勒克斯。如光照不足,則菇色淺,風味淡,品質差,產量低。
(5)酸堿度(pH值)灰樹花適宜在pH值為6的微酸性培養基上生長,一般培養料的自然pH值能滿足其生長需要。
(二)生產時間
灰樹花是一種中溫型的木腐菌,江蘇一帶可在春、秋兩季栽培,出菇適期:春季在4~5月,秋季在10~11月,出菇期向前推60~70天為栽培袋製作適期。春季栽培應采用兩段式栽培,選擇保溫性能好的房間作發菌室。
(三)培養料的配製
灰樹花為木腐真菌,但分解木質素的能力較差,在以木屑為主的培養基上發菌慢,出菇遲。在配方中增加纖維素類基質和高氮營養輔料,可加快發菌速度,提高產量。
常用配方有如下幾種。
配方一:木屑70%,麩皮20%,玉米粉8%,石膏粉1%,過磷酸鈣1%。
配方二:棉籽殼50%,木屑28%,麩皮20%,石膏粉1%,過磷酸鈣1%。
配方三:棉籽殼40%,木屑20%,草筋18.7%,麩皮20%,磷酸氫二鉀0.3%,石膏1%。
配方四:菌糠40%,木屑38%,麩皮20%,石膏粉1%,過磷酸鈣1%。
以上各配方料水比為1:1.1~1:1.3,pH值自然。
(四)栽培場地
可利用室內菇房和蔬菜大棚栽培灰樹花。塑料大棚可通過不同材料的覆蓋,調節出菇溫度,延長灰樹花出菇期,提高產量和商品菇質量。栽培場地可搭架進行立體栽培,也可作畦覆土栽培。灰樹花菌絲生長速度慢,菌絲抗雜能力差,培養室和出菇房使用前,一定要嚴格消毒,並保持環境清潔。
(五)栽培方法
1.裝料、滅菌、培養目前栽培方式采用小袋熟料栽培。即用17厘米伊30厘米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幹料約0.25千克,在1千克/平方厘米壓力的高壓下滅菌3~3.5小時,常壓下滅菌6~8小時,冷卻後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接種後迅速移入培養室發菌,培養室溫度保持在20~25℃,最高不得超過30℃,空氣相對濕度控製在60%~65%。一般培養40天左右菌絲長滿袋,此時應增加室內光照強度到200勒克斯,再繼續培養20天左右,菌袋表麵形成大量原基,呈灰黑色皺狀突起,並分泌出淡黃色的水珠,這時移入菇房進行出菇管理。
灰樹花栽培可采用床架立體栽培和覆土栽培兩種方式,立體栽培能充分利用大棚空間,出菇完全,含水量偏低,且朵形圓正,商品價值高。覆土出菇則有利於水分管理,朵形肥大,產量高。菇農應根據自身的條件確定栽培方式。
2.架式立體栽培床架上鋪厚約10厘米的沙土用以保濕和固定菌袋,菌袋底部縱橫各切一開口成“十冶字形,豎立埋入沙土排放在床架上。繼續加大光照刺激,促使原基加速分化。當灰黑色原基繼續長大至袋口時,去掉袋口包紮物,浮麵覆蓋一層無紡布。提高棚內空氣相對濕度至90%,每天在無紡布上噴霧保濕,控製棚溫在15~20℃之間,光照強度調至500勒克斯,並保持棚內空氣新鮮。
很快珊瑚狀幼菇長出袋口,並逐漸分化出朵片狀菌蓋。隨著子實體不斷長大,其朵形呈覆瓦狀重疊,形如蓮花盛開,菌蓋顏色由灰黑色漸變為淺灰黑、淺灰至淡白。
3.覆土栽培在大棚內挖寬80~100厘米,深15~20厘米,長度不限的畦床,床間留60~80厘米的作業道。將培養料上方的菌袋剪去,並在菌袋四周劃3~5道切口,將袋底塑料膜剪去,袋口的一頭向上直立排放於畦床上,袋與袋之間間隔3厘米。覆土材料取栗樹林地3厘米以上的腐殖層土,或多年生闊葉林地3厘米以上的地表土。覆土厚度約2厘米,以剛好蓋嚴原基為度,其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粗沙。覆沙後輕噴清水數次,使沙土濕潤吃透水,注意不要有多餘的水滲入。每天通風4~6次,使菇棚空氣特別新鮮,加大光照強度至700勒克斯,正常保溫保濕。覆土栽培可在七分成熟時采收。
4.采收應在菌蓋邊緣已無白色生長帶(圈),子實體變為淺灰黑至淺灰時采收。采收過早影響產量,過遲子實體木質化則失去商品價值。從出現原基至采收需要20天左右,溫度低時生長發育時間更長。
新鮮的灰樹花應貯放在密閉的箱或筐內,每朵灰樹花單層排放,需要密集排放時,應將菇蓋麵朝下,菇根朝上。貯藏溫度4~10℃。
幹製和鹽漬是灰樹花的主要加工方式。
靈芝栽培技術
