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1781年9月,英軍統帥康華理率部上千餘人向華盛頓投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獨立戰爭勝利後,華盛頓解甲歸田,回到弗吉尼亞繼續經營自己的種植園,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恬靜的田園生活。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憲會議,製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1789年4月,他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結束兩任總統生涯後,華盛頓回到家鄉過著退隱生活。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病逝。

謝司起義

1786年秋天,波士頓正在審理一起農民負債案。突然,幾百個農民手拿刀槍棍棒,高呼著“打倒邪惡的法官!”“打倒民事法庭!”的口號闖了進來。為首的一個30歲左右的高大威猛的漢子,衝到法官麵前,扯下他頭上的假發,揪著他的衣服,一把將他從座位上拽了下來,扔在了地上。法官嚇得麵無血色,渾身發抖,往日的威嚴徹底消失。陪審員們看情況不妙,一個個趕忙溜掉了。

那個高大的漢子名叫丹尼爾·謝司,他帶人來砸法院是因為美國獨立之後,隻有資產階級和投機商發了大財,廣大人民仍然苦不堪言。戰爭期間,大陸會議和各州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曾經發行了大量紙幣。但戰後物價暴漲,貨幣持續貶值,到1781年底,紙幣幾近廢紙。理發店用它來裱糊牆壁,水手們用它來製作紙衣,穿在身上遊行,表示對政府的不滿。有人甚至在狗身上黏滿紙幣,以示抗議。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各州政府為了債主的利益頒布法令,逼迫借債人按當年硬幣數額折價償還。此外,政府為償還戰爭時期的外債,成倍的增加稅收,農民一年的收入,還遠遠不夠繳稅。監獄裏滿是負債的農民、手工業者和退役軍人。廣大人民在難以忍耐的情況下,紛紛拿起武器舉行起義。

當時規模最大的就是謝司領導的東部農民起義。謝司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獨立戰爭爆發後,他離鄉參戰。在戰爭中,他屢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由於他英勇善戰,當時誌願支援北美獨立戰爭的法國將軍拉法葉非常欣賞他,還曾經贈送他一把寶劍。戰爭結束後,謝司回到家鄉,卻窮得家徒四壁。為了能吃兩頓飽飯,他被迫掉拉法葉送他的寶劍。謝司深深體會到戰後美國農民的悲慘處境,他決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

1786年秋天,謝司和魯克·德率領的600名農民舉行了起義。他們從康科德出發,向波士頓挺進,首先砸了波士頓法院。“重新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債務!”“打倒壓迫窮人的法庭!”“打倒社會的吸血鬼——投機商!”起義者每到一處都散發傳單,高呼口號,宣傳自己的主張,許多農民參加,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到1786年底,已發展到1.2萬人。馬塞諸塞州的許多城鎮都被他們控製。政府馬上開會討論對策,馬塞諸塞州的資本家一天之內拿出4萬英鎊,組織一支4000多人的軍隊,準備圍剿起義軍。

1787年1月,謝司率領起義軍主力2000多人到達斯普林菲爾德,準備攻打那裏的軍械庫,奪取武器,然後占領波士頓。這時候,狡猾的馬塞諸塞州州長為了贏得時間調集軍隊,假裝和起義者談判,謝司等人誤認為政府已經屈服,中了圈套。談判一開始,農民覺得自己的目的就要達到了,便離開軍隊,四散回家了。政府當局卻調齊了軍隊,出其不意的向起義軍發動了進攻。起義軍措手不及,倉促上陣。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因人數較少,起義軍被迫撤向西部荒野。這時,天降大雪,起義者彈盡糧絕,不得不放下了武器。起義失敗了。1787年3月,謝司被提交法院審判,被判陰謀推翻政府罪,處以死刑。消息傳出後,各地人民均提出抗議。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一年後,謝司被釋放。

