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食用菌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2 / 3)

④柄長,蓋小且肉薄,顏色較淺,這是“大腳菇冶。

⑤菌柄和菌蓋正常分化後,菌蓋向上卷成拳頭狀,稱為“拳頭菇冶或“雞爪菇冶。

⑥柄粗蓋小,菌蓋直徑比菌柄直徑還小,呈紡錘狀,鳳尾菇中比較常見。

⑦隻長柄不分化蓋,菌柄粗細不均勻,多有絨毛,顏色不正常,生長緩慢。

(2)病因前三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出現“大腳菇冶的原因除了通風不良外,還由於光照不足。“拳頭菇冶主要是由農藥敵敵畏中毒和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造成的。症狀⑥主要是溫度不夠。有毒氣體(如煤氣)中毒容易導致症狀⑦的發生。

(3)防治措施

①在子實體形成階段,要加強通風,將培養室內的溫度控製在最適宜的範圍內,並給予一定的光照。

②不能用農藥敵敵畏滅蟲。

③用煤爐加溫時,特別注意煙筒要密閉,以防煤氣中毒。

4.猴頭菇

(1)症狀

①珊瑚型。子實體從基部分枝,分枝上麵又出現不規則地多次分枝。分枝之間較為鬆散,不抱團,呈珊瑚狀。

②光禿無刺型。子實體塊狀,表麵不光滑、無刺。

③色澤異常型。子實體多呈黃色或粉紅色。

(2)病因出現“珊瑚型冶的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光禿無刺型冶主要是因為水分管理不當,溫度偏高(24℃依1℃),空氣相對濕度較低。溫度過低容易導致症狀③的發生。

(3)防治措施

①使用適宜的培養料,不可使用鬆、柏、樟等有害樹種的木屑。

②出菇期間,加強通風,使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的範圍內。

(二)死菇

1.症狀出菇期間,在無病蟲危害的情況下,菇床上經常發生子實體萎縮、變黃,最後死亡的現象,有時會成批死亡。

2.病因出菇過密,營養供應不足;出菇期間,菇房通風不良,持續高溫高濕,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產生的熱量不能很快散發,小菇體被悶死;覆土層缺水,幼菇無法生長;機械性損傷;施加農藥過量,產生藥害等均易引起死菇。

3.防治措施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死菇。

(三)著色病

1.症狀幼菇整個或部分菌蓋變為黃色、焦黃色或淡藍色,子實體的正常生長受到抑製,繼續生長會形成畸形菇。

2.病因低溫季節使用煤爐,容易使菇棚內的一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造成子實體中毒而變色,菌蓋變藍後很難恢複正常;塑料棚薄膜中可能會含有一些不明成分的化學物質,溶於冷凝水中後滴落在子實體上,使菌蓋變焦黃;覆土材料中常常含有農藥殘留、噴霧器中的藥物殘留或被外界有害氣體侵入等,均利於該病的發生。

3.防治措施根據具體症狀,及時找出病因,采取相應措施解決。

第三節競爭性雜菌及其防治

競爭性雜菌,簡稱雜菌,其特點是汙染培養基質,並與食用菌菌絲爭奪生長所需的養分和生存空間,使食用菌菌絲不能正常生長,從而導致菌絲培養失敗和產量降低。所以,在生產過程中,要嚴防雜菌汙染。

細菌

細菌主要為害各級菌種和生料栽培的食用菌類,如平菇。

1.症狀細菌的種類繁多,其中以芽孢杆菌較為常見,其次是熒光假單孢杆菌和歐氏杆菌。細菌的菌落很小,形狀、顏色各異,多數菌落無色透明,表麵光滑、濕潤。常汙染菌種,特別是母種。受細菌侵染的母種,菌落邊緣有水漬狀物,或斜麵上有肉眼可見的黏液狀細菌菌落,多為白色和微黃色。培養料被細菌汙染後,會變得黏濕、色深並伴有一種腐臭味,會抑製食用菌菌絲生長,嚴重時,會使培養料變質、發臭、腐爛。

2.病因細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可通過培養料、菌種、接種工具、空氣、水、昆蟲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高溫、高濕及中性、微堿性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的生長。細菌產生主要是因為滅菌不徹底,另外,接種工具消毒不嚴、操作不慎,環境溫度過高,培養料過濕,通風不良,pH為中性或偏堿性,均可造成細菌汙染。