靈芝是一種藥用真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藥用曆史。《本草綱目》中指出靈芝有益心氣、安神、補肝氣等功效。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靈芝多糖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並具有很高的抗癌作用。靈芝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鍺,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在日℃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健康和延年℃壽的欲望越來越強烈,靈芝這一藥用真菌也受到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極大重視,已被開發出多種新型的保健藥品。
野生靈芝在我國分布很廣,從海南省到黑龍江省都有分布,多產於我國河北、山東、四川、河南、江蘇、湖北、湖南、雲南、貴州等省。自然界中的野生靈芝以死亡的闊葉樹為營養源。生長在闊葉樹木的樹樁或枯枝上,每年在夏秋季產生,長出子實體,秋末終止,菌絲在樹木內越冬,到第二年再萌動,我國人工栽培靈芝從最初的段木栽培,發展到利用木材下腳料、木屑、棉籽殼和各類農作物秸稈進行瓶栽和袋栽,栽培周期縮短,生產成本降低,產量增加,並且減少了木材資源的消耗。近年來,人們還利用靈芝婀娜多姿、色彩豔麗的形態,製成盆景和旅遊工藝品。靈芝巨大的商業潛在價值正在逐步被開發。
(一)生物學特性
靈芝又名紅芝、赤芝、萬年草,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亞門、異隔擔子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無褶菌目、靈芝科、靈芝屬。
1.形態特征靈芝子實體為木栓質,菌蓋呈腎形或半圓形,大小及形狀不一,直徑3~20厘米,厚0.5~3厘米;紅褐、紅紫至黑色,具有漆狀光澤;並有環狀棱紋及輻射狀皺紋;邊緣薄或平截;下麵有無數小孔,每平方毫米4~5個,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管孔圓形,內壁為子實層,其中著生孢子。孢子褐色,卵形。菌柄一般較長,側生或偏生,有時有分支,具有金屬光澤。
2.生存環境
(1)溫度靈芝屬中高溫型菌類,對溫度的適應範圍比較廣。靈芝菌絲體生長溫度為6~35℃,適宜溫度為24~30℃,35℃以上菌絲體很快死亡。子實體原基分化的溫度為20~35℃,最適溫度為25~35℃,溫度持續35℃以上和18℃以下子實體不分化。25℃下培養的子實體生長較慢,質地緊密,皮殼層發育較好,光澤也亮。30℃下子實體發育快,但菌蓋薄,質地不緊密,色澤差。28℃下能產生較好的子實體,生長速度也較快。靈芝為恒溫結實型,變溫條件不利於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容易產生厚薄不均的分化圈,菌蓋畸形。
(2)濕度靈芝菌絲生長最適培養料含水量60%~63%,即用手緊握料,指縫中有水珠而不下滴時為適宜含水量。段木含水量35%~42%為宜,冬季新砍下的段木立即滅菌接種亦可良好生長,春季砍伐的段木含水量大,應先將段木內水分蒸發排出,再進行滅菌接種。菌絲生長期間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在65%左右,子實體快速發育期內的空氣相對濕度要求達到85%~95%。
(3)空氣靈芝是好氣性菌類,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均需要大量氧氣,特別是在子實體發育期,對二氧化碳濃度極為敏感。
試驗表明,0.1%濃度的二氧化碳,靈芝子實體不分化菌蓋,隻長柄,但能刺激已分化的菌柄不斷分支。二氧化碳濃度高時,靈芝子實體菌柄增長,並形成多分支的鹿角枝;二氧化碳濃度時高時低,子實體容易畸形。因此,在子實體生長期間,應加強栽培場地的通風換氣,以增加含氧量。
(4)光線靈芝菌絲在黑暗的條件下生長很快,隨著光照增強菌絲生長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製。在有光條件下,靈芝試管種易革質老化。但靈芝子實體的分化和生長階段,需要較多的散射光,光照度大於100勒克斯,子實體可正常發育;5000勒克斯的強光照,子實體無柄或短柄。此外,菌柄和菌蓋的生長具有較強的趨光性,若光源來自一側,子實體的生長也傾向光源的一側。
(5)酸堿度(pH值)靈芝喜偏酸性的培養基質,但pH值在3~7.5範圍內都能正常生長,以pH值5~6最適宜,菌絲生長最快。
(二)栽培品種