謝司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卻永遠受到公眾的稱讚。

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

啟蒙運動是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啟蒙運動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宣揚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鬥爭。啟蒙運動以法國為中心。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在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都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伏爾泰本名叫弗魯索瓦—瑪利·阿錢埃,1694年在巴黎一個富有的公證人家庭。少年時期,他在耶穌會主辦的貴族學校讀書。中學畢業之後,父親一心想讓他學法律,將來當法官或律師,但伏爾泰將詩人作為誌願。他的確有詩人的天賦,他經常出口成章,七歲成詩。由於他寫了一首嘲笑貴族的諷刺詩,結果被關進巴士底獄。在獄中,他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劇《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大受歡迎,他一舉成名。

伏爾泰成名之後仍然寫諷刺詩嘲笑法國貴族,結果遭到貴族子弟的迫害,第二次被關進巴士底獄。出獄後被宣布驅逐出境。從而不得不流亡到英國。

在倫敦,伏爾泰從全新的角度觀察了英國的政治製度和經濟生活,研究了唯物主義哲學和牛頓的物理學。他還接觸到了英國新興文學,對莎士比亞的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把他的劇作翻譯介紹到法國。1743年,伏爾泰發表了《哲學書簡》,在這部書裏,他讚揚英國革命取得的成就,譴責法國封建製度,宣傳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他主張在法國建立一個在“哲學家”引導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製,國內有言論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對天主教會,強烈譴責教士的貪婪和愚民政策,他稱天主教教主為“惡棍”,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打倒教會這個邪惡勢力。此書一出版,即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並當眾燒毀。為了避禍,伏爾泰來到法國和荷蘭邊境一個地處偏遠的貴族莊園,隱居在他的女友德·愛特萊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悲劇《愷撒之死》、《穆罕默德》、諷刺長詩《奧爾良的少女》,哲理小說《查第格或命運》,曆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以及科學論著《牛頓哲學原理》。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邀請來到柏林訪問。他來到一個比法國更黑暗與殘酷的封建專製國家,卻幻想借助“開明君主”的力量,進行某些社會變革,實現啟蒙主義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隻把伏爾泰當作宮廷點綴,給外人一個“開明君主”的形象,實際上他實行的是軍國主義的野蠻擴張政策。伏爾泰無所作為。1752年,他離開柏林。

1760年,伏爾泰在法國與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定居下來,在此度過了他的餘生。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治著論,包括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哲理詩《自然規律》等,他還把中國作品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

伏爾泰雖遠離巴黎,卻仍然關心法國社會現實,在晚年他寫了許多文章和小冊子,抨擊教會和專製統治。它們以秘密的方式在歐洲各地流傳,促進了進步的思想運動。當時歐洲成千上萬的哲學家、藝術家、演員慕名拜訪伏爾泰,另外還有人給伏爾泰寫信求教,伏爾泰都熱情接待或回信答複,小小的費爾奈莊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伏爾泰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積極為無辜受害的人士出力,最突出的是發生在1762年的著名的卡拉事件。當時,法國社會中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極大,天主教僧侶被封為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教會經常殘酷壓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個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兒子因欠債而自殺了。天主教會馬上向法院誣告卡拉,說他兒子因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親殺死了。法院於是把逮卡拉全家,進行嚴刑拷打,將卡拉判處死刑。處死時,劊子手們先用鐵棒打斷了卡拉的雙臂、肋骨和雙腿,然後把他掛在馬車後麵,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後還點上烈火,把屍體燒成灰燼。

伏爾泰聽說此事之後,十分憤怒,他親自調查事件真像,把這件冤案的調查報告寄給歐洲許多國家,全歐洲都對此感到震驚和憤怒,紛紛譴責法國士魯斯的地方法院。四年後,教會不得不宣布卡拉無罪,恢複了他家人的自由。從此,伏爾泰被稱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以後,伏爾泰又為新教徒西爾文、拉巴爾等人的受迫害案打抱不平,經過多年的鬥爭,終於使他們恢複名譽。所以伏爾泰被譽為被壓迫者的保護人,聲望日隆。

伏爾泰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是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是其中的代表作。《老實人或樂觀主義》的主題是批判盲目樂觀主義哲學,小說中的邦葛羅斯是個哲學家,在他看來,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盡善盡美,“在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羅斯一生的遭遇是對他的“哲學”是一個極大嘲諷,他先染上梅毒,接著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接著又被賣為奴隸,但他頑固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堅持說世界十全十美。

