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食用菌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1 / 3)

第一節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

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病毒是一類很小的病原微生物,侵染性很強。食用菌病毒性病害很多,如雙孢蘑菇、香菇、平菇、銀耳、草菇等食用菌都有許多病毒病。感染病毒後,培養料中的菌絲會退化,進而產生各種畸形菇,造成嚴重減產。

(一)病毒病的種類

1.雙孢蘑菇病毒病雙孢蘑菇病毒主要寄生在菌絲體、子實體或擔孢子上。染病後,菌絲逐漸退化,細胞短而膨大,菌絲體呈褐色且柔軟,無菌絲束,難以形成子實體,嚴重時甚至形成無菇區。

菇蕾染病後,會形成畸形菇,柄粗蓋小,開傘極早,染病的擔孢子會變形。有時病菇呈水浸狀,菌蓋上出現規則褐斑,菌柄上出現褐色縱條斑,子實體濕而軟腐。

病毒主要通過擔孢子或菌絲體傳播,也可通過空氣、蟲類、工具等進行傳播。

2.香菇病毒病香菇病毒顆粒有球狀、杆狀和絲狀。菌絲體染病後,在生長階段,長滿菌絲的部分會出現無菌絲的空白斑塊;子實體生長階段,一是子實體會發育成畸形菇,二是開傘早,菌蓋薄,產量低。

3.平菇病毒病平菇病毒主要有兩類:一是球形病毒粒子,二是杆狀病毒。平菇染病後,菌絲生長速度減慢;菌柄腫脹呈近球形或燒瓶形,菌蓋很小或無菌蓋或隻在近球形的子實體頂麵保留菌蓋痕跡;後期出現裂紋,露出白色的菌肉;菌柄變扁、彎曲,表麵有凸凹不平的瘤狀突起;菌蓋畸形變小,有深的缺陷和呈波浪形;菌蓋與菌柄表麵出現明顯的水浸狀條紋或條斑。

(二)防治措施

①選用無病毒和抗病毒的優良品種。

②安裝紗門、紗窗,並及時殺滅害蟲,避免害蟲傳播病毒。

③及時清除廢料,並徹底消毒,保持菇房的衛生。菇房在使用前可用高錳酸鉀和甲醛熏蒸或進行巴氏消毒1小時。

④將用具或床架浸入水中清洗數次,晾幹後用1%的蘇打水和2%的五氯酚鈉混合液塗刷,以殺死病毒。

⑤培養料進行後發酵處理或進行巴氏消毒。

⑥對於帶病毒的高產優質菌種,可在30~32℃下進行恒溫培養並連續轉管接種,使病毒鈍化。或在培養皿平板上切取菌落最外緣的幼嫩菌絲,連續繁殖。

⑦當發現帶病毒的菇棚時,須在孢子散發之前及時采收,以防孢子傳播病毒。

細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細菌是一類單細胞微生物,屬於原核生物。細菌無絲狀的菌絲,營養體和繁殖體也都是單細胞,形狀大體一致,都呈短杆狀,長有鞭毛,能遊動。其繁殖方式為分裂或稱裂殖,即一個菌體生長到一定程度時會分裂成兩個形狀相同的菌體。

(一)細菌性褐斑病

又稱細菌性斑點病、鏽斑病,主要危害雙孢蘑菇和平菇。

1.症狀該病主要發生在菌蓋上,且隻侵染菌皮,不危害菌肉,也不會引起腐爛。發病初期,菌蓋表麵出現小的圓形或梭形褐色區,後形成凹陷斑點。在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麵有一層薄菌膿。

一般,一個菌蓋上的病斑有幾個到幾十個不等,有臭味。斑點幹後,菌蓋開裂,形成不對稱的子實體。菌柄上偶爾也發生縱向凹陷斑塊,但菌褶很少感染。菌蓋上積水易發生斑點病。

2.病因病原菌為托拉斯假單胞杆菌。該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通常生存在土壤或不清潔的水中,可通過空氣、覆土、蟲類、工具和人體傳播。高溫(溫度20℃以上)、高濕(空氣相對濕度大於85%),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通風不良以及菇體表麵有水膜等條件,都易導致該病的發生。

3.防治措施

①選用優質的抗病品種,根據各種食用菌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合理安排栽培季節和出菇時間。

