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紅色”資本起三湘(1 / 3)

盡管一個是“55後”,一個是“60初”,梁穩根和傅勝龍兩人身上,仍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而立之年放棄公職“下海”謀生,幾經辛苦才成就一番事業;都是老資格的中共黨員,經常強調“致富不忘根本”;連他們的家鄉漣源與邵陽,也一衣帶水,不過咫尺之遙。

但他們又如此不同:當2011年梁穩根以500億元個人財富登上中國內地首富之位,他統帥的三一重工又因狀告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蜚聲國際之時,保守估計身家也達80億元的傅勝龍,仍帶領旗下的大漢集團埋首於省內“百城開發戰略”,足跡幾乎不出湘境。

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也許,這就是湘商的個性。

梁穩根“前史”

30歲前的梁穩根,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生活軌跡穩定而紮實:出身湘中農村,恢複高考後第二年,考入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材料係,畢業分配到國營企業兵器工業部洪源機械廠工作,不到兩年即升任廠計劃處副處長、體改辦副主任。

但梁穩根天性其實更好折騰。他跟那個沸騰年代一些不甘寂寞的廠礦機關幹部一樣,賣過羊、賣過白酒,也倒騰過玻璃纖維,可惜都賠得一塌糊塗。最終他決定回歸本行,籌資興辦漣源特種焊接材料廠,自任廠長。

1986年3月,剛滿30歲的梁穩根與唐修國、袁金華、毛中吾三個歃血為盟的兄弟,湊齊6萬元錢,在一個地下室裏,開發一種市場稀缺的有色金屬焊料,正式走上創業之路。

起初憑著一股幹勁開發的新產品“105銅基焊料”,因質量不過關遭客戶全部退貨。梁穩根急忙請來中南礦冶學院的恩師翟登科教授現場支招,終於起死回生,好不容易收到了第一批貨款9000元,那年頭,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初戰告捷,士氣大振,接下來的幾年,他帶著團隊,乘勝追擊,業務不斷擴充,工廠從老家漣源縣茅塘鄉搬進了縣城,每年收入過億元,利潤上千萬元。

這時候,梁穩根開始琢磨:為什麼同在湖南的張躍、張劍兄弟的遠大空調,起步比自己晚、起點比自己低(遠大1988年以3萬元資本在郴州創辦),短短幾年內營業額就能做到20多億元?他的結論是:做焊接材料這個行業花的精力太大,回報太小,就好比一個理發師,要理得非常好,必須耗費終生的心血,但最後也就是個頂級的理發師而已。

1992年,在中國當代改革史上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也是梁穩根人生事業中的轉折之年。他提出“雙進”戰略,即必須進入大城市——長沙,必須進入大行業——工程機械。當時公司內部質疑聲不斷,很多人認為機械行業是夕陽產業,隻有國企在做,前景很不明朗。

後來的事實證明,梁穩根是對的。

寶慶幫後人

30歲前,傅勝龍走的也是一條典型的基層政工幹部之路,在老家邵陽當過教師和共青團團委書記。梁穩根滿懷豪情走出漣源,走向長沙之時,已有十餘年黨齡的傅勝龍,拿著多年積攢的5萬元辭職下海,從鋼材貿易起步,創辦了日後湖南百姓無人不曉的大漢公司。

邵陽舊稱寶慶府,清朝中葉以來,寶慶商人運送大批木材,沿湖南“四水”之一的資水東下洞庭湖,輾轉抵達華中商貿重鎮漢口,幾乎壟斷當地竹木業市場,號稱“漢口碼頭寶慶客”,寶慶幫因此名揚大江南北。

20世紀80年代起,曆經多年沉寂的原寶慶府所轄邵陽、邵東等地商販,仍以商品流通業起家,把各類日用品生產和批發做到了極致。據說世界聞名的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最早多半是由邵陽、邵東人搞起來的。時至今日,湘黔鐵路上邵東一帶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論規模、數量和輻射力,仍是中南地區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