3.防治措施

①在菌種生產時,嚴格挑選菌種,嚴防菌種帶菌。

②培養料、培養器皿要徹底滅菌,以抑製細菌的生長。

③可將培養基的pH調成偏酸性。

④栽培料要進行高溫堆製和二次發酵處理,在拌料時可加入幹料重0.1%的50%多菌靈或0.1%的甲基托布津。

⑤生料栽培時,嚴防栽培料含水量過高。發菌期,要保持良好的通風,防止菇房溫度過高。

⑥向已滅菌的試管培養基中加入少量鏈黴素或其他抗生素(一般以每毫升含100~200單位為宜),以抑製細菌生長。

酵母菌可汙染各級菌種和栽培袋,尤其以母種培養基上最為常見。1.症狀酵母菌是一類單細胞真菌,其菌落與細菌的相似,但比細菌菌落大且肥厚,多為圓形,表麵光滑、濕潤,黏稠,不透明,易被挑起,多呈乳白色,少數呈粉紅色。可汙染各級菌種和栽培袋,母種培養基上較常發生。感染後,培養料會發酵變質,產生濃重的酒酸氣味,引起培養料酸敗,從而使食用菌菌絲的生長受到抑製。

2.病因含糖量高且帶酸性的環境適合酵母菌的生長。培養料含水量偏高、裝料時壓得太實、氣溫較高(25℃以上)、通氣不良、空氣濕度過大等條件都易導致該菌的發生。

3.防治措施

①嚴格挑選菌種,保證菌種純正、無汙染。

②培養料進行堆積發酵處理。

③合理調節培養料的含水量。

④注意培養料的通透性,當料溫過高並散發出酒酸氣味時,可撒石灰粉或噴灑2%石灰水(pH值為13~14),使培養料的pH呈中性或偏堿性。

⑤加強菇房的通風幹燥。

黴菌

黴菌是一類單細胞或多細胞的絲狀真菌,生活條件與食用菌相類似,種類很多,分布極為廣泛,危害較大,木黴、青黴、曲黴、毛黴、根黴和脈孢黴等是幾種較為常見的黴菌。

瓶狀小梗和分生孢子

(一)木黴

木黴又稱綠黴菌,是一種普遍發生且危害嚴重的雜菌,主要危害雙孢菇、香菇、黑木耳和銀耳等。

1.症狀感染初期,木黴菌絲灰白色,棉絮狀,隨著生長,從菌絲層中心開始向外擴展,出現明顯的綠色或深綠色粉狀分生孢子,引起子實體腐爛。木黴菌絲繁殖迅速,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危害和產量降低。木黴菌絲能分泌毒素,掠奪營養,從而抑製食用菌菌絲的生長或使其逐漸消失死亡。

2.病因木黴菌絲白色,有隔和孢子梗,孢子梗直立,無色,分枝通常對生,側枝較短,頂端不膨大。分生孢子呈卵形或球形,無色或淡綠色。該雜菌適合

生長在酸性和高溫(25~30℃)、高

濕(空氣相對濕度為95%)的環境

中。一般認為老菇房和帶菌工具是最

初侵染源,也可通過空氣、雨水、有

害動物、害蟲、培養料、覆土和菌事

操作等途徑進行傳播。

3.防治措施

①搞好菇房和培養室的衛生,

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室內低溫,空氣相對濕度控製在85%左右,以防高溫高濕導致雜菌的發生,尤其是在高溫季節。培菌期間,防止環境溫度超過28℃。

②保證菌種質量,菌種生產必須規範,無論采用高壓還是常壓滅菌,都要保證滅菌時間,做到徹底滅菌。

③當培養料呈酸性時,可加入2%的生石灰粉、0.1%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將pH值調至8~9。

④調節培養料的含水量,做到寧幹勿濕。

⑤培養材料進行高溫堆製,提倡二次發酵,同時可用0.1%~0.2%多菌靈、0.1%~0.2%代森鋅、0.07%~0.1%甲基托布津或0.08%~0.1%美帕曲星(克黴靈)拌料,預防木黴的發生。

⑥盡量控製培養料中米糠或麥麩的用量(10%以內),以減少木黴汙染。

⑦發生木黴後,在感染部位塗抹0.1%~0.2%多菌靈、0.1%~0.2%代森鋅、0.1%甲基托布津,或噴施石灰水或石灰粉,防止木黴擴散蔓延。

(二)青黴

青黴是食用菌生產上常見的一種雜菌,在食用菌製種和栽培階段都可發生,尤其是在平菇栽培中較為常見。1.症狀侵染初期,青黴菌絲和正常菌絲極為相似,很難區分,但隨著生長,逐漸出現單個的淺藍色至綠色粉末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呈掃帚狀,使食用菌菌絲生長受到抑製。菌落初為白色,侵染2~3天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灰綠色,呈鬆棉絮狀。後期還可感染到子實體,使幼菇不再生長,感染部位出現黴層,下麵的菇體組織腐爛。

