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海底的古希臘雕塑
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古希臘藝術品是很有限的,古代的絕大部分珍品已隨歲月的流逝而損失殆盡。因而要比較全麵地認識和了解古希臘的美術,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於羅馬時代留下來的大量複製品。從文藝複興起,歐洲的近現代有大批藝術家得益於古代文明的啟示,在其中汲取了養份,但熱愛並追索古代文化瑰寶的人們絕不會滿足於形形色色的仿製品,而執著地尋找真實。這些人渴望能有新的發現補寫藝術發展史上的缺憾,但很少能如願。然而在1972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幸運之神意外地降臨到一個遊泳者身上。和往日一樣,他在意大利的萊奇·馬林納海濱遊泳,但在他潛入水後不久,竟在海底摸到了一尊銅像。銅像被打撈上來並經過8年的修複,當它在人們麵前展露其真實麵目的時候,在西方藝術界引起了一場很大的轟動。據一些專家測定,這座青銅塑像屬於公元前5世紀的作品,所塑造的是希臘英雄阿甲克斯,是希臘文化“黃金時代”的作品真跡。這件藝術珍品的“出世”,無疑引起了許多研究、愛好者的興趣:這件希臘雕塑怎麼會沉睡在意大利的海底?哪位雕塑名家創造了它?
一些學者認為“阿甲克斯”是古羅馬人從希臘搶來的,而在渡海運輸途中船隻遇難才沉入海底的。是羅馬人的戰利品或和平時的掠奪?還是希臘人的供奉或是……?
這尊巨大的神像,隻屹立了50多年,公元前222年(另說公元前227年或224年)島上發生強烈地震,城牆、船塢、房舍皆遭嚴重破壞,巨像也倒塌了。它從基座上被拋起,雙腿齊膝折斷,上半身倒在地上。巨像的殘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直到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侵入羅得島,把銅像碎片拍賣給一名商人,用900頭駱駝運至敘利亞,重新溶化為銅。
這尊巨像的建造在當時頗負盛名,以至古代作家隻要談到雕像,無不以稱讚的筆觸加以描述。但是這些描述沒有流傳下來,後人隻能憑借有限資料來推想這一奇觀的本來麵貌。
公元1世紀,羅馬作家誌普林尼曾到羅德島參觀遊覽,據他記述,這尊巨像的高度是70肘(約合32米)。它的手指比人還高,倒塌下來的大腿,可以作為住人的窯洞,巨像即使倒在地上,也令人讚歎不已,因為幾乎沒有人能夠用雙手摟住它的大姆指。誌普林尼關於巨像高度的記述不夠準確。在誌普林尼之後,人們在巨像腳下的基石上發現的銘文記錄是80肘(約合36米),顯然這一記錄是可靠的,而誌普林尼看到的是倒塌的臥像,因此關於像的高度不夠準確。誌普林尼的記述沒有涉及巨像的姿勢和修建的方法,關於這些問題,後代人們做出了種種猜測和推想。
11世紀的一幅畫上,羅德太陽神的形象被畫成一個裸體男子,左手持矛,右手握劍,矗立在高高的圓柱上,四周是翻滾的海浪。在另一幅畫上,太陽神叉著粗壯的雙腿,站在港灣的入口處,據說在巨像修造時,經過激烈的爭論,終於決定把銅像豎立在港灣旁,這樣遠涉重洋駛向羅德港的海員,從很遠就可以看見太陽神向他們表示歡迎。這幅畫可能出自上述傳說。旅行家馬爾通尼於14世紀90年代曾到過羅德島,他說太陽神像兩隻腳踏在防波堤上,兩腳相距有1000步之遠,比利時人科爾森在1480年編寫的《羅得斯史》一書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太陽神叉開雙腳,無論大小船隻都從他的兩腿中間通過。後來這種描述頗為流行,被多種書籍所采納。1572年荷蘭人馬丁又對上述形象作了補充,讓太陽神手舉火炬,而且火在熊熊燃燒。於是神像又起了燈塔作用,近代的一些學者對這一描述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30多米高的立像兩足間的間隔最大限度也隻能有10米,在這種情況下,大船通過巨像胯下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布局整體的平衡。1919年法國曆史學家普羅薩根據公元前200年到過羅德島的古代作家阿姆佩利的記述,說太陽神站在四駕馬車上,但是地震後巨像的殘骸並未留下馬車的痕跡。看來阿姆佩利是把羅德島上其他太陽神像當成這尊巨大的太陽神像了。1932年,“阿甲克斯”這件來自古希臘的意外禮物仍包在層層迷霧中。
大批被劫掠至羅馬的藝術珍品,在千餘年的曆史中因戰火等浩劫已不複存在,而如“阿甲克斯”一樣沉入海底的藝術品,其中有不少可能現在仍靜靜地躺在某個迷人的海灣裏。也許有一天又會在地中海的某個角落發現“阿甲克斯”的“落難夥伴”,那樣人們就可以獲得更多更新的線索,或可揭開“阿甲克斯”之謎。
破譯“幽靈”船之謎
1872年12月5日下午,“戴·格拉蒂亞”號三桅帆船正從紐約開往直布羅陀。它在途中發現了一條奇怪的雙桅帆船,那船航向不定,漫無目標地在瞎打轉。
“戴·格拉蒂亞”號船長趕緊發出一個聯絡信號,但對方毫無反應。
在三桅帆船靠近對方後,一條小船放了下來,並由船長、二副和另兩名水手劃槳駛向那條寂靜無聲的古怪帆船。當他們劃近那船時,看見它的尾部用漆清晰地寫著:“瑪麗·西萊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