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俄羅斯帝國的創立者——彼得大帝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

彼得上任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利用射擊軍兵變之時,上台執政。彼得被迫和母親去莫斯科郊外居住。他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他讓自己的小夥伴分成兩個“遊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土築堡,進行軍事演習及防戰遊戲。7年以後,彼得長大了,他的遊戲兵變成了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此刻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個非常危險的對手。1689年8月,她發動兵變,妄圖除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

彼得開始親自執政。這時的俄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經濟也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狀況,彼得認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稱“俄國所需要的就是水域。”有了出海口,就是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口。1695年1月,彼得親自帶領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企圖占領亞速海。由於沒有海軍,彼得不能從海上包圍亞速城堡,而土耳其艦隊卻可以經常得到援助,這次遠征失敗了。他並沒有失掉信心,用一年多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1696年春天,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並進,圍攻亞速城堡,土耳其戰敗求和,亞速海順利落到了俄國人手中。

占領亞速後,俄國並沒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為土耳其不僅占領著亞速海的門戶——刻赤,而且它還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統治著黑海。彼得覺得向西歐學習很必要,他決定派一個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1697年,俄國考察使團出發。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一起前往。他十分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他身高近兩米,無比強壯,親自在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直幹了4個多月,空餘的時候,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拜訪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考察了英國的國家製度,還參加了國會的會議,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

正當彼得在國外學習考察時,國內射擊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聽到消息後,急忙趕回國內,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處死了1000多人。他強迫索菲婭當修女,還把195名叛軍的屍體吊在她的窗前。平息叛亂後,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麵改革。他大力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投資發展工業,先後開辦了冶金、紡織、造船等工場200多家。他又召集大批農奴開鑿運河,建設通商口岸,積極發展商業。彼得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先後開辦了工程技術學校、航海學校、造船學校、海軍學校等專門學校,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學習。他還建設了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由他自己親自擔任主編。

彼得又改革了禮儀製度,甚至采取強製性手段,強迫俄國貴族接受西方習俗。彼得1698年從國外回來會見貴族時,當場剪掉他們的長胡子,禁止他們下跪,後來又下令禁止穿俄羅斯長袍。彼得鼓勵貴族學習西方人的嗜好,要他們戴上撒了香粉的假發,喇叭口的長筒靴,帶著妻子兒女參加各種晚會、舞會,進行社交往來,等等。國家行政機構對彼得進行了全麵改革。撤銷了原來那些守舊無能,管理混亂的政權機構,把地方政權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集中在他一人手中,這些改革使俄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俄國也變成了絕對君主專製的國家。

彼得花費了很大力氣改革軍隊。創辦兵工廠,造船、鑄炮,完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在改革過程中,彼得感到,過去按門第選用官吏的製度的腐敗,決定改掉陳規,按能力和才幹任用各級官吏。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脫穎而出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候放過豬,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經過改革,俄國變得富強了。彼得繼續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行不通,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是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也是對俄國的一次嚴重嚴峻考驗。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圍攻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18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先戰勝了俄國的盟友丹麥,接著帶領1萬多精兵向俄軍發動進攻。俄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彼得隻身逃回了莫斯科。

慘重的失敗沒使彼得灰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進攻波蘭的有利時機,以最大的努力重建軍隊。彼得從全國各地召集新兵,加緊訓練。沒有大炮,他命令每3個教堂交出一口銅鍾來鑄炮。一年之後,俄國建造出了300門大炮。1703年,俄軍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領了尼恩尚茨·納爾瓦。然後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交彙點,控製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彼得看中這塊地方,讓它作為未來的首都,使它真正成為通向歐洲的港口。

1712年,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彼得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為彼得堡,首都莫斯科也遷到這裏。1709年6月27日,俄國和瑞典的波爾塔瓦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帽子和馬鞍都中了槍彈。最後,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後來俄軍又多次在波羅地海戰勝瑞典。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搶得了芬蘭灣、裏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兩次圍攻納爾瓦。1700年秋天,細雨綿綿不絕。俄國通往瑞典的大道上,一支軍隊正踩著泥濘的道路艱難地向前行進。隊伍浩浩蕩蕩,還有1萬多輛裝滿炮彈、糧食的馬車,前後有數俄裏長。這是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準備大肆進攻瑞典,奪取出海口。部隊從莫斯科出發,一路行軍兩個月,初冬的時候才到達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個重要城堡納爾瓦。彼得等隊伍集結完畢,馬上下令圍攻。一連猛攻了兩個星期,瑞典軍隊奮力反抗,納爾瓦城堡又十分堅固,俄軍的炮彈都快用光了,納爾瓦依然還在瑞典人手裏。