2.病因青黴適合生活在溫度為20~30℃,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的環境中,主要靠氣流傳播孢子,也可通過昆蟲和水滴等傳播。消毒不嚴,棉塞潮濕,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培養料偏酸等均利於此菌滋生。

3.防治措施可參考木黴的防治措施。

(三)曲黴

曲黴是製種和菌床上常見的一種病菌,與食用菌爭奪營養、水分,並分泌毒素,從而抑製食用菌生長。主要危害蘑菇、草菇、靈芝等。常見的種類有黃曲黴、黑曲黴和白曲黴等,一般以黃曲黴和黑曲黴危害較大。

1.症狀感染初期,有白色絨毛狀菌絲體出現,擴展較為緩慢,菌絲較厚,很快會變成黑色或黃綠色的顆粒性粉狀黴層,從而使食用菌菌絲生長受到抑製。曲黴除了汙染菌種和培養料之外,還影響人體健康。菌落最常見的顏色是黃色、黑色等,呈絨狀,絮狀或厚氈狀,有的略帶皺紋。曲黴具有隔菌絲,初為白色透明,分生孢子梗直立,從厚壁的足細胞上長出,頂端膨大成圓形或橢圓形的頂囊,其表麵產生1~2層放射狀的分生孢子小梗,小梗頂端串生球形或卵圓形的分生孢子。黑曲黴的菌落為黑色,黃曲黴的菌落為黃色。

2.病因主要靠空氣傳播,培養料本身帶菌或培養室消毒不嚴格是汙染的主要原因。碳水化合物含量過多,培養料呈微酸性,溫度高、濕度大,通風不良等情況均易導致曲黴的發生。

3.防治措施參照木黴的防治措施。

(四)脈孢菌

也稱鏈孢黴、串球黴或紅色麵包黴,分布廣泛,危害各種食用菌,是穀粒菌種的主要汙染菌之一。1.症狀感染初期,菌落呈白色,粉粒狀,隨著生長,很快變為橘黃色絨毛狀,然後迅速蔓延,在料麵上產生大量橘紅色粉狀分生孢子(如圖4-10),形成一層團塊狀的孢子團,尤其是塑料袋有破洞或棉塞受潮時,棉塞或塑料袋外麵長有橘紅色團狀或球狀的分生孢子,孢子擴散性極強。脈孢菌能夠殺死食用菌菌絲,並引起穀粒發酵,汙染後,常常會從培養室或透過棉塞散發出一股濃厚的酒香味。

2.病因脈孢菌屬中高溫型好氣性真菌,適合生活在溫度2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的環境中,其繁殖速度極快,一般2~3天就可完成一代。主要傳播方式是由粉狀孢子隨氣流擴散傳播。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接種箱和培養室消毒不嚴,接種操作帶菌,高溫、高濕等環境都易引起脈孢菌的產生,尤其是棉塞受潮時更易發生感染。

3.防治措施

①在製種和栽培過程中,選用新鮮無黴變的原料,如果用的是陳年原料,則要在使用前進行曝曬。

②在培養料配製過程中,加入0.01%~0.2%多菌靈或黴鏽淨拌料。

③製作菌種時要滅菌徹底,防止棉塞受潮。

④菌種生產時,要盡量避開悶熱、潮濕的高溫季節。生產菌種時,要加強通風幹燥,降低室內濕度。室內潮濕時,在培養室內外和瓶塞上撒上生石灰粉,可排濕消毒。夏秋季接種時,要適當加大用藥量,對接種箱和接種室進行消毒。

⑤菌床或床麵出現脈孢菌時,用石灰粉撒在被感染部位,並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的紗布或濕紙小心包好,以免孢子飛散。一旦出現橘紅色塊狀分生孢子團,切勿用殺菌藥劑直接對病菌噴施,防止氣流衝擊使孢子擴散,應將孢子團用0.1%煤酚皂溶液蘸濕的紗布包好取下,並浸入藥液中或深埋在地下,並用0.01%~0.02%多菌靈藥劑對已清除雜菌的菇房進行消毒。如果是塑料袋內出現脈孢菌局部感染,則可注入5%可濕性托布津或甲醛液,來防止其擴散。