目前國內商品型靈芝及藥用型靈芝生產,主要采用的是赤芝類型品種。赤芝易栽培,產量高,並且有機鍺含量高,孢子粉多,其醫用價值和經濟效益都很好。生產上栽培的優良品種有以下幾種。
1.南韓靈芝菌絲生長快,抗汙染力強,產量高。菌蓋圓正、直徑大、較厚,子實體成熟期菌蓋周邊呈雙層邊,顏色較深,深紅色,菌柄短。含鍺量高,是目前主要的出口品種。
2.泰山10號菌絲生長快,抗汙染力強。菌蓋圓正,直徑大,較薄,呈深紅色,菌柄短。成熟子實體曬幹或烘幹周邊易內卷,菌蓋背麵呈白色。
3.泰山12號菌絲生長快,抗汙染力強。菌蓋圓正,深紅色,直徑大,菌柄短,菌蓋背麵為黃色。
4.日本赤芝抗逆性強,產量較高。菌蓋直徑中等,較厚,紅色較淺,背麵較黃,柄粗呈半球形。
5.川芝菌蓋圓正,紅褐色,菌蓋較大且較厚實,柄短,適溫範圍較廣,在10月仍有芝蕾生長,但抗汙染力較弱。
(三)栽培方法
1.立體栽培技術
(1)栽培設施利用塑料大棚或香菇陰棚栽培,遮陰度可比香菇棚透光度稍亮,用連片遮陽網從棚頂向下覆蓋至棚兩側離地麵20~30厘米處。如果進行大規模生產,可在棚頂安裝2排微噴噴頭自動灑水,噴頭應對著棚頂噴霧增濕。
(2)生產季節靈芝屬於中高溫型菌類,子實體發育需要在15℃以上時開始栽培,再向前倒推40~50天為栽培袋製作期。江蘇一帶通常在4月中旬栽培袋接種結束,5~7月份開袋出芝,9~10月份收獲。
(3)培養料適合靈芝生長的培養料很多,棉籽殼、木屑、甘蔗渣、玉米芯、油菜秸等均可用於栽培靈芝,常用配方如下所示。
配方一:雜木屑80%,玉米粉5%,麩皮13%,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二:棉籽殼40%,雜木屑40%,麩皮18%,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三:棉籽殼88%,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四:棉籽殼70%,雜木屑15%,麩皮13%,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五:雜木屑77.8%,玉米芯(粉碎)10%,玉米粉12%,尿素0.2%。
配方六:玉米稈粉40%,雜木屑20%,棉籽殼20%,麩皮18%,石膏2%。
(4)裝袋、滅菌、接種按以上配方配製培養料,加水拌勻,料水比為1:1.1~1:1.3。用(15~17)厘米伊40厘米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袋裝料,每袋裝料量約400克(折合幹料重)。裝料時應注意剔除堅硬的雜物,以防刺破菌袋,料要裝實,上下鬆緊一致,袋口兩頭用繩直接封紮,裝袋結束後隨即進行培養料滅菌。用聚乙烯袋裝料,采用常壓滅菌,溫度升至100℃,保持8小時。用聚丙烯袋裝料,可采用高壓滅菌,在1.5千克/平方厘米壓力下,保持2小時。
滅菌結束一般在鍋內悶12小時出鍋,待菌袋冷卻至室溫時接種。整個接種過程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在接種室或接種箱內接種(詳見菌種繁殖技術)。為促進菌絲生長,減少雜菌汙染,接種量應適當加大,適宜接種量為1瓶(750毫升)菌種接種13~20袋,兩頭接種。在栽培袋製作、接種和運輸過程中,要注意輕拿輕放,防止菌袋破損。
(5)發菌期管理培養室使用前一周應進行熏蒸消毒(詳見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後開大門窗通風去除室內藥味。接種後的菌袋要及時移入培養室,呈三角形排放在地上或培養架上發菌。為了提高培養室溫度,可增加菌袋排放量,每堆可碼放8~10層,每排之間保持50厘米距離,便於進行操作管理。培養室溫度控製在24~25℃,空氣相對濕度65%,遮光保持黑暗環境,培養7天左右菌絲長滿袋口,此時,用大號縫衣針或醫用針頭在菌袋兩頭紮口周圍戳15~20個微孔,使袋內通氣,繼續培養20~25天待菌絲將要長滿袋時,立即移入栽培棚出芝。
