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實業報國三湘魂(2 / 2)

當時,國內食鹽實施“引岸”製度,即食鹽運銷由官僚與傳統鹽商合夥,分片壟斷經營,導致食鹽質劣價高,且私鹽橫行。範旭東設廠提煉精鹽,無異於阻斷這些鹽商的財路,自然遭到他們極力反對,但卻獲得社會輿論聲援。一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督辦的梁啟超,更態度開明,大力支持範氏的創舉。此情此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清代中後期湖南籍兩江總督陶澍實施“以票代引”,打破徽州大鹽商一統天下的雷厲風行之舉。

到1925年,久大公司已突破傳統鹽商曠日持久的圍攻,自塘沽擴展至青島等地設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精鹽企業,年產量由最初的3萬擔增至50萬擔(約合3萬噸),資本總額也增至250萬元。到抗戰爆發前,久大在東部沿海擁有鹽田10萬畝,年產鹽400萬擔,以當年全國人口四億計,平均每人可吃到一斤多久大生產的精鹽。

說到範旭東對中國近代化工業的最大貢獻,是1917年在久大精鹽基礎上,創辦永利堿廠,以食鹽為原料,製造當時國內緊缺而用途極大的純堿。永利初創時,因未掌握製堿核心技術,長期入不敷支,要靠久大盈利不斷“輸血”,同時也得到範旭東留日同學、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慷慨貸款數十萬元,才勉強維持。

1921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侯德榜,經人介紹與範旭東相識。兩人都醉心振興民族化學工業,因此一見如故。侯德榜曾說過,像範旭東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擁護幫助的。他欣然應範氏之邀,加入永利。

經過範、侯二人帶頭苦幹,永利業務逐步扭轉頹勢。1926年,永利出品的紅三角純堿,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經世界堿業工會鑒定,其質量居世界第二。當年永利純堿年產量約4500噸(日產12噸),到1936年增至55400噸以上(日產152噸),另外年產燒堿4440餘噸。

1934年,永利堿廠重組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資本增至350萬元,同時還以發行公司債券的方式,籌資550萬元,另向銀團借款110萬元,合計1100萬元,投建南京硫酸铔廠,於1936年底竣工。塘沽堿廠和南京硫酸铔廠相繼投產,一舉奠定了中國現代化工工業的基礎。

轉軌

湖南永順人李燭塵1918年加入久大精鹽,隨後又協助建設永利堿廠,長期負責廠務管理工作,從羅致人才、管理人事,到宿舍、食堂、醫院、子弟學校等員工福利的籌辦經營,無不盡心盡力。1922年,範旭東、侯德榜創辦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專門負責技術研發,李燭塵又包攬“永久黃”集團(永利、久大、黃海三家合稱)一切對外事務,讓範、侯等人得以專心技術攻關。

李燭塵生於1882年,僅比範旭東年長一歲,但足足多活了23年。這恐怕跟他性格憨厚溫和,辦事持重而不急躁大有關係。李一向清廉,為企業服務數十年,個人居然並無多少積蓄,以至於範旭東主動贈股5000元,才讓這位湖南老鄉獲得進入公司董事會的資格。

1945年10月範旭東憂憤去世後,“永久黃”驟失精神領袖,又麵臨官方刻意排擠打壓,處境危急。加之抗戰後百廢待興,工廠複工頭緒繁多,如果不是稟性堅韌的李燭塵一力承擔,竭盡所能,範旭東苦心經營30年的事業能否維持下去,都成疑問。

數年之後,大陸政權易手,本來已對共產黨抱有好感的李燭塵,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率先於1952年上半年推動永利化工公司實現公私合營,成為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模範。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7年更出任食品工業部部長,後改任輕工業部部長。永利化工則幾經調整變化,變身為國營天津堿廠。

早在1935年,蔣介石曾力邀聲望如日中天的範旭東接替孔祥熙,出任國民政府實業部長,範推辭不就,1942年蔣又邀請他出任經濟部長,再遇婉拒。性格耿直的範旭東說,我立誌畢生從事實業,決不做官。

他若泉下有知,看到並肩奮鬥數十年的老大哥,在新形勢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棄商從政之路,又將做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