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徽商浮沉400年(1 / 3)

1961年,徽州休寧老縣城,一位名叫胡洪椿的68歲老人,結束了50年商海拚搏的生涯,在寂寞中悄然離世。

胡洪椿是有著近200年曆史、曾占領大半個中國墨業市場的“胡開文”墨號的第六代傳人。他最輝煌的一頁,是接手墨號僅僅5年後,即1915年,便以一份獨具匠心的“地球墨”,獲得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

他去世前4年(1957年),其獨自苦苦撐持的“胡開文”休城老店已告關閉,古老徽商的最後一點餘脈,至此宣告中斷。

時光倒流400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休寧東北數百裏的杭州城,本為徽州海商的“倭寇”首腦汪直(又名王直)被軟禁兩年後終遭官府處死,演變成一樁至今爭議不斷的奇案。

徽商興衰,綿延400餘年,其間多少風雲激蕩,幾許風流人物,汪直和胡洪椿,不過是其中兩片浪花而已。

無徽不成鎮

所謂徽商,是指以新安江流域為中心的徽州府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績溪、祁門、婺源)的商人。

徽商起源於何時?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主要奠基人傅衣淩(後長期主持廈門大學曆史係)便提出“最早當始於宋”,因宋代茶商是中國最大商業資本之一,而徽州恰好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宋室南渡後,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徽浙兩地經濟關係本來密切,由此手工業及商貿活動更得到促進。傅著重指出,徽商“占有中國商業史上的重要地位,則約在明代中葉前後”。

近年出版的《徽州文化全書》之《徽商》卷裏,安徽師範大學學者王廷元經多方考證後認定,徽商作為一個廣有影響的大規模商幫,是在明成化(1465年—1487年)、弘治(1488年—1505年)兩朝形成的。此時距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已達百年,社會大體安定,農業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經宋元兩代滋長已有相當基礎,徽商遂獲得擴張良機。

自此期間到明萬曆(1573年—1620年)中葉的一百餘年,是徽商大發展的階段。換言之,身兼“海商”與“倭寇”雙重角色的汪直受刑之日,正是徽州商幫走向第一個輝煌頂峰之時。汪直死後不過兩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徽商最早的互助組織——歙縣會館在北京創設,而汪直的老家正是歙縣。

一般認為,鹽、典(當)、茶、木,是徽商經營的最主要行業,糧食、棉布、絲綢、瓷器、紙張、製墨、刻書及餐館業稍次之。

最早係統研究徽商(舊稱新安商人)的日本學者藤井宏,歸納了徽商資本的7種來源,即合夥經營的共同資本、轉授資金的委托資本、妻家提供或嫁妝轉化的婚姻資本、親友同族支持的援助資本、繼承而來的遺產資本、官宦出資的官僚資本,以及白手起家的勞動資本等等。

比如清乾隆年間創辦“胡開文”墨號的胡天注,就是十幾歲時離開績溪老家出外當墨店學徒,得到休寧製墨名家汪氏賞識,招為女婿,最終承攬其全盤生意,才得以開創200年輝煌家業的。

傅衣淩則認為,徽商能雄飛於明代商界,理由至少有二:一是他們多兼營金融業務,接受外界存款,彼此開展彙兌業務,即彙票製度,這讓徽商獲得可擴充業務的大量周轉資金;二是徽州人的商業道德,頗為時人所稱道,見財不昧、拾金待還的故事,以及對借貸的信用,在徽州各地方誌中,史不絕書。

根據記載,明朝中葉,徽州商幫中已出現一大批手握巨資的富商大賈,其中“藏鏹(銀錠)有至百萬者”,到了極度興盛的乾隆年間,竟有“富至千萬”的大商人出現。

徽商沿著長江中下遊和運河水路交通線建立商業網絡,並在南京、蕪湖、安慶、武漢、揚州、蘇州、杭州、臨清等城市建立商業殖民地,這些地區通稱“大徽州”。

而徽商足跡不限於此,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明清民間有諺語雲:“鑽天洞庭(指蘇州洞庭商人)遍地徽”“無徽不成鎮”,由此可知其商業活動之無遠弗屆。

海盜與海商

汪直東海稱王的那些年頭,困擾明朝的“倭患”正愈演愈烈。

“倭寇”本指明代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嘉靖一朝的45年間(1522年—1566年),“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占記錄在冊總數量的80%,嘉靖後期,即1552年—1566年的15年間,“倭患”多達609次,占嘉靖一朝幾達97%,史稱“嘉靖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