這時,瑞典18歲的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自率領1萬多名瑞典軍人,首先擊敗俄國的盟友波蘭和丹麥,然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來到納爾瓦,支援被圍的瑞典軍隊。初冬的北歐已經非常寒冷了。天空陰暗低沉,飄著雪花。俄軍在納爾瓦激戰了將近一個月,已經十分疲憊,後邊的糧食又不能及時供應,俄軍忍著饑餓伏在戰壕裏,怨天怨地。瑞典軍隊在淩晨時分突然發動了攻擊,前鋒已悄悄摸到了俄軍的陣地上。俄軍馬上亂作一團,有的漫無目的地射擊。有的看苗頭不對,開始逃跑。一個俄國軍官忙亂中帶領部隊渡過涅瓦河,瑞典軍隊的炮彈正在他們中間爆炸,俄軍人仰馬翻,無數人掉進冰涼刺骨的河水,再也爬不起來了。

這一仗下來,俄軍幾乎全軍覆沒,死傷1萬多人,大炮和各種武器全被瑞典人繳獲,軍官大都死在了戰場上,彼得一世僥幸逃脫。當瑞典人慶祝自己的勝利時,彼得正在自己的皇宮裏考慮如何重建俄國軍隊,報仇雪恥。他首先在國內進行了大量改革,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權。為了向國外購買武器裝備,他把賦稅提高了4倍,還增加了各種新的稅收。對於老百姓來說,幾乎什麼東西都要繳稅,就連婦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煙囪,人臉上的胡子,都要繳稅,甚至連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藍色而是其他顏色,也要繳稅。

他又下令,全國每25戶農民出一名終身服役的士兵,很快重建了一支擁有20萬人的陸軍,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他高薪聘請外籍軍官到俄國服務,讓他們嚴格訓練俄軍士兵。他命令每3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鍾,短時間內就鑄造了300門大炮,比在納爾瓦損失的大炮多3倍。他命令每1萬個農民要繳納一艘戰艦的錢,然後又下令征集全國的工匠加緊建造船隻,迅速地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隻小船,建立了俄國第一支海軍艦隊——波羅的海艦隊。

過了一年,彼得率領實力雄厚的俄國軍隊向波羅的海進軍。這一次,他們首先包圍了納爾瓦附近的尼恩尚茨堡。彼得得意地對部下說:“我要在這裏辦一桌炮火宴。”幾十門大炮整整轟擊了一天,終於將要塞炸開了3個缺口,步兵呐喊著蜂擁而進。瑞典軍隊抵擋不住,隻好投降,俄軍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接著,彼得又率軍占領了吉諾特要塞。納爾瓦和尼恩尚茨堡要塞、吉諾特要塞的地理位置成品字形結構,可以互相保護,現在隻剩下納爾瓦城堡了。

彼得坐著軍艦,命令士兵倒舉瑞典國旗和軍旗在納爾瓦城堡前向瑞典軍隊示威。守城的瑞典將軍戈恩看後不屑地說:“彼得是我手下敗將,去年這個時候,要不是跑得快,早就是我的俘虜了。今天卻在這裏趾高氣揚,真是好笑。”第二次納爾瓦大戰開始了。俄國軍隊首先還是用炮火轟擊。100多門大炮,對準納爾瓦城猛轟,炮聲驚天動地。城裏的瑞典軍隊也毫不示弱,用炮火還擊,雙方炮戰整整持續了一天一夜,納爾瓦的城防工事極為穩固,俄國人毫無辦法,瑞典人也被俄軍猛烈的炮火嚇得心驚肉跳,戈恩感到俄軍今非昔比,長期打下去,納爾瓦終究要被攻破,他決定派人請瑞典國王支援。

瑞典信使剛出納爾瓦,就被俄軍抓等,帶到彼得麵前。彼得讀完戈恩給瑞典國王的信,又有了新的計劃,為什麼不將計就計攻破納爾瓦呢?他立刻召集將軍們開會,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們。幾名將軍一聽完,立即大笑,齊聲稱讚:“陛下真是神智多謀!戈恩怎麼也不會懷疑的,我們看著戈恩這個笨蛋怎麼上當吧。”數天之後,一隊瑞典軍隊向納爾瓦開來,他們衝破俄軍的包圍,來到納爾瓦城下,戈恩一見援軍到來,大喜,馬上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接援軍進城。城門打開了,瑞典援軍一進城卻對準自己人開火起來,原來這支瑞典援軍是俄國人假扮的,這正是彼得的圈套,戈恩果然上當了。

