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的女性主要經曆生育期、絕經過渡期、絕經後期三個階段。在這個重要而漫長的人生過程中,伴隨著婚後生活行為及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惡性疾病也悄然侵入。以下將按照生殖器官易患的惡性疾病的發生幾率,由高到低,詳細介紹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及主要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一、宮頸癌
宮頸癌是宮頸陰道部或宮頸管內的上皮細胞所發生的癌變,其好發部位在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部位,分為子宮頸鱗狀細胞癌(80%~85%)、腺癌(15%~20%)和未分化癌。在發展中國家婦女中其發病率居第一位,而在北美及歐洲婦女中其發病遠低於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宮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其發病與早婚、早育、多產、宮頸糜爛、性交過頻(尤以性混亂)、包皮垢、性激素失調及人乳頭瘤病毒(HPV)、皰疹Ⅱ型病毒(HSV-Ⅱ)等因素有關。目前研究認為,其與乳頭瘤病毒感染關係密切。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宮頸癌HPV的感染陽性率為80%~90%,其中以HPV16和HPV18型與宮頸癌關係最為密切。淋巴轉移是宮頸癌最重要和最多見的轉移途徑,癌組織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而侵犯鄰近的組織,5%可發生血行轉移。
“診斷”
1.臨床表現 宮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偶於性交、婦科檢查後產生接觸性出血,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有時甚至宮頸光滑,尤其在老年婦女宮頸已萎縮者,某些頸管癌患者由於病灶位於頸管內,陰道部宮頸外觀表現正常,易被忽略而漏診或誤診。一旦症狀出現,多已到中晚期。
(1)陰道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是宮頸癌病人的主要症狀(80%~85%),尤其是絕經後的陰道出血更應引起注意。陰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陰道出血往往是腫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花型腫瘤出現流血症狀較早,量也較多,如果出血頻發,失血多可導致嚴重的貧血。晚期病例可出現陰道大量出血以至休克,多見於侵蝕性生長的腫瘤。
(2)陰道排液:多發生在陰道出血以前,最初陰道分泌物可以沒有任何氣味,隨著癌瘤的生長,繼發感染、壞死則分泌物量增多,如淘米水樣或混雜血液,並帶有惡臭味。腫瘤向上蔓延累及宮內膜時,分泌物被頸管癌組織阻塞,不能排出,可以形成宮腔積液或宮腔積膿,病人可出現下腹不適、小腹疼痛、腰痛及發熱等症狀。
(3)疼痛:是晚期宮頸癌的症狀。腫瘤沿宮旁組織延伸,侵犯骨盆壁,壓迫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坐骨神經或一側骶、髂部的持續性疼痛。腫瘤壓迫或侵蝕輸尿管,管道狹窄、阻塞導致腎盂積水,表現為一側腰痛,甚至劇痛,進一步發展為腎衰竭,以至尿毒症。淋巴係統受侵導致淋巴管阻塞,回流受阻而出現下肢水腫和疼痛等症狀。
(4)全身症狀:晚期病人因癌瘤組織的代謝,壞死組織的吸收或合並感染而引起發熱,體溫一般在38℃左右,少數可達39℃以上。由於出血、消耗而出現貧血、消瘦,甚至惡病質。
(5)其他症狀:腫瘤向前方擴散可以侵犯到膀胱,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墜和血尿,常被誤診為泌尿係統感染而延誤診斷。嚴重者可形成膀胱陰道瘺。腫瘤向後蔓延可以侵犯直腸,而有下墜、排便困難、裏急後重、便血等症狀,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陰道直腸瘺。病變晚期可出現遠處轉移。腫瘤浸潤可以通過血管或淋巴係統擴散到遠處器官而出現相應部位的轉移灶及其相應症狀,較常見的是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在該部位出現結節或腫塊。
