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器械和手術技術
眼部的手術。作為規則,除了為安置透結膜鞏膜表層牽引縫線、用於夾取肌肉最前端附著處的鑷子隻使用平麵的器械。當然,在術前應檢查冷凍探頭,測試冷凍設備的凍結能力,應將溫度設置在―40~-60攝氏度之間。
球囊手術可在球周麻醉、結膜下麻醉及局麻下完成。為了在冷凝固定與定位裂孔時旋轉和固定眼球,在植入開瞼器後,在肌肉附著處安置2個牽引縫線(視網膜裂孔相鄰的2條肌肉)。
通過冷凍頭壓陷定位裂孔,用甲紫在結膜上標記其位置,並測量其距角膜緣的距離。
以下措施有助於克服視差問題:
1.以角膜的水平位置、通過在直徑上相對於裂孔的位置定位裂?即不能傾斜。
2.避免旋轉眼球時結膜出現的不必要的環形移位。這可以首先在正確鍾點的鋸齒緣放置冷凍頭,然後在眼球的垂直位置、放射性地向裂孔移動。
3.在此之後:在定位冷凍時,可移動的球結膜會暫時地固定於下方的組織。這是在球結膜上準確標記的時刻,即不會由於球結膜相應的滑動而陷於危險。
用這些方法,對脫離的裂孔在圓周上平行的誤算可減至最小。按結膜上的標記,在計劃的裂孔後緣以外2~4cm植入球囊,可以矯正前後方向上的誤算。
在後部的冷凍標記解凍後,結膜立刻變得可移動,在冷凍固定過程中,在裂孔的弧度上增加另外2個前部標記是有幫助的:一個標記在前部,另一個在角膜緣。這就確定了裂孔的放射狀軸線。
如果裂孔超出了穹隆部結膜的限度,隻標記裂孔的弧度,估計前後方向上的距離。對這樣的裂孔定位是困難的,隻應在具有這種手術的一些經驗後進行。如已提及,一個後部裂孔準確的透結膜標記能被結膜的移動打折扣。
隨後將金屬針芯插入導管,使之變硬,球囊準備插入。此前,在裂孔的弧度上做一個2cm的結膜切口(裂孔標記點之前約1mm)。首先,在1mm囊下插入頂壓器的彎曲端(帶一小隆起),並向後移動,為球囊導管遊離出一個通道。在插入球囊導管之前,記錄已測量的裂孔至角膜緣的距離,用甲紫在導管的刻度區作標記。回想距球囊最近的刻度從其中心算起是下一個是1mm,然後為2mm,等等。
必須極小心地拿著球囊導管,最好使用專門的鑷子。這些攝子具有平台末端,用矽膠包被,並有與導管直徑相匹配的凹陷。這些防備能避免在插入時對球囊的損傷。在插入過程中,球囊導管被牢固地夾持於鑷子末端之間,沒有損傷球囊的威脅。然後,操作球囊導管至裂孔下。提出的問題是:在抽出針芯後,將帶自閉瓣膜的適配器插進導管。為了使此結合處密不漏水(即為防止此處術後漏水),在插入之前,用無菌油膏潤滑適配器。注入0.5ml無菌水使球囊膨脹,此時,必須檢查中央動脈是否開放,球囊位置是否正確。
在完全膨脹之後,必須再次檢查中央動脈是否開放。如果中央動脈關閉,從球囊中抽出一些液體,直至中央動脈開放。不用安置縫線固定球囊。在膨脹之後,球囊仍然可以輕微移動。
當準備進行眼部每日的眼底檢查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錯固定導管(在1周後抽走)的膠紙,使用與固定眼罩不同型號的膠紙來固定導管是有幫助的。
用阿托品和抗生素眼膏塗於眼部和瞼緣。雙眼包紮。次日檢查球囊墊壓位置是否正確及其高度:如果視網膜複位,裂孔在球囊墊壓上伸展,對側眼去除包紮。
在手術時,如果沒有采用透結膜冷凍固定術處理視網膜裂孔邊緣,次日可加用激光凝固。球囊墊壓可良好耐受。病人報告在植入後的時間內,幾乎少有或沒有不適,除非導管磨損角膜,在這種情況下,導管的方向必須調整,以使導管不跨過角膜。
在視網膜粘連已產生足夠的強度後,即在7~8天後,取出球囊。在抽出球囊之前,應確定裂孔已充分地被色素性凝固灶所環繞。
如果視網膜保持附著,第二天將球囊完全放空,不用局麻將其抽出。小的結膜傷口閉合,無須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