城外的俄軍一見自己軍隊攻進城內,也蜂擁而至。俄軍沒有忘記一年前自己的恥辱,個個奮勇無比,猛衝猛殺。戈恩見納爾瓦已經快要失掉,隻得下令投降。俄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彼得奪取出海口,完成了打開“朝向歐洲窗戶”的計劃的第一步。

“萊克星頓的槍聲”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此時,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興旺。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權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對策: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是合法的,才能流通。這使殖民地人民極度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陸續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製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殖民地人民反映情緒日漸高漲,一場獨立和自由之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爆發。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1775年4月,馬塞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知: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下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去搜查。部隊連夜出發,4月19日淩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裏的小村莊——萊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摸索,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困倦不堪,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將他們稱為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極其迅速,隻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讓史密斯不解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版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衝!”史密斯看到對方隻有幾十個人之後,原來有些忐忑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裏,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萊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萊克星頓上空,傳向遠方。幾分鍾後,槍聲慢慢消失,民兵們因為人少,以及不利的地形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史密斯初戰告捷,得意洋洋,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十分冷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緊急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驟然響起,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麵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接連不斷地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猛烈襲擊,狼狽不堪。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從波士頓開來一支援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這次戰爭,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僅存的英軍彈藥耗盡,回想起來也是陣陣緊張,他們第一次領教到殖民地人民的強大力量。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萊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人民為了紀念萊克星頓的戰鬥。在村鎮的中心,鑄造了一座手握步槍的民兵銅像。他們會永遠記住,正是這個小小村莊的民兵。為美利堅民族的獨立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所以,萊克星頓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

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者——華盛頓

眾所周知,美國的首都華盛頓,位於大西洋岸的波托馬克河畔。然而,在1800年以前美國並沒有這樣一座城市,它是美國人民為紀念美國的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而專門建立的,由此可見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1732年12月22日,喬治·華盛頓生於弗吉尼亞的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他幼年喪父,隻繼承了少量的田產和10個黑奴。16歲的時候,去西部作土地測量員,後來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領做過土地買賣。憑借自己的艱苦奮鬥,華盛頓成為當地有影響力的大種植園主。當時,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英國為打敗法國,竭力爭取北美大種植園主的支持。1754年,弗吉尼亞總許諾把20萬英畝土地給參加反法戰爭的富人,華盛頓積極參加了英國方麵對法作戰,指揮弗吉尼亞地方武裝英勇戰鬥,屢立戰功,協助英軍把法軍趕出北美。但戰爭結束後,英國卻立食言,宣布西部土地為王室私產,不準墾殖。

這一禁令使華盛頓頃刻間喪失了3萬多英畝土地,從此,他與英國殖民政策堅決對抗。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打響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槍,北美各州人民踴躍投身反抗鬥爭,轟轟烈烈的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1775年6月,北美13個英屬殖民地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這時,波士頓義軍正和當地的英軍激戰,華盛頓馬上騎馬出發,於7月3日抵達波士頓,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給英軍沉重打擊。

在戰爭初期,美軍的形勢很不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臨時招集來的農民,衣服破爛不堪,沒有武器,沒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根本不像一支軍隊,另一方麵,美軍的後勤供應也極度的困難,士兵們經常衣食不足,有時一連5、6天吃不到麵包,隻好吃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許多士兵不得不赤腳行軍。

相反,英軍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後勤供應充足。所以,美軍屢次戰敗,紐約等要塞相繼失守。到1777年9月,連首都費城也被英軍占領,有些立場不堅定的將領竟率兵向英軍投降。在極端嚴峻的形勢下,華盛頓始終忠於北美人民的獨立事業,從未產生過動搖。他以非凡的膽識,把原來散漫、缺乏組織紀律和統一指揮的美軍組織起來,在戰鬥中鍛煉成長,逐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正規軍。他鼓勵美軍士兵,號召他們為自由而戰,指出:美利堅人是自由的,還是奴隸;我們的田產應當歸自己,還是被劫奪、被毀壞;兩條路,一條是勇敢地反抗,一條是馴服,正擺在獨立軍將士麵前。

他意圖將各州團結、聯係起來,共同作戰。1777年10月,美軍在薩拉托加大敗英軍,從而扭轉了整個獨立戰爭的局麵。與此同時,為了孤立英國,美國又積極靈活展開外交活動,爭取法國等國的援助。1778年6月,法國軍艦開進美國,英軍被迫從費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轉向南方。1780年,英軍把主力轉移到南方港口城市約克鎮。法國和美軍兩路並進,直逼約克鎮。法軍用海軍封鎖海港,切斷英軍海上補給線,斷絕了英國軍隊退路,華盛頓則率部從正麵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