②菇房應安裝紗門、紗窗,防止細菌通過害蟲傳播。

③菇棚、床架、用具等要用2%的漂白粉或五氯酚鈉等進行徹底消毒,特別是原發病害較重的菇棚。

④培養料和覆土材料要進行發酵或消毒。

⑤菇體表麵不能過濕,使用清潔水源噴水後,要加強通風,降溫降濕。

⑥菇床上一旦出現病菇,就要及時清除,集中處理,並用每毫升含100~200單位的農用鏈黴素或600倍的漂白粉液每兩天噴一次,或用細生石灰一份加入覆土一份均勻而又薄薄地施撒在菇床上;發病較重時,先清理料麵或覆土後再進行消毒處理。

(二)平菇細菌性腐爛病

1.症狀染病後,最初在菌蓋或菌柄上出現淡黃色水漬狀病斑,在高濕的環境中,病斑會迅速擴展直至腐爛,並伴有惡臭氣味。

2.病因病原菌為熒光假單胞杆菌。該菌生活在土壤或不潔淨的水中,培養料有時也會帶菌。主要通過噴水汙染子實體,中溫高濕條件下易於發病。

3.防治措施可參照細菌性褐斑病。

(三)金針菇褐腐病

又稱金針菇鏽斑病,發生比較普遍,其中以生料床栽的子實體發生比較嚴重。

1.症狀病菌隻危害菌蓋表皮,不深入菌肉,不會引起體腐爛,也不會產生畸形。此病主要發生在子實體生長中後期,子實體染病後,在菌蓋、菌柄上出現針頭大小的、不規則的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後擴大至芝麻種子到綠豆種子那樣大小。有時很多病斑連成片,形成不規則形的鏽斑,包括菌柄均變為黑褐色,質軟,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後整叢菇變褐腐爛。

2.病因病原菌為歐文氏杆菌。不同品種間抗性差異較大。高溫(18℃以上)、高濕,通風不良,尤其是子實體表麵處於水濕狀態,都利於該病的發生,且蔓延速度快。

3.防治措施可參照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四)菌褶滴水病

主要危害雙孢蘑菇。

1.症狀染病後,蘑菇開傘之前,沒有明顯的症狀,開傘後,就會看到被感染的菌褶上出現奶油色小液滴,最後菌褶腐爛,變成一種褐色的黏液團。

2.病因病原為菊巨假單孢杆菌,主要通過昆蟲和工作人員傳播。

3.防治措施可參照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五)幹腐病

也稱為幹僵病,主要危害雙孢蘑菇。

1.症狀染病後,子實體發生畸形,呈蒼褐色,菌蓋歪斜,菌柄基部膨大,但不腐爛,而是逐漸萎縮、幹枯。

2.病因也是由假單孢杆菌引起。病原菌主要沿著菌絲傳播,若是用塑料薄膜將病區隔開,就可阻止幹腐病的傳播。

3.防治措施采取隔離措施,切斷健康區與病區之間的蘑菇菌絲連接。

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一)褐腐病

褐腐病又稱白腐病、濕泡病、疣孢黴病,主要危害蘑菇、草菇、平菇等。普遍發生在雙孢蘑菇栽培中,是危害較重的一種病害。

1.症狀隻感染子實體,不感染菌絲體。發育階段不同,症狀表現也不同。子實體未分化時被感染,則分化受阻,形成馬脖狀的不規則組織塊,表麵出現一層白色絨毛狀菌絲,組織塊變褐,並從患病組織中滲出暗褐色的汁液;菌柄和菌蓋分化後被感染,菌柄就會變褐,基部有一層絨毛狀菌絲;子實體發育末期被感染,菌柄或1.症狀2.分生孢子

菌蓋則會產生角狀淡褐色病斑,卻看不見病菌菌絲。如果病菇組織留在菇床上,沒有及時清除,就會慢慢變成褐色,從內部滲出褐色的汁液,最後腐爛死亡,並伴有惡臭氣味。

2.病因病原菌為疣孢黴。

疣孢黴能產生兩種無性孢子,一是薄壁分生孢子,一是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生活在土壤中,主要通過土壤進行傳播侵染,也可由噴水、害蟲、人體或工具等渠道來傳播病菌孢子。蘑菇從感染疣孢黴到發病需要10多天,比正常出菇早4~5天。高溫、高濕和通風不良的條件,容易導致該病發生,10℃以下極少發病。

3.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根據食用菌的生長條件來合理安排栽培季節,第一潮菇出菇期避開25℃以上的高溫季節。