(6)出菇期管理將栽培袋搬入菇棚,縱向緊密排列數排,每一排碼放8~10層,每排之間留60~70厘米間距。解開袋口,將袋口從紮繩處反卷但不撐開,使袋口自然收縮。將菇棚濕度提高到85%~90%,溫度保持在25~30℃,培養3~5天袋口即出現子實體原基。子實體產生後,將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進一步提高到90%~95%。每天噴水保濕,但要注意不要直接對著子實體噴水,袋口處也不能積水,主要向地麵和空間噴水增濕。溫度以25~28℃最適宜,在此溫度下,子實體質地堅實,皮殼發育良好,色澤光亮。夏季要注意防止35℃以上的高溫。隨著子實體生長和溫度的升高,要逐漸增加菇棚的通風量和通風次數,每天早晚開門大通風,陰雨天全天開門通風,以保證子實體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氧氣。菇棚內應保持300~1000勒克斯的光照,光線不足,則子實體生長緩慢,菌傘瘦小。為了防止子實體趨光變形,光源方向應當穩定,菌袋位置也不要隨意變動。
(7)采收當菌蓋周邊的白色輪紋狀邊逐步消失,並有孢子開始釋放時,表明子實體已經發育成熟,此時菌蓋已停止長大,但仍可繼續增厚。再經過7~10天,菌蓋進一步長厚,即可采收。采收時應抓住菌柄用剪刀從菌柄基部剪下,注意不要用手接觸菌蓋和菌蓋下方,不讓菌柄與另外菌蓋碰撞,也不要用水洗子實體。通常從接種到采收需60~70天。采收後用剪刀削去菌柄下部1厘米,菌蓋朝上排放於篩內,在55~60℃溫度下烘幹,使含水量降至12%左右,即可進行分級包裝。
靈芝子實體成熟後,會大量彈射褐色孢子粉,孢子粉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以在出芝期間,在栽培袋的下方墊一張塑料膜收集。
為防止孢子在棚內飛揚,在與栽培袋20厘米處圍一張薄膜,每天定時通風換氣,這樣可防孢子飛散。收集後的孢子粉應進行幹燥,防止黴變。
2.仿野生栽培技術在南方地區可利用有一定遮陰度的林間露地,或通風向陽、土壤保濕性好的稻、麥田進行靈芝的覆土栽培。
露地栽培給靈芝的生長創造了一個與自然環境近似的條件,培育出來的靈芝生物轉化率較高,有的可達到90%以上,比常規袋栽產量可提高50%~60%,產品性狀與野生靈芝相似,菌傘的外形好,色澤美觀,這種栽培方式稱之仿野生栽培。
(1)栽培袋製作根據當地資源,按靈芝立體栽培中的培養料配方配製,料水比為1:1.1~1:1.3。料混合拌勻後用17厘米伊28厘米聚乙烯袋裝料,每袋裝料量約為250克(折合幹料重),袋口直接封紮。常壓滅菌溫度96~100℃,保持8小時,滅菌結束後利用餘熱悶12小時出鍋,冷卻後在接種室進行無菌操作接種。
(2)發菌管理接種後的菌袋站立排放在培養架上,袋與袋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以利通氣散熱。培養室溫度控製在24℃左右,經常通風換氣。接種後6~7天菌絲封口,用縫衣針在紮口周圍紮20個微孔,增加袋內氧氣,促使菌絲正常生長。在此條件下培養25~30天,見菌絲快要長滿袋時立即解開袋口,並輕輕撥動袋口一下,使袋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再培養3~5天,當菌袋口出現少量瘤狀物原基時,搬至出菇場地。
(3)整地做畦進行場地平整,清除雜草和各種雜物後做畦。
畦床南北向,畦寬80~100厘米,長度根據場地條件,但不可過長,一般以不超過25厘米為宜,畦深20~25厘米。畦的底部及壁均應拍實,畦與畦之間保持60~70厘米間隙,便於操作管理。在畦床四周挖深35~40厘米的排水溝,以利子排除雨水。排袋前一周,用托布津、敵敵畏對畦床及其周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排袋前在畦床底部撒一些石灰以防雜菌。
(4)排袋搭棚用刀片在袋上劃一缺口,小心撕去塑料袋,將菌絲柱豎著呈“品冶字形整齊排放在畦內,菌絲柱之間保持3~4厘米間距,一邊排一邊用土填滿空隙,頂部也覆土3~4厘米。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能碰傷原基。覆土的配方:泥炭70%,河沙30%,碳酸鈣2%。並用石灰將pH值調為7.2~7.5,含水量75%。
對覆土的要求:一是要透氣性強,二是要有很好的吸濕性。也可用草木灰和濕沙覆土,先在菌袋頂部撒上一層草木灰,在灰上覆蓋2厘米厚的濕沙土。菌柱排好後,在畦上要搭置拱棚,並要加蓋遮陽網或草簾等遮光。
(5)出菇期管理菌柱定植覆土後,要注意早晚通風和調節空氣濕度。棚內溫度一般保持在25~30℃,最高不超過35℃,以25~28℃最適宜。空氣相對濕度85%~95%,覆土表麵始終要保持濕潤。
這樣培養4~7天,原基長出覆土表麵,並形成扣子大小的橢圓形靈芝,以後管理同常規。靈芝生長很快,每天長一圈類似樹木年輪的白圈,有0.5~1厘米寬,這就是一天的生長量。生長期20天後,白圈越來越大,白邊越來越窄,最後停止生長,全部變黃,表麵附有一層鏽狀的孢子,此時靈芝已生長成熟,應立即采收,並注意收集靈芝孢子粉。
