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食用菌的貯藏保鮮和加工技術(2 / 3)

(2)真空采收、分級、裝袋與冷藏技術相同。裝袋後,在真空封口機中抽真空,以減少袋內的氧氣。在溫度為1~5℃的環境中,可貯藏15天左右,品質基本不變。

(二)杏鮑菇保鮮技術

杏鮑菇常采用的保鮮技術為真空保鮮。在菌蓋還未展開,孢子還未擴散之前進行采收,然後將菌柄基部用不鏽鋼刀削好。按質量標準進行分級,然後選用0.004~0.008厘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裝5千克左右。之後在真空封口機中抽真空,以減少袋內氧氣。

在溫度為1~5℃的環境中,可貯藏15天左右,品質基本不變。

第二節食用菌的加工技術

食用菌中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以及大量的水,非常有利於微生物的滋生繁衍,從而造成腐爛變質,極不適於長期儲藏。另外,在包裝、運輸過程中,新鮮的食用菌也容易造成破損而使產品的商品價值降低。所以,這就需要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以延長貯藏保存時間,減少菌體變質損耗,從而可以進行遠距離運輸。

不但可以保證菇農的經濟利益,還能滿足市場需要。

食用菌加工保藏就是利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方法抑製各種腐敗性微生物的活動,把食用菌產品製成耐貯藏的製品,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食用菌的常規加工技術主要有幹製、鹽漬、糖藏、凍藏以及罐藏。

幹製

食用菌的幹製技術也稱烘幹、脫水加工等,是食用菌加工保存的一種常用方法,它是在自然條件或人工控製條件下,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利用外源熱,促使新鮮食用菌子實體中水分蒸發的工藝過程。

經過幹製的食用菌稱為幹品,幹製品不易腐敗變質,可長期保藏。

有的食用菌(如香菇)經幹製後可增加風味,改善色澤,從而提高商品價值,比如香菇、黑木耳、竹蓀、靈芝和銀耳等。但也不是所有的食用菌都適合進行幹製處理,比如雙孢菇幹製後,鮮味和風味均會降低;平菇和猴頭等比較適合鮮吃。

為了提高幹製品的質量,可根據不同的食用菌采用不同的采收期和處理方法,並在幹製之前去除菇體基部的泥土和雜物以及蒂頭,還要將其中的畸形菇和病蟲菇體剔除,然後按鮮菇標準分成不同等級,再根據不同等級分別進行幹製處理。

(一)幹製方法

幹製主要有自然幹製、人工幹製和冷凍幹製。

1.自然幹製自然幹製主要是利用風吹日曬等自然條件來幹燥原料。常用的自然幹製的方式是曬幹,包括晾幹和曬幹。曬幹過程一般為2~3天,後熟作用強的菇類一定要在采收當天作滅活處理(一般采用蒸煮方式)後再曬。

將處理後的原料,均勻攤在曬篩上曝曬至幹。攤曬時,注意不能攤得過厚,還要經常翻動,翻動時要小心操作,以免造成破損。

經過曬幹後,不僅利於保存,還可以提高菌類品質和營養價值。

自然幹製緩慢,所需的時間較長,還常受天氣的影響。在曬幹過程中,如果出現陰雨天氣,不僅會延長幹燥時間,還容易降低產品質量,嚴重時還會引起大量腐爛。並且在保藏過程中,容易返潮、生蟲發黴,不利於長期保存。

2.人工幹製人工幹製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與自然幹製相比,不僅幹燥快、省工、省時,而且人工幹製品的色澤好,香味濃,外形飽滿,商品價值很高。烘烤過程中,還可以殺死黴菌孢子和害蟲,對商品的長期保存更加有利。

人工幹製的常用方式是烘幹,即在烘房中用炭火或電熱等對鮮菇進行幹燥。烘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準備多數食用菌在采收後,都要去除雜物、蒂頭、畸形菇和病體菇,再進行分級,然後便可以進行烘烤了。

但有些食用菌,比如草菇、金針菇、蘑菇等,在幹製後,其風味會有所降低,這就需要在脫水前做進一步的處理:草菇在烘烤前,一般要用鋒利的不鏽鋼刀或竹片縱剖成兩片,然後切口向上平攤在烤篩上烘烤;蘑菇要切成2~3毫米薄片,擺在烤篩上烘烤,勿重疊;金針菇要先洗淨,然後在蒸籠中蒸10分鍾左右,再紮成小捆整捆攤在烤篩上烘烤。

(2)裝篩按菇的厚薄、大小和幹濕分放在烤篩上,開始時要稍微薄些,烘烤後期可適當加厚。

(3)預熱烘房使用前,要先進行預熱,一般至40~45℃即可,這樣可縮短烘烤時間。進料時,烘房內的溫度降到30~36℃。

(4)升溫烘烤初始階段,溫度一般為35℃左右,以後每小時升高1~2℃,最後使溫度達到60~70℃。當溫度升至60~65℃時,水分已散發70%左右,這時將溫度降至50~55℃,繼續烘烤2~3小時。

