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真正的曆史由此開始(2 / 2)

含米特人遷徙的時候,是不是也像今天我們搬家的時候那樣,把他們所有的家具什麼的,都搬上大車帶走呢?當然不是的。含米特人生活在帳篷而不是房子裏,他們也沒有多少東西。所以當他們要搬家的時候,隻是把所有的東西,連同帳篷都卷起來,放在駱駝背上,然後就可以走了。而且,他們每次遷徙時移動的距離也不會太長,就一天的路程而已。早上起來打好行裝,走到天黑又再次紮營。這很像今天那些在戶外露營的人,或者吉普賽人旅行的方式。實際上,“吉卜賽”這個詞本來的意思就是“埃及人”的簡稱。當時的含米特人居無定所,他們在一個地方住得厭倦了,或者吃光了那個地方附近所有能吃的東西,就動身離開,走到一個新的地方,住一段時間以後又離開,尋找下一個居住地點。從地理上說,他們是向南移動,慢慢地,最終他們走到了今天我們叫埃及的那個地方。當他們到達埃及之後,發現這個地方真的非常適合居住,於是他們就定居下來,不再遷徙了。從此之後,他們就被叫作“埃及人”。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他們覺得埃及是一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呢。前麵我們說過,埃及有一條叫作尼羅河的河流。這條河有一個很有規律的“習慣”——這個習慣你一定會覺得很不好,那就是,每年尼羅河都要發一次洪水。

每年春天尼羅河流域就會下很大的雨。雨水引得尼羅河水暴漲,然後衝翻河堤,在河的兩岸泛濫開來,淹沒的範圍很廣,可是水倒不深。這情形就好像你打開了水龍頭,水就不停地流。又或者好像你用水管澆花園,可是你走之前忘記了關上水龍頭,於是水就淌滿了整個花園的地麵。

可是埃及人對尼羅河的這個“習慣”倒是很歡迎。他們知道尼羅河的洪水什麼時候來,在洪水退去之後,他們就把漫過河堤的水圍成水塘,將水儲存起來以便幹旱季節有水可用。而當這些水塘在旱季逐漸幹涸之後,留下來的就是一層肥沃濕潤的黑土。尼羅河洪水泛濫的麵積越大,最後留下的這層黑土的麵積就越大,而這層黑土非常適合種植椰棗、小麥和其他的農作物。

如果沒有尼羅河每年一次的洪水,埃及就會變成沙漠,就像離埃及不遠的撒哈拉大沙漠一樣。在沙漠裏,植物和生物很難生存,因為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需要水,如果沒有水動植物就會死掉。所以,正是因為尼羅河洪水的灌溉,埃及的土地才會如此肥沃,農作物不需要人付出很辛苦的勞作就能自己生長得很好。生活在埃及,真是很輕鬆。不光吃的東西來得容易,埃及的氣候也很溫暖。人們不需要穿很多衣服,也用不著煤來生火取暖。

埃及的第一個國王名叫美尼斯。可是關於這個人的生活,我們知道得很少。我們認為,他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讓埃及人能夠更方便地利用尼羅河水。他生活在公元前3 100年,你可以把這個年份想象成某個人的電話號碼,就好像這樣:美尼斯,第一個埃及國王……公元前3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