(6)采收靈芝的成熟標準、采收方法與常規栽培基本一致。
但仿野生栽培因有覆土,子實體上也易沾上泥土等雜物。遇到這種情況時,切記不能用水清洗,而應用毛刷將雜物輕輕刷去,以免造成孢子損失。
(7)采後管理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管理得好可以收獲2潮。
在第一潮芝采收後,及時清除殘餘菌根,在畦床上呈“品冶字形開土挖去菌柱表麵一層菌皮(搔菌),遮光培養5~7天,在此期間應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恢複生長。以後補上新土,平整床麵,澆一次大水,3天後再開始噴水,保持料麵濕潤,這樣15天左右又可長出第二潮靈芝。
3.段木栽培技術段木栽培靈芝產量低,要消耗大量樹木,現在生產上占的比重較少,但產出的靈芝飽滿,厚實,色澤好,品質高,出口比較受歡迎。在一些薪柴林和雜樹資源豐富的丘林地區,可以利用這部分資源來生產靈芝。
(1)季節安排一般11月下旬至翌年的1月下旬是接種最佳季節,雜菌汙染少,接種成品率。也可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接種栽培,以上季節栽培均可在當年收獲2~3批子實體。超過3月底接種,常因空氣濕度增大和季節推遲影響當年的產量。
(2)樹木砍伐沒有多少經濟價值的雜木,如楓樹、青樹、構樹等闊葉樹,直徑10~20厘米,在冬季或接種前1個月砍伐。砍伐後不剃枝,在斷麵塗上濃石灰漿,讓其自然脫水風幹20~30天後,切成15厘米長的段木。
(3)滅菌接種根據段木的粗細,分別用15~22厘米聚乙烯袋包裝,為防止段木橫截麵磨破袋子,應在袋底和袋口撒上一層木屑培養料,紮好袋口後進行常壓滅菌,溫度96~100℃,保持8~10小時。菌袋出鍋冷卻後按無菌操作要求及時接種,適宜接種量為1瓶菌種(750毫升)接種15~20袋,接種後袋口套上頸圈,用三層消毒報紙封口以使袋內通氣,也可直接封紮袋口。
(4)培養菌絲接種後的菌袋放置在通風、幹燥並經消毒處理的室內培養菌絲。菌袋成“品冶字形排列,袋口不互相擠壓。培養室溫度控製在22~25℃,每天中午開窗通風0.5小時。接種的菌絲首先在段木形成層生長,形成明顯的菌絲圈,其次在段木較幹燥通氣較好的木質部和髓部沿維管束往返生長,約經60天菌絲在段木內長透。袋口直接封紮的,在接種後7~10天,當菌絲長滿袋口料麵即封口時,用縫衣針在紮口周圍紮20個微孔,使菌袋通氣。發好菌的菌袋靜置培養,待日氣溫穩定在25℃以上時埋土出芝。
(5)選場作畦選擇近水源、通風開闊的山地作為段木栽培的場所,土質要疏鬆,偏酸性(pH值5~6)。根據覆蓋塑料棚的大小定畦的寬窄,小棚覆蓋作一個畦,留一條50厘米寬的走道,中棚和大棚覆蓋的作兩個畦,中間留一條50厘米寬走道,兩邊各留20厘米邊埂。畦長依場地而定,最好不超過25厘米,畦深17~18厘米。
畦床周圍開好深35厘米的排水溝。畦麵及周圍環境噴施殺菌劑和殺蟲劑消毒,埋土前在畦麵再撒一層石灰。
(6)段木埋土與管理菌絲長滿全段木,手按段木表麵有彈性,少數段木已有原基冒出時,是脫袋埋土的適宜時期。有的表麵汙染嚴重的段木,可提前埋土,以抑製表麵雜菌生長。埋土前段木應根據品種、不同接種期和段木直徑的大小、生長好壞分開。在品種相同、接種期相近的前提下,直徑大的段木應埋於可多年埋土的地方,段木直徑小的埋在土地需周轉使用的地方,至少要埋半年才能完成一個生長周期。一般采用豎埋,將段木接種麵向上立擺於畦內,每個段木之間間距3~4厘米,以防止兩個段木的菌絲連接和芝體連接影響子實體的商品性。段木排好後,用消過毒的山林土或稻田壟糠土(詳見蘑菇的覆土消毒方法)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段木埋好後澆一次透水,蓋好棚膜,在棚膜外加蓋遮陽網或草簾。