(5)調篩在烘烤過程中,將最下部的第一層、第二層烘篩與中部的烘篩互換位置,這樣可使成品幹燥程度一致。

在幹製升溫過程中,如果溫度過高,會使菌蓋變黑,菌褶彎曲。

原料烘烤至八成幹時,停止加熱,在烘房溫度降到35℃左右後,再進行加熱,這樣可減少幹燥時間。

(二)包裝

對幹製完成的產品進行再分級,然後放入塑料袋、複合薄膜袋或白鐵皮桶中密封,防止返潮。

(三)貯藏

用於貯藏幹品的倉庫應該保持清潔、幹爽、低溫,同時還要采取一些防蟲、防鼠的措施,比如在塑料袋中放入一小瓶二硫化碳以防蟲蛀。貯藏過程中還要定期檢查幹品的保存情況,為了防止吸濕黴變,可在塑料袋中加入一小瓶用棉花作塞的無水氯化鈣。

鹽漬

鹽漬加工時,一般選用不鏽鋼或鋁製品,或用竹、木以及塑料製品作工具,如果使用鐵、銅、錫等金屬製品,很容易引起加工產品變色而降低商品質量。所選用的食鹽必須是高質量的精製鹽,以免食鹽中含有的一些雜質使產品質地變粗變硬,甚至在在菇體表麵留下斑痕,嚴重影響產品的風味和外觀。

鹽漬加工後的產品含鹽量一般為25%,產生的壓力遠遠大於一般微生物的細胞滲透壓,從而抑製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甚至還會使微生物細胞內的水分外滲,而使微生物處於休眠或死亡狀態。

鹽漬的加工工藝為:

1.采收在菇蕾期采收最為適宜,選擇好的原料菇,當天采收,當天加工。如果采收不及時,將會影響鹽漬菇的質量。

2.漂洗鹽漬同幹製一樣,必須對原料分級整理,用質量濃度為6克/升的鹽水洗去菇體表麵的塵埃、泥沙等雜質,注意保證菇體完整、無破損。接著用0.05摩爾/升檸檬液(pH值為4.5)漂洗,既能起到護色作用,又能抑製食用菌表麵附著的微生物的生長發育。

3.殺青殺青指在稀鹽水中煮沸、殺死菇體細胞的過程。在鋁鍋或不鏽鋼鍋內,將稀鹽水加熱煮沸,將整理和洗滌好的食用菌原料放入鍋內煮製,邊煮邊輕輕攪動,及時將鍋中的菇沫濾去,一般煮5~7分鍾即可。

殺青可抑製酶活性,防止子實體開傘褐變,還能使細胞膜結構遭到破壞,增加細胞的透氣性,從而有利於菇體內水分的排出和鹽水進入菇體。

4.冷卻將殺青後的菇體從鍋中小心撈出,立即放入盛有清潔冷水中進行冷卻,冷卻時一定要待菇心涼透,才可進行鹽漬,否則鹽漬後很容易發黑、發黴、腐爛。冷卻30分鍾後撈出,濾水5~10分鍾。

5.鹽漬在缸內配製濃度為15~16波美度的飽和鹽水,配製時,食鹽要用開水攪拌溶解,直到鹽不能溶解為止,冷卻後取其上清液用紗布過濾,使鹽水達到清澈透明即可。

將冷卻濾水後的菇體按每100千克加40~60千克食鹽(精鹽)的比例逐層鹽漬。先在缸(或桶)底鋪一層菇,再鋪一層鹽,鹽的厚度以看不見菇體為準,依次一層菇一層鹽。裝滿缸後,向缸內灌入煮沸後冷卻的飽和鹽水以提高鹽漬效果。表麵放上竹簾,再壓上幹淨石塊等重物,使菇浸沒在鹽水內。注意菇體不能露出鹽水麵,否則菇體易發黑變質。鹽漬3天後,將菇體撈出,放入23波美度的鹽水缸中繼續鹽漬。此期間每天倒缸1次,並經常用波美比重計測鹽水濃度,使鹽水濃度保持在23波美度左右。若測得鹽水濃度偏低,可加入飽和鹽水進行調整或倒缸。鹽漬7天後,缸內鹽水濃度穩定在23毅波美度不再下降時出缸。

6.裝桶將鹽漬好的菇體撈出並瀝盡鹽水,然後用塑料桶分裝,向桶內注滿20波美度的鹽水,並用0.2%檸檬酸將鹽水pH值調至3~3.5,再精鹽封口,排出桶內空氣,蓋緊內外蓋即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