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人類理解力並不是幹燥的光,它灌注有人類情感和意誌,由此便產生了所謂“可意的科學”。如果一個人內心希望某事物是真實的,那麼他就易於相信該事物的真實性,因此他因不願耐心研究而拒斥困難的事物曰因會導致希望有所局限而排斥清明的事物曰因迷信而拒絕自然中深奧的事物曰因自大和驕傲而拋棄經驗之光,深恐自己的心靈被瑣屑無常所盤踞;因順從流俗而排拒不常為人所相信的事物。總之,情感以無數種方式來感染人類理解力,而且有時還是以潛隱的,不為人所察覺的方式悄然實現其感染力。
五十
迄今為止,人類理解力最大的妨礙和差錯還是在於人類感官的遲鈍無力、不適應性及其欺騙性。這表現為那些能剌激感官的事物往往能遮蔽那些並不能直接剌激感官的事物,雖然後者要更為重要。因此,對目力所不及的事物我們很少或根本不進行觀察,人類思索也隨視覺而走,視覺止則思索終。這樣,可觸事物中元精的所有作用都不能被人所察覺,較粗物質各部分中所有細微的形式變化(這種作用雖然一般也被稱為變化,但實際上它隻是一種極小空間的位置移動)也同樣不為人所察。但是,恰恰是我剛提及的這兩類事物,如果不把它們尋找出來並揭示其秘密,我們在自然研究中是不會取得巨大的成果的。此外,空氣的本質以及密度小於空氣的一切物體(這種物體很多)的性質也幾乎不為我們所知。因為感覺本身就是一種不穩固和不可靠的東西,那些能放大感覺或能使感覺更靈敏的工具同樣也沒有多大功效。對自然的一切較為真實的解釋隻有靠恰當而適用的例證和實驗才能得到,因為在這裏感覺判斷的隻是所觸及的實驗,而實驗判斷的則是所觸及的自然要點和事物本身。
五十一
人類理解力依其本性喜歡抽象,傾向於賦予飄忽易逝的東西以一種本體和實在。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在於將自然歸結為一些抽象的原則,而在於對自然進行條分縷析的觀察。德謨克利特學派之所以比其他學派更能深人自然,就在於它們是這樣做的。我們更應該注意的對象不是形式,而是物質,物質的結構及其變化。與其是形式,不如是純粹的運動及其法則,因為除非你將那些運動的法則也稱為形式,那麼所謂形式都隻是人心的虛構。
五十二
這便是我稱之為“種族假象”的假象。它們的產生或由於人類精神實體的同一性,或由於成見,或由於褊狹,或由於思維的永不停止,或由於情感的灌注,或由於感官的遲鈍無力,或由於印象產生的方式。
五十三
洞穴假象的產生源於個人獨特的身心結構以及教育、習慣、經曆等,這類假象大量存在且表現各異,但我將僅以那些最需指出加以警惕及最能攪擾理解力的現象為例。
五十四
人們之所以沉溺於某種特定的學科或思辯,或由於他們幻想自己是其中的著述者和發明者,或由於他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久之而成習。這類人如果再來從事哲學和普遍性的思考,則會按他們以前的那些想象而牽強附會。如亞裏士多德就將他的自然哲學演變為他的邏輯學的奴仆,以致他的自然哲學隻是富於論辯而幾乎是毫無價值。化學家則以少數實驗及相關的少數事物為框架建立起荒誕的哲學體係。同樣,吉爾伯特在潛心觀察和研究磁石之後,也立即圍繞他最中意的論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係。
五十五
對於科學和哲學,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個主要的也可說是根本的區別,即有的人長於察覺事物的相異之處,而有的人則長於發現事物的相似之點。一般而言,沉穩而敏銳的人能夠全神貫注於觀察和思考事物之間最細微的區別,而高遠、散淡的人則能察覺出事物之間最普遍及最精微的相似點,且能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但這兩種人都容易偏於極端:前者會在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事物之間妄測出差異,而後者則會於模糊不清的影像中虛擬出事物之間的相似點。
五十六
我們還可看到,人們或好古或崇今,很少有人能不偏不倚,持中有度,既不吹毛求疵於古人所確立的好方法,又不鄙薄蔑視現代人所提出的新思想。這種情形對於科學和哲學都具有極大的損害,因為好古追新的感情並不是判斷而是一種先人為主的矯情。真理不能求之於任何時代的賜予,而要求之於自然和經驗之光;時代的賜予是不穩定的,隻有自然和經驗之光才是永久的。因此這種黨同伐異的矯情必須棄絕,而且我們還必須注意不要讓我們的智慧為它們所驅使而輕易地有所信仰。
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