段木埋好後,每天向畦麵澆1~2次水,保持畦麵始終濕潤,棚溫控製在28℃左右,經10~15天管理,原基露出土麵。此時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十分嚴格,過幹過濕都會引起原基死亡,保持棚內空氣濕度在75%~80%。待芝柄長到5~6厘米長時進行通風。菌蓋形成期要加強通風,以免產生畸形芝。此時,棚膜一般隻蓋棚頂,棚膜外用遮陽網或稻草簾覆蓋至棚兩側離地麵20~30厘米處,這種覆蓋方式有利於菇棚通風透氣。盛夏應晝夜開門通風。棚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95%,此時一般處在氣溫較高的6~8月,應在早晚噴霧化水,以防菌感染。當子實體菌蓋長到3厘米左右並開始著色時,不能直接向子實體噴水,防止衝洗孢子影響質量,應在畦麵灌跑馬水。棚內應保持300~100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過陰處生長的靈芝子實體柄長蓋小,若加上透氣性不良,常形成“鹿角芝冶。如果溫、濕度適宜,從埋菌棒至采收一般在140天左右。當大部分子實體的菌蓋邊緣由黃白色變成紅褐色時,要減少噴水。當子實體菌蓋下麵的菌管生長成熟,菌蓋表麵已革質化時,即可采收。
第一潮芝采收後,若氣候條件適宜,會長出新菌蕾,2個多月又可采收。越冬期間,仍保持土壤的濕度,待第二年氣溫達到25℃左右時,再次出芝,大直徑的段木可產靈芝2~3年。
(四)紫靈芝栽培技術
紫靈芝簡稱紫芝。紫靈芝是靈芝屬中的一個組,即紫芝組。紫芝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藥用靈芝。芝體中等偏大,芝蓋直徑5~30厘米,半圓形至腎形,芝蓋呈紫黑色光澤。芝肉鏽褐色。芝柄細長,長度10~15厘米,有漆黑色光澤、側生。孢子呈橢圓形,大小為(10~12)微米伊(6~9)微米。紫芝分布廣泛,常生於闊葉木樁旁或朽木上。紫芝藥用效果明顯,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甘濕(平),無毒,主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精氣,堅筋骨,好顏色,療虛勞,治痔。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壽。
紫芝與赤靈芝相比,具有形態美麗,孢子量少,味甘不苦等特點,因此產品一經上市,就深受食用者的喜歡。目前紫靈芝作為靈芝中的上品,銷售價是赤靈芝的2倍。
1.生物學特性紫芝與赤芝相比不僅在形態上差異較大,而且在生物學上也有著明顯的特點。栽培上要根據其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才能種出優質高產的紫芝。其主要特點:一是對營養條件要求較高,需要木質素含量較高的培養基質,因此宜用小段木或雜木屑栽培。二是菌絲生長速度較慢,0.5千克幹料兩頭接種的菌袋,其發菌期達50天左右。三是適溫範圍在20~33℃,在出芝期,芝體生長速度較慢。四是耐濕性差,在濕度偏大的環境下,芝蓋極易被綠黴、脈胞黴侵染,嚴重者全部染病而絕收。
2.栽培管理紫芝的製袋發菌管理過程與靈芝的操作方法相同。在出芝階段的水分管理上,尤其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澆水方法,澆水時以幹濕交替,加強通風,防止芝蓋積水。尤其防止畦栽時,內低外高而積水,在遇到連續陰雨低溫時,要開溝排水,注意通風。
芝體成熟時,及時收割,曬幹或烘幹,貯藏在幹燥密封性強的袋內。
紫芝質地鬆軟,較輕,產量較低,病蟲害程度較重,在栽培上要精心投入,細心管理,才能使紫芝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
(五)靈芝菌絲液體深層發酵法
靈芝子實體的栽培需要較多的資源投入,而用液體發酵法生產靈芝菌絲體,成本低,生長快,能用工廠化、機械化生產。生產出的菌絲體與子實體有著同樣的藥用效果,因此,大型的藥廠用液體發酵生產菌絲體,製成各種類型的靈芝保健品和藥品供應市場。
菌絲液體發酵即是用液體培養基在密封的容器內培養菌絲體。
因此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需要有著相應的營養和培養條件。
1.營養基礎液體培養所需要的營養都需要速效和溶解性強的營養基質。在碳源方麵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等。氮源方麵主要有黃豆餅粉、花生餅粉、玉米漿、酵母粉、魚粉、尿素、蛋白腖等。無機鹽方麵主要有磷、鉀、硫、鎂、鈣等鹽類。在培養過程中由於靈芝菌絲發酵產生有機酸,為了維持pH值不至於波動過大,一般選用碳酸鈣作為緩衝劑。
2.培養條件
(1)溫度靈芝菌絲深層培養的溫度範圍為22~35℃,以27~30℃為最適溫度。36~38℃時菌絲停止生長,40℃時菌絲死亡。溫度還能影響靈芝多糖的產量,據有關資料報道,在發酵過程中,前期0~30小時以稍高的溫度促進菌絲迅速生長,可以縮短微生物合成的周期。在30~150小時內以稍低的溫度培養,可延長有效物質的分泌期。150小時以後溫度稍微提高,以刺激有效物質的分泌。
