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及讀後感(1 / 3)

古道熱腸的忠厚長者

——序江東先生《片玉集》

大學一年級時,同班的慶垠君和我甚為相得,常在一起杯酒相傾,談詩論文。他說假期回廣東家中時,當前往看望江東先生。因為江老是廣東很有名的詩人,我便托慶垠君將我的幾首習作轉交給他,請他指點。

新學期伊始,我就收到先生的信,信中對我獎掖有加。而先生的折節枉顧,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自此以後,和江老的通信日漸增多。我們談建安風骨、魏晉風度,太白的豪邁雄渾,子美的沉鬱頓挫,既而談到當代傳統詩壇的流派以及詩壇存在的種種流弊,無不暗合。先生之觀點每每獨辟蹊徑,思想深邃,深中肯綮,眼界之洞明令我驚歎。先生還常常談到詩品與人品的問題,他說“詩人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不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先生不吝的教誨,使我獲益匪淺。久久回味,如飲醇醪。

先生名重嶺南,其詩雅健雄深,豪邁奔放,有磅礴大氣,履痕處處,多得山川靈氣之助。其山水詩清新自然,韻味醇厚,頗諳王右丞法則。陶氏院落,謝家庭榭,又助以文彩飄然,奇思遄飛。當其立意高屋建瓴,而下筆不事雕琢,詠物詠史切中要害,感情豐沛如流水行雲。

交往漸漸多了,得悉先生原來是位革命老前輩,青年時代從戎,尤其在解放潮汕時戰功卓著。但先生從不居功,也很少向人提及那段輝煌的人生曆程,勁節高標,令人欽仰。文革伊始,先生便遭遇困厄,被發配山區十餘年,但他能坦然麵對,脫名韁利鎖,積極投身庠序,直至滿園桃李爭春,也足以笑尉平生。先生骨裏有梅香,傲骨錚錚不馴,他那份超然出世、特立獨行的大度,與那段不堪回首的曆史並讀,我不難讀出先生灑脫曠達的人生境界。先生現以一介平民,年事已高,猶心關黎庶,其古道熱腸,寧不教人感奮?

遺憾的是,與先生神交四年,竟一直未能謀麵。先生曾屢次邀我南下,我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去年十月間,先生遊曆西南諸省,途中想取道嶽陽來長,奈何竟又睽違!使我不能耳提麵命,親聆雅教。

先生知我出身微寒,在我大學畢業時贈金以解燃眉。他平生最不屑“關係”、“通融”這一套,然而感懷於世路崎嶇、流俗使然,勸我不妨“放下架子,走走門道”。以先生之清高,竟也言不由衷,迫不得已也。

先生給了我一種人性的頓悟,在這種人性麵前,永遠閃耀著神聖的靈光圈。每每回憶起多年來的忘年神交,高山流水,在我行色匆匆的旅篋中,何嚐不是塞滿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當前路渺茫,我總能真實地感到一種強勁的力量在鼓舞著我,而當夜深靜,提筆為文十分疲倦時,腦海裏總縈係著先生慈祥的容顏,給我以更多的鼓勵。

都市無奈,且回歸林野

——序黃晉新著《發現瑤都》

早些時候,酒桌上一番推杯換盞麵紅耳熱,佐以天馬行空雪月風花後,吾友黃晉像中了福彩大獎一樣神秘宣稱:最近學乾隆爺冶遊,窺得一個很牛叉的妙處,以及牛叉得叫人逼仄的一幫鄉野高士,悠然心會而近乎無以置噱,不發點狠將其形諸文墨的話,感覺對不起黨也對不起國家。

中國男性公民,尤其是沾點文人習性者,席上話癆的多,權當是酒色財氣摻雜一通口水以助談資,一幹人等當時並未以為然。此後不到一月,他捧出厚厚一卷手稿遍幹諸侯隻差曆抵卿相,20餘萬字,其間穿插攝影美圖百餘張,題為《發現瑤都》,說即將付梓,訂單已過兩萬冊。這回,一幹人等若是再不跌眼鏡,倒真是有點對不住我佛如來了。