小說的主人公老實人初始相信邦葛羅斯的樂觀主義哲學,但嚴酷現實粉碎了他的樂觀幻想。他是德國男爵的養子,由於他與男爵的女兒居內貢小姐產生了愛情,結果被貴族偏見極深的男爵逐出了家門。從此他四處流浪,到處都看到封建專製的腐敗和天主教會的罪惡。到裏斯本時,他遇到了大地震。為防止全城毀滅,教會與大學博士狼狽為奸,認為隻有“在莊嚴的儀式中用小火慢慢燒死幾個,才是阻止地震的特效的秘方。”為此,教會抓了5個人。其中一個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兩個葡萄牙人是“吃雞的時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場的邦葛羅斯和老實人似乎讚同他們的吃法,於是,他便也被一塊兒送上宗教火刑場。結果3人被燒死,邦葛羅斯和老實人卻奇跡般地得救了。

曆盡磨難,認識到世界就像一個屠宰場,他拋棄了樂觀主義。最後他找到了一個黃金國的老實人,國內遍地都是黃金、碧玉和寶石,每個人都過著自由平等,快樂而富裕的生活。當然,這隻不過是伏爾泰的理想。

攻占巴士底獄

“到巴士底去!”1789年7月14日清晨,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萬地向巴士底獄奔去。他們有的拿著火槍,有的握著長矛,有的手舉斧頭,人們高喊著,像狂濤一樣湧向巴士底監獄。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始建12世紀,當時是一座軍事城堡,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前。後來,巴黎市區不斷擴張,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就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18世紀末,它成了控製巴黎的製高點,法國國王在那裏駐紮了大量軍隊,專門囚禁政治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八個塔樓。上麵架著大炮,裏麵有個軍火庫,裝有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怪獸,在那裏虎視眈眈地隨時準備撲上來,吞掉每一個膽敢對封建體製說不的人。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製王朝的象征。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製度一樣痛恨這座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獄。許多人都夢想有一天把它推倒,他們在等待時機。18世紀後期,法國國王為了滿足奢華的生活,拚命向人民橫征暴斂。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為湊錢繼續吃喝玩樂,召開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

原來,封建的法國把國民分為3個等級。僧侶為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為第三等級。第一、第二等級的人數隻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他們有錢有勢,想盡各種方法壓榨平民。參加“三級會議”的第三等級代表主要有工商業者、銀行家、律師、作家等,他們急切希望改變封建專製的法國政治,爭取獲得自由和平等,因而得到廣大巴黎市民的擁護。他們在開會的時候提出,限製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後來他們又宣布由自行組織國民議會,代表全體法國人民討論國家大事。

第三等級代表的叛逆行動引起了國王的震怒和害怕,他馬上出動軍警,封閉會場,禁止國民議會開會。國王的專製行為,不僅沒壓住第三等級代表的反抗,反而火上澆油。他們表示一定要製成一部代表全體法國人民利益的憲法,否則決不罷休。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改名為“製憲會議”,公開反抗國王,雙方的矛盾更加激烈。

國王路易十六暴跳如雷,偷偷向巴黎調集了大量軍隊,準備逮捕第三等級代表,用武力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出以後,巴黎人民十分憤怒,7月12日,數萬巴黎市民上街遊行。1萬多市民湧到羅亞爾官的花園裏,一個年輕人,站在一個高高的亭子上,大聲喊道:“公民們,國王雇傭的德國兵正向巴黎開來,他們要屠殺我們,喝我們的血,拿起武器吧,這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市民們齊聲高呼,人們奔回家中,拿來了斧頭、菜刀、鐵棍、獵槍,又彙集起來,湧向王宮。這時,一隊騎兵衝過來,是國王的近衛軍,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手舉馬刀,野蠻地砍向群眾,轉眼之間,街道上躺滿了市民的屍體,血流成河,群眾隻好四散奔逃。7月13日清早,巴黎全城的警鍾一起敲響,血腥搏鬥的一天又開始了。市民們首先衝向軍火庫,奪得了幾萬支火槍,手執各種武器的市民們占領了一個又一個陣地,巴黎市區內處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隻剩下巴士底獄還被國王軍隊占據中。