(2)通氣液體發酵隻有在通氣的狀態下菌絲才能正常生長。
通氣還可以除去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如停止供氣,極易出現菌絲自溶或原生質凝集,導致明顯代謝變化,產量下降,甚至發酵失敗。靈芝菌絲深層培養的通氣量大小以1:0.5~1:1升/(升·分)為宜。通氣量大小可通過流量計來控製。在發酵初期,菌絲量不多的情況下,通氣量可小些;到了菌絲生長旺盛期,菌絲大量繁殖,呼吸作用增強,也應隨之增加通氣量;而在發酵後期菌絲逐漸衰老,代謝能力下降,通氣量也隨之減少。
(3)攪拌在發酵罐中一般都裝有攪拌器,通過攪拌能把氧氣更好地溶解到液體中,增加菌體和氣、液的接觸。此外,通過攪拌可除去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並保持菌絲體處於均勻懸浮狀態。攪拌器轉速一般在100~200轉/分。
(4)消沫靈芝深層培養基中含有蛋白質類的物質,在通氣和攪拌下易形成泡沫,泡沫太多會影響通氣和攪拌工作或出現滿罐溢罐現象。消沫措施有用機械消沫和消沫劑消沫兩種,靈芝深層培養一般采用植物油為消沫劑,用量為0.03%~0.035%。
(5)酸堿度(pH值)靈芝深層培養要求一定的pH值範圍,最適pH值範圍是5~6。在發酵過程中,pH值有較大的變化,因此要事先加入緩衝劑碳酸鈣來調整pH值的變化,使其保持在正常的範圍內。
(6)種齡與接種量一般種齡宜用48小時培養種,接種量5%~10%較為適宜。
3.生產工藝靈芝液體深層培養的生產工藝流程為:斜麵菌種寅瓶種子寅種子罐寅繁殖罐寅發酵罐。
(1)斜麵菌種斜麵菌種即母種。取健壯的靈芝子實體,經組織培養後保留菌種,母種一般采用PDA培養基進行培養和保種用。
當培養基經接入菌塊後,在25℃恒溫下培養7~10天即可用於擴大培養的菌種。
(2)種子培養此種培養也等於固體培養的原種培養。其培養基配方為:玉米粉1%,蔗糖2%,蛋白腖0.2%,酵母粉0.3%~0.5%,磷酸二氫鉀0.1%,硫酸鎂0.06%,pH值自然。
將玉米煮熟後經過濾去除殘渣再與其他萬分配成培養液,裝入500毫升的三角瓶中,裝量為100毫升,再經1千克/平方厘米高壓滅菌30分鍾。在無菌箱中接入母種。種子瓶置於26~28℃下振蕩培養4~7天,即形成種子液。種子液可直接用於進罐用種或經再擴大一級用於進罐種子。
(3)種子罐培養種子罐培養有3種形式,即一級、二級、三級種子罐培養,三級種子罐稱之為繁殖罐。
種子罐的培養基配方為:玉米粉1%,蔗糖2%,磷酸二氫鉀0.2%,酵母粉0.2%,豆油適量,pH值自然。
一級種子罐采用40升不鏽鋼罐,裝料24升,攪拌速度220轉/分,通氣量1:0.5~1:1升/(升·分),罐壓40~50千帕,溫度28~30℃,培養40~48小時,接種量5%。
二級種子罐采用500升不鏽鋼罐,裝料300升,通氣量1:
0.4~1:0.5升/(升·分),接種量15%~20%。
三級種子罐采用5000升不鏽鋼罐,裝料3000升,攪拌速度180轉/分,通氣量1:0.4~1:0.6升/(升·分),接種量20%。
(4)發酵罐培養培養基配方為:蔗糖2%,豆餅粉2%,玉米粉1%,磷酸二氫鉀0.01%,硫酸鎂0.1%,豆油適量,pH值自然。
培養條件可參照三級種子罐所需的攪拌速度和通氣量條件。
(5)發酵液處理經發酵後的菌絲體液,經提取後製得粗多糖和多糖,或經濃縮成稠膏狀,提供製藥原料。
(六)鹿角靈芝栽培技術
鹿角靈芝是一種珍貴稀有的藥用菌,目前國內栽培的鹿角靈芝品種係從日本引進。
1.形態特征子實體枝狀,似鹿角,一般分枝3~5次,少量為單枝或多枝(分枝6~7次)。子實體頂端生長點為黃白色,基部紅色,中部為橘紅色。
2.生存環境
(1)溫度鹿角靈芝屬中高溫菌類,菌絲在8~36℃均可生長,適宜溫度為13~32℃,最佳溫度為21~26℃。原基形成溫度為22~28℃,最佳溫度為23~25℃,在29~34℃溫度條件下,需進行誘導才能形成原基。出芝溫度為22~36℃,25~28℃為最佳,低於22℃或高於37℃芝體停止生長。
(2)水分培養基含水量以60%為宜。發菌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70%以下,出芝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85%~95%。