②搞好菇房衛生,安裝紗門、紗窗防蟲。菇房、床架和用具要進行嚴格消毒,做到徹底滅菌。

③培養料或覆土用0.1%的多菌靈拌料,培養料要經後發酵處理或進行巴氏消毒或噴灑500倍的托布津藥液。

④覆土材料要進行嚴格消毒,可用4%的甲醛熏蒸消毒或巴氏消毒1小時。

⑤在栽培過程中發病,應停止噴水,並加大通風,降低溫度和濕度,在病區噴施500倍多菌靈藥液2~3次或1%~2%的甲醛。發病比較嚴重時,要及時清除病菇並銷毀,清理料麵,去掉覆土,更換新土。

(二)褐斑病

褐斑病又稱幹泡病、黑斑病、輪枝黴病,主要危害雙孢蘑菇、平菇等食用菌。

1.症狀子實體分化前受感染,會形成質地較幹的灰白色組織塊,顏色稍白,塊體較小,不能分化成菌柄和菌蓋;子實體感染後,常在菌蓋上產生許多不規則的針頭狀褐色斑點,並逐漸擴大成灰色凹陷。若菌柄受感染,菌柄會膨大並逐漸變成褐色,外層組織剝裂,但菇體不腐爛,沒有特殊臭味,直至幹裂枯死。

2.病因病原為真菌輪枝黴,通常以覆土及周圍環境帶菌為最初侵染源。可以通過帶菌的采菇箱、采菇筐傳播,也可隨覆土進入菇房。菇床發病後,通過噴水孢子濺向四周傳播,也可通過空氣、蟲類、人體和工具等傳播。在高溫(20%以上)、高濕或覆土太濕等條件下,都較易發生褐斑病。

3.防治措施參照褐腐病的防治。

(三)軟腐病

軟腐病又稱蛛網病、濕腐病、樹枝狀輪枝孢黴病、樹枝狀輪指孢黴病,主要危害雙孢蘑菇、平菇和金針菇等。

1.症狀染病後,培養料上會出現一層灰白色棉毛狀(也稱蛛網狀)病原菌菌絲,並迅速擴散,如不及時處理,菌絲會很快蔓延至整個菇床,最後可變為水紅色。菌絲由於缺氧和受病原菌侵染而逐漸喪失活力,此後將很難再出菇。病原菌菌絲接觸子實體後,先從菌柄基部侵入,並向上延伸至菌蓋,逐漸覆蓋整個子實體。染病處逐漸變成淡褐色水漬狀軟腐,一碰就倒,但不形成畸形。

2.病因病原為樹枝狀輪指孢黴菌,菌絲呈棉毛狀,白色,分生孢子大多為多細胞。樹枝狀輪指孢黴生活土壤中,一般認為覆土為初侵染源。病菌孢子主要通過氣流傳播,也能通過濺起的水滴、覆土、蟲類、人體和工具等傳播。其菌絲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5℃左右,最適pH值為3~4。培養料或覆土含水過高,菇房的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都容易引發此病。

3.防治措施培養料發酵後,將pH值調至7左右,耐堿品種可調至9左右。其餘可參照褐腐病的防治措施。

(四)金針菇基腐病

金針菇基腐病又叫根腐病。主要發生在生料栽培金針菇的菇床上,熟料袋、瓶栽有時也會發生,危害比較嚴重。

1.症狀一般從菌柄基部侵入,染病初期,菌柄基部出現水漬狀小斑,並慢慢擴大,病部顏色也隨之變深,最後變成黑褐色腐爛。

病菇時常成叢產生,基部軟腐,子實體一碰就倒。幼菇叢發病後雖不會倒伏,但會停止生長或萎縮死亡,嚴重時,會整叢變黑腐爛。

2.病因病原菌為瓶梗青黴菌。該菌可長期存活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腐生。在中溫高濕,尤其是培養料表麵長時間積水條件下,該病較易發生,且一旦發生,就會迅速蔓延。

3.防治措施子實體生長階段,注意控製培養料的含水量,特別是料麵不能積水。其餘可參照褐腐病的防治。

(五)猝倒病

猝倒病又叫立枯病、枯萎病、萎縮病,主要危害蘑菇、平菇等。

1.症狀染病後,菌柄髓部幹枯萎縮,並逐漸變成褐色,菇體變小並不再長大。病菇早期與健康菇在外形上區別不大,隻是菌蓋部分色澤逐漸變暗,菇體不再長大,最後變成“僵菇冶,但不腐爛。