“到巴士底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從四麵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首先用塔樓上的大炮轟擊,然後從房頂上,窗戶裏攻擊人群。猛烈的炮火阻止了前進的起義者,他們無法接近巴士底獄,隻好從四周的街壘中向裏麵射擊,但因為距離太遠,根本無法傷宮到裏麵的士兵。

“大炮,我們需要大炮!”人群中有人喊道。許多人離開戰場去尋找大炮。不久,大炮推來了,但都是一些舊炮,有的還長滿鐵鏽,像幾百年前的古董。一時也沒有炮手,有人自告奮勇地出來開炮,一個酒保居然當了炮手。這些舊炮似乎也有了高昂的情緒,一個接著一個發出了轟擊。一排排炮彈打在監獄的牆上,打得磚屑亂飛,煙霧彌漫。人們發出一陣歡呼。

然而,巴士底獄的牆的確太厚了,舊炮打出去的炮彈威力太小,根本無法打穿它。敵人的大炮倒是凶猛無比,起義者的傷亡越來越多。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巴士底獄前聚集了數萬起義者,可就是拿巴士底獄厚厚的圍牆毫無辦法。有人主張衝到牆邊,把牆挖個洞裝上火藥,真的有幾個勇敢者拿著工具,提著火藥桶衝向牆邊。塔樓裏,士兵的子彈雨點般射了過來,眼看就要接近圍牆的勇士接連倒下,人們十分焦急。“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街壘裏傳出一個洪亮的聲音。

戰場上一時沉寂下來,人們在等待著。又是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終於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隨之而來。大炮發出了怒吼,一顆顆炮彈猛烈射向巴士底獄,圍牆被轟塌了。守衛的士兵眼看大勢已去,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接著,起義者把巴士底獄完全拆毀,象征著封建罪惡的巴士底獄從此永遠消失了。為了紀念巴黎人民英勇攻占巴士底獄的偉大功績,法國把7月14日,作為自己的國慶節。

羅伯斯比爾

1791年9月30日,法蘭西共和國製憲會議在舉行最後一次會議。眾人正聚精會神地聽一個人發表演說。這人中等身材,蒼白瘦削,有些虛弱。一雙深陷的眼睛,時而充滿熱情,噴射出太陽一般的光輝,時而又若有所思,鎮定深沉。隻聽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反對在憲法中規定國王有否決權。如果大部分的政治權利被剝奪,那麼,《人權宣言》中說的權力歸人民就是虛偽和欺騙!是誰完成了我們的光榮的革命呢?難道是一些名人和富人嗎?不!隻有人民才想革命,隻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台下報以長時間的熱烈的掌聲。這位演講的人就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最出色的革命家羅伯斯比爾。

1758年5月6日,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出生在法國北部阿爾土瓦省的首府阿臘斯城。祖父和父親都是律師。羅伯斯比爾11歲到巴黎上學。當時巴黎有許多反封建的啟蒙思想家,比如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他尤其崇拜盧梭,將盧梭看視為自己的導師。1778年,羅伯斯比爾進入巴黎大學的法律係,他親自拜訪盧梭,受到盧梭熱情接待,兩人促膝長談,這對他以後從事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1781年大學畢業後,羅伯斯比爾回到阿臘斯當律師。他熟悉法律,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同情窮人,經常無償為平民辯護,很快成為阿爾土瓦省的名人。1788年,他被推選為阿爾土瓦第三等級代表參加會議。起初,這個外省青年並沒得到人們的注意,後來他在製憲會議上發表了一篇熱情的演說,提出消滅等級特權,保障人權,出版和信仰自由,代表們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他的名字很快為人所知。在革命初期,巴黎有很多革命俱樂部,以雅各賓俱樂部最為有名,因為其成員經常在聖雅各教堂開會,所以人們稱他們雅各賓派。羅伯斯比爾是該俱樂部成員,後來他又成為雅各賓派的領袖。他主張徹底消滅封建專製,建立一個真正人人平等的共和國,因此,他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在人民中的威望日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