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區,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被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這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麵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島礁,棕櫚挺拔、藤葛密織,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全長兩千餘千米,最寬處161千米,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南端離海岸241千米,而北端僅距離16千米。這裏景色迷人、地形險峻莫測,生存著四百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1500種魚類、四千餘種軟體動物及242種鳥類,同時還是人魚和巨型綠龜等瀕臨滅絕動物的棲息地。1981年,大堡礁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體態玲瓏、色澤美麗的珊瑚蟲是大堡礁的“建築師”,它們適宜生活在22℃~28℃的水域,而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珊瑚蟲以浮遊生物為食,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複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礁體每年最多隻增厚3厘米~4厘米。大堡礁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一奇觀是“建築師”們經過漫長的時光雕刻而成形的。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像一顆閃著七彩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這座壯麗的珊瑚長城是由六百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以綠島、心形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比較著名,現在都已經開辟為旅遊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遊客。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平方千米的礁體露出水麵,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海水淹沒,隻剩下六百多個島礁若隱若現,猶如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的豔麗花朵。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曆史,它的麵積還在不斷擴大。大堡礁名稱的由來與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有關。
1770年6月庫克船長駕駛“奮鬥”號航船進行環球考察時,他的船陷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和珊瑚礁湖之間,無法繼續前進。雖然庫克與船員們想了很多辦法,但船依舊動彈不得,他們隻好滯留在這裏。庫克在修理航船的這段時間裏,發現了許多美麗的珊瑚礁群,他很快被這裏的美景所陶醉,並為這些珊瑚礁群取名為“大堡礁”。隨“奮鬥”號航船進行考察的植物學家班克斯目睹過大堡礁的壯美景色後驚訝不已,讚歎道:“我們剛剛經過的這片礁石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從未見過的,但在這兒見到了,這是一堵珊瑚牆,矗立在這深不可測的海洋裏。”
有三百五十多種珊瑚生活在大堡礁,它們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形,等等,顏色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和綠,異常鮮豔。它們棲息水域的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而形狀萬千的珊瑚礁,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潔白如飛霜、有的碧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它們共同描繪出一幅奇特壯觀的天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