平菇幼菇被侵染後,停止生長,呈黃褐色並萎縮至死。

2.病因病菌為尖鐮孢黴和茄病鐮刀菌,主要通過覆土帶菌傳播,也可通過培養料和氣流傳播進入菇房而發生感染。高溫、高濕,通氣不良等條件,都易誘發此病。

3.防治措施可參照褐腐病的防治措施。

第二節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比如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刺激,食用菌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抑製,從而出現各種異常現象,造成減產和產品質量下降。

菌絲體階段的病蟲害及其防治

(一)菌絲徒長

1.症狀雙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接種後,因為營養過於旺盛,常常會出現菌絲徒長現象,又稱為冒菌絲。表現為菌絲繁茂、濃密,結成菌塊或白色菌皮,遲遲不能結子實體,從而致使出菇時間延遲,產量降低。

2.病因出現菌絲徒長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栽培管理不當,如菇房通風不良、高溫、空氣濕度過大、培養料含氮量偏高、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等,均利於菌絲徒長的發生。

當然與菌種本身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母種分離中氣生菌絲過多或菌絲營養生長過度,也易出現冒菌絲現象。

3.防治措施

①選用優質菌種。

②培養料不能過熟、過濕。

③覆蓋細土,加強通風,降低溫度和濕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以抑製菌絲的生長,促進子實體形成。

④若發現菌塊,及時用器具劃破或挑去菌皮,用噴重水的方法促使菌絲扭結,形成子實體。噴施生長調節劑,促使其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

(二)菌絲萎縮

1.症狀在栽培過程中,菌絲、菇蕾,甚至是子實體有時會停止生長,並逐漸萎縮、變幹,直至死亡。

2.病因引起菌絲萎縮現象的原因有:培養料碳氮比失調或堆積發酵不當,導致營養缺乏或營養不合理;培養料濕度過大,造成缺氧,或培養料濕度過小;高溫燒菌;蟲口密度大。

3.防治措施

①選用健壯的優質菌種。

②培養料要嚴格配製和發酵,認真檢查培養料,測試酸堿度,若是培養料酸化,可噴適量石灰水調節。

③覆土要進行嚴格消毒。

④合理調節培養料含水量和空氣相對濕度,加強通風換氣。

⑤發菌過程中,要嚴格控製堆內溫度,防止高溫燒菌。

子實體階段的病蟲害及其防治

(一)子實體畸形

香菇、雙孢蘑菇、平菇等食用菌在栽培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環境條件,常常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畸形菇,從而降低產品質量,影響經濟收入。

1.香菇

(1)症狀在代料栽培過程中常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子實體歪斜,菌蓋形狀不圓整,表麵高低不平。有的菌柄膨大或很長;有的子實體呈球形,菌柄和菌蓋不分化;有的菌柄和菌蓋分化後,菌蓋很小,且菌褶的形態不正常,到2~3厘米後停止生長,最後萎縮死亡。這種畸形菇也叫做“假菇冶。

(2)病因發菌期有效積溫不夠、發菌不足、菌種退化、脫袋過早、通風不良和空氣相對濕度過大等不良條件,均利於畸形菇的發生。出現“假菇冶主要是因為脫袋過早和脫袋溫度過高。

(3)防治措施

①選用優良品種,選擇適宜的季節時間進行接種和發菌,並適時脫袋轉色。

②出菇期間,菇房內的空氣要保持新鮮。

2.雙孢蘑菇

(1)症狀菌蓋形狀不圓整,表麵凹凸不平,柄長蓋小,子實體歪斜,開傘早等。

(2)病因栽培過程中,覆土顆粒過粗、過硬;出菇部位過低;出菇期間菇房通風不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光線不足;機械創傷,溫度過高,晝夜溫差過大或藥害的影響等,都容易導致畸形菇的發生。

(3)防治措施

①出菇期間,要加強通風透光,以降低菇房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尤其是晚秋或早春用煤爐加溫時更要注意。

②覆土顆粒不能過大,土質不能過硬。

③盡量減少機械傷。

④時刻關注天氣變化,防止高溫和突然降溫。

⑤正確使用藥劑,減少藥害的影響。

3.平菇

(1)症狀

①原基不斷膨大呈菜花狀原基群,而不進行分化。

②原基頂端向上延伸,卻不分化出菌蓋,最後成為珊瑚狀的柄叢。

③成群的原基之上隻有個別的外觀正常或在外觀正常的子實體菌蓋上再形成米粒狀的新原基,這些原基有時還能再分化出小菌蓋,這是“二度分化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