(3)空氣菌絲生長期要求良好的通風條件(二氧化碳濃度為600~800毫克/千克)。原基形成及芝體形成初期需要足夠通風(二氧化碳濃度為600~800毫克/千克)。芝體分叉後需給予弱通風,為正常風量的5%~10%(二氧化碳濃度為2170~2900毫克/千克)。
(4)光照菌絲生長期需暗光或散射光。芝體形成初期(原基至幼芝形成)需散射光(地麵光強為80~100勒克斯);芝體分叉後需弱光(地麵光強為0.1~2勒克斯)。
(5)酸堿度發菌期培養基適宜pH值為7~7.5,原基及芝體生長階段pH值自然。
3.生產時間鹿角靈芝可在春秋兩季栽培。春季生產宜在4~5月上旬製作栽培袋,秋季生產宜在9~10月上旬製作栽培袋。
4.栽培方法
(1)培養料配方雜木屑77%,麩皮20%,糧1%,石膏1%,石灰0.2%,硫酸鎂微量。
(2)裝袋滅菌按料水比1:1.1~1:1.2拌勻培養料,用20厘米伊38厘米伊0.045厘米聚乙烯或聚丙烯袋裝料,按常規進行常壓或高壓蒸汽滅菌。
(3)接種采用常規無菌操作接種。春季4月以及秋季栽培前期采用一頭接種法,接種後袋口套1.5厘米伊2厘米頸圈,並用三層報紙和帶孔塑料膜封口。春季5月上旬、秋季9月下旬以後栽培,采用打洞接種,具體方法是:在菌袋一麵按“品冶字形打3個洞,洞中接入菌種,菌種需蓋住洞,接種後立即套以規格為22厘米伊40厘米伊0.015厘米聚乙烯塑料袋,用塑料繩紮口。
(4)發菌管理發菌場地以塑料大棚為宜,采用2層遮陽網中間夾一層草簾遮陽。當棚溫不超過25℃時,一頭接種的菌袋可壘放6~7層,打洞接種的菌袋“井冶字形壘放3~4層,排放時注意錯開接種點。在棚溫超28℃時,一頭接種的菌袋需單層立擺地麵,打洞接種的菌袋則單層橫擺地麵,袋與袋之間留有一定間隙,有利於通風散熱,以防高溫燒菌。由於鹿角芝屬好氣性真菌,所以發菌期要保持棚內通風良好。光線保持弱光或散射光。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70%以下。一般一頭接種的菌袋55~60天菌絲長滿袋,打洞接種的40~45天長滿袋。
(5)出芝管理菌袋長滿後,若溫度在22~28℃,則經15~20天可自然形成原基。若溫度在29~34℃內,則需誘導形成原基,從誘導處理到原基形成約需5天。22℃以下、34℃以上時原基無法形成。
①溫度管理。鹿角芝的出芝溫度為22~36℃,最佳出芝溫度為25~30℃,低於22℃或高於37℃芝體停止生長。當棚溫低於22℃,可通過塑料膜覆蓋增加棚溫,也可利用蒸汽或電爐加溫,使溫度上升到23℃以上。當棚溫高於32℃,則應覆蓋遮陽網或向出芝場地噴水降溫,一般大棚上方采用2層遮陽網夾一層草簾(草簾留有通光空隙)覆蓋最佳。噴水應在晴天的上、中、下午各噴1次。
②水分管理。鹿角靈芝出芝期間要經常性噴灑雨狀落水。噴水次數,原基形成期間每天噴水1次;芝體形成期間溫度低於26℃,每天噴水1次;高於26℃低於34℃,每天上午11點、下午3點各噴水1次;高於34℃,每天上、中、下午各噴水1次,雨天不噴水。
③光照、空氣管理。在溫度、濕度都適宜的條件下,光照及空氣共同決定著鹿角靈芝的形狀及色澤。
鹿角芝有明顯的向光性,因此整個出芝期間棚內的光源(透光處)都不可過於集中,而應均勻分布於整個棚上方,如棚上加蓋的草簾應根據需要以一定間隔排放,以保證靈芝都向上方生長,不致偏向一方而影響形態。
鹿角靈芝形成初期,即芝體在10厘米以下時,需要散射光及正常通風,以利於芝體形成及分化;分化完成後,為保證鹿角靈芝的良好(正常)形狀,應及時將光照調整為弱光照,減少通風量(正常通風量的5%~10%)。若芝體生長過程中出現加寬生長而形成掌狀(開片)時,應及時封閉通風口或調暗光2~3天,然後再改弱通風和弱光。
(6)采收與加工隻要光照(弱光)和通風(弱通風)條件適宜,鹿角靈芝可分叉4~5次,最多7次。一般生長高度為20~35厘米,最高不超過40厘米。當芝體生長剛出現停止狀態時,應立即采收。采收時,不要碰撞頂端生長點。采下的芝體應以根部為齊,平行排放,邊采收,邊置於太陽光下照曬。若遇陰雨天氣,則應邊采收邊烘幹。
鹿角靈芝的粗加工包括:去根,硬刷清除芝體表麵雜物用幹棉布擦淨芝體表麵,再用烘幹箱烘幹(最後一次烘幹)烘幹溫度以89℃為宜,烘幹時間為40分鍾。此條件下可保證芝體顏色不變,且含水量達8%~10%,易於長期保存。若烘幹溫度高於89℃,則芝體變黑,若烘幹溫度低於89℃,需將時間延長至50~60分鍾。
鹿角靈芝絕對不能在不烘幹或烘幹後不密封的情況下於室內自然存放,否則會發黴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