(五)毛黴

毛黴又叫長毛菌,多出現在畜糞、菌種和培養料上,主要汙染菌種和培養料。毛黴能隔絕空氣,與食用菌菌絲爭奪養料和水分,並能分泌有機酸和毒素,從而抑製食用菌菌絲的生長。主要危害蘑菇、草菇、靈芝等。

1.症狀感染初期,培養料中會出現稀疏、粗壯的菌絲,隨後形成很厚的白色棉絮狀菌絲團,隨著生長,表麵逐漸出現細小、黑色的球狀分生孢子囊,顏色變為灰黑色,裏麵產生孢囊孢子,為無。

2.病因毛黴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主要生活

在土壤、空氣、糞便及堆肥上,毛黴的孢囊孢子靠氣流或水滴傳播。在高溫(25~30℃)、高濕(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通風不良等條件

下極易發生。

3.防治措施其主要防治措施可參照木黴

菌,但毛黴菌對多菌靈不敏感。

(六)根黴

根黴又稱黑色麵包黴,危害蘑菇、草菇、靈

芝等。根黴多產生在培養材料和培養基上,危害特點與毛黴一樣。

1.症狀菌落初為灰白色或黃白色,棉絮

狀,孢子囊成熟後變為淡灰黑色或灰褐色。菌絲先平貼培養基表麵匍匐生長,很快就會交織成一層棉絮狀的灰白色菌落。菌絲接觸到培養基時,向下伸入基質內形成假根,向上長出成群的孢囊梗。孢囊梗頂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內長有孢囊孢子。

2.病因根黴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主要生活在麵包、穀物、塊根和水果上,糞便、土壤和空氣中。通常在培養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高溫、高濕,偏酸環境,通風不良的條件下大量汙染。

3.防治措施參照木黴的防治措施。

鬼傘

鬼傘菌俗稱野蘑菇,是雙孢蘑菇、草菇、平菇菇床上最為常見的大型競爭性雜菌,在以草本植物秸稈為培養料的生料栽培和發酵料栽培中常有發生,與食用菌爭奪營養和水分,尤其是對草菇影響最大。常見的有墨汁鬼傘、毛頭鬼傘、長根鬼傘等,其中以墨汁鬼傘、毛頭鬼傘危害較大。

1.症狀感染初期,菌絲呈灰黑色,料麵上沒有明顯症狀。形成子實體後,出現明顯的條紋和缺裂,子實體成熟後,整個菌蓋自行消解,形成黑色黏汁團。

2.病因主要靠培養料帶菌引起,也可

由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培養料發酵時,料中遊

離氨過多,發酵不徹底,高溫(30℃以上)、

高濕,pH值較低時易產生。

3.防治措施

①發酵徹底均勻,可以進行二次發酵。

②發菌期間,加強通風,降溫散濕,以免

出現高溫高濕。

③一旦發現鬼傘子實體,要在開傘之前及

時拔掉,以免孢子擴散。

第四節食用菌蟲害及其防治

昆蟲類害蟲及其防治

雙翅目害蟲是危害食用菌最為嚴重的一類昆蟲,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分布廣泛。下麵就介紹幾種生產上危害較為嚴重的昆蟲。

(一)眼菌蚊

又稱小黑蚊子、白蛆(幼蟲),主要危害平菇、香菇、猴頭菇、雙孢菇、草菇、鳳尾菇、木耳、銀耳等食用菌。1.形態特征幼蟲蛆狀,頭部尖,黑色發亮,有咀嚼式口器,胸及腹乳白色,半透明,成熟幼蟲體長5~6毫米,幼蟲期一般為11~14天,蛹期為4天。蛹初為白色,後漸成黑褐色,長2~2.5毫米。成蟲體為黑褐色,複眼發達,觸角絲狀,有16節,具有一對膜質透明前翅和一對內後翅退化的平衡棒,雌蟲體長約為3.0毫米,雄蟲體長約為2.2毫米。

2.生活習性眼菌蚊在菇房內一年可產生多代,成蟲活動性很強,具有趨光性,對蘑菇、平菇、金針菇有很強趨性。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左右,在13~20℃室溫下能正常生活和繁殖。高溫下繁殖的成蟲體小,產卵量少,低溫下繁殖的成蟲體大,產卵量多。在菇房內,繁殖一代需21~22天,每隻雌成蟲一次產卵約為25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