老實說,多年來我總有一個偏見,認為當代人寫的東西多無可觀,至少沒有得到曆史流光的檢驗。這倒不是我有著“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狂狷氣,或者非得像曾國藩所雲”千秋邈矣唯餘我,百戰歸來再讀書”。因為,至少當下不是一個很適合藝術表達的時代,斷無這種土壤,更遠非溫床,社會與人心已然虛泛浮躁到極致,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沒幾個,能靜下心來寫文章的也不多,那種純粹為藝術而表達的佳構則更是少之又少,這從近年來各類講壇的虛浮之氣大略可窺端倪:精典無人去讀,而失之皮毛的解讀與所謂心得甚囂塵上,隻能說明現代商業社會的虛浮已成流俗通病。然而,拜讀完黃晉的大著,我不能不對自己的偏見有所改觀,看得出,無論是鋪張文字還是揮霍攝影,他都是在用心表達。能秉執這一點,已足夠令人感佩。

這是一本報告文學作品,更近於優美的散文,描寫的是中國著名瑤族聚居區_湖南江華縣這方神秘熱土的風華物貌,感喟瑤民的千古勵誌,及之朗月青山、人情風俗,進而催生現代環保憂思、哲學洞察與人性思辨,為現代都市人“靈魂出竅”提供一盅可口的心靈雞湯.空靈文字“裙拖六幅瀟湘水”,以大寫意手法鋪灑毫端,隱形於文字背後的大愛無疆,直逼抵人內心最深處。多年交往中,對黃晉灑脫曠達的為人處世、優美的文筆、近乎癡狂的攝影藝術追求等,一直未敢有絲毫懷疑,而此次從他文字間又發現別樣的色調和音質,確乎令我驚歎藝術是多方相通的,大過了一把清賞的癮。黃晉將此書定位為瑤族勵誌書.在我看來,這僅是一個方麵:一窗佳景王維畫,四壁青山杜甫詩,詩畫雙璧,幾可等量齊觀;王昌齡高唱“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在當下及至將來,萬物靈長若再不深思環保,學千古瑤民潛心取法自然,則江上清風終有盡時,而山間明月也必將黯淡。若如此看來,非為溢美,此書委實可以看作一部民本民生憂思錄……

在所有到過瑤鄉的人眼中,瑤鄉是絕美的,因為她的生態,因為她的環保,更因為她的卓爾不群,美得叫人微微顫抖,這種心跳的感覺一如初夜。這方寶地不是陶淵明筆下的烏托邦,而是真實客觀的存在,隻可惜這種存在被現代化逼迫得幾乎成了孤島,也無法再引來二謝、王維、陶淵明、東坡、山穀等人的悠遊與吟唱。“兩岸桃花夾古津……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山徑芳草如茵,林蹊落英繽紛,詩人詩語空靈縹緲,徜徉其中,直疑自己攜仙侶同遊了。

由此我隱約感知,其實黃晉是在以一個都市人的良知反觀都市的無奈情境,他不過是用了曲筆,春秋筆法中飽含微言大義,這種反觀是以瑤鄉的自然清逸與遺世獨立相對應的。因此,其唯美與真摯,也就契合了都市眾生的心境,後者會由此而尋求一塊心靈淨土。正如都市居民吃慣了大魚大肉,時不時瘋了一般回歸林野呷土菜,即所謂返璞歸真,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早沒了古人的榮幸,米芾畫中的瀟湘八景、杜甫筆下的“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諸如此類有田園可退的美好懷想,都已漸行漸遠。黃山穀戲言“家貧隻以官為業”,在退隱田園前,為了養家糊口,就暫且屈尊當一回七品芝麻官吧,這是韋伯所講的以政治為誌業。而當無官一身輕,布衣行將終老,驀然回首,身後頭、心裏麵那座“南山”,遊離不定,根本就不在燈火闌珊處。在西方學界,與現代化主流思潮相抗衡的思潮層出不窮。有人甚至放言,工業文明越精進,人類離滅亡越近。此種擔心並非多餘,這是基於人類活動對居住環境造成的巨大浩劫的反思。老祖宗講杞人憂天,曆來被作為笑柄,當地球大氣層空洞越來越大,我們還有勇氣嘲笑杞人嗎?隻有問天,但是,天意從來高難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