2.體征 因期別不同而異,宮頸原位癌,鏡下早期浸潤瘤及早期浸潤癌,局部可無陽性病灶,宮頸光滑或為輕度糜爛。隨宮頸浸潤癌生長可出現不同體征。外生型者宮頸可見息肉狀、乳頭狀、菜花樣贅生物,常伴感染,質脆易出血;內生型表現為宮頸肥大,質硬,頸管膨大,宮頸表麵光滑或結節;晚期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或空洞伴惡臭。陰道壁受累時可見贅生物生長;宮旁組織受累時,三合診可捫及宮頸旁組織增厚、結節狀、質硬,或形成冰凍骨盆。
3.輔助檢查
(1)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宮頸細胞刮片檢查):為發現早期宮頸癌最有效的檢查方法。由於早期癌病人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臨床檢查時醫生單憑肉眼觀察很難辨認是否存在腫瘤。宮頸暴露在陰道頂端,易於觀察和取材,所以目前在臨床對凡已婚婦女(或未婚但有性生活的女性),婦科檢查或防癌普查時,都常規進行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宮頸細胞刮片檢查使宮頸早期癌的診斷陽性率大大提高,可達90%以上。為了提高塗片診斷的準確率,特別注意要從宮頸癌好發部位即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取材。由於老年婦女鱗、柱狀上皮交界區向頸管內上移,取材時除了從宮頸陰道處刮取塗片外,還應從宮頸管處取材塗片,以免漏診。檢查結果分為五級,Ⅰ級為正常細胞;Ⅱ級為炎症改變;Ⅲ級為可疑癌細胞;Ⅳ級為高度可疑癌細胞;Ⅴ級為癌細胞。臨床對Ⅲ、Ⅳ、Ⅴ級片應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2)碘試驗:將濃度為2%的碘溶液直接塗在子宮頸和陰道黏膜上,因正常宮頸和陰道鱗狀上皮含豐富糖原,可被碘溶液染為棕色或深赤褐色,若不染色則為陽性,說明該處組織不含糖原,見於瘢痕、囊腫、宮頸炎或宮頸癌等的鱗狀上皮。選擇不著色處為活體組織檢查部位,可提高陽性率。
(3)陰道鏡檢查:凡宮頸刮片Ⅲ級以上者,應在陰道鏡檢查下,觀察宮頸表麵有無異型上皮或早期癌變。陰道鏡可放大6~40倍,用以觀察宮頸血管及組織的變化,選擇活體組織檢查部位,協助對於陰道細胞學塗片可疑者找到早期病變的部位、範圍、性質和程度,但不能發現宮頸管內的病變,不能代替宮頸刮片或活檢。
(4)活體組織檢查:活檢是診斷宮頸癌最可靠的依據。在碘試驗或陰道鏡檢查可疑部位取材做病理檢查。如果宮頸表麵未見腫瘤,需要取頸管內組織送病理檢查。
(5)宮頸錐形切除術:當宮頸細胞刮片檢查多次為陽性,而多點活檢及頸管搔刮陰性,或已證明為原位癌,不能排除浸潤癌者,可行宮頸錐切術並送病理。
(6)其他檢查:視每個病例的具體情況可以行膀胱鏡、直腸鏡、腎圖、腎盂造影、胸部X線片、骨盆相應檢查,必要時可進行CT掃描或MRI檢查,對確定病變的範圍,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提高治療率,判斷預後等是很有必要的。
“鑒別診斷”
1.子宮頸糜爛 可有月經間期出血,或接觸性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檢查時宮頸外口周圍有鮮紅色小顆粒,擦拭後也可出血,故難以與早期宮頸癌鑒別。可做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或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2.子宮頸外翻 外翻的黏膜過度增生,表現也可呈現高低不平,較易出血。但外翻的宮頸黏膜彈性好,邊緣較整齊。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或活檢可鑒別。
3.子宮頸息肉 臨床上可有月經期出血,或接觸性出血。但宮頸息肉表麵光滑,彈性好,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4.宮頸濕疣 表現為宮頸贅生物,表麵多凹凸不平,有時融合成菜花狀,可進行活檢以鑒別。
5.子宮內膜癌 有陰道不規則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子宮內膜癌累及宮頸時,檢查時頸管內可見到有癌組織堵塞,確診須做分段刮宮送病理檢查。
6.其他宮頸良性病變 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頸結核、阿米巴性宮頸炎等,可借助活檢與宮頸癌相鑒別。
“治療”
臨床上根據宮頸癌所累及的周圍組織及浸潤程度及有無遠處轉移分為Ⅰ~Ⅳ期,Ⅰ期是癌僅限於宮頸表麵;Ⅱ期是癌累及陰道上2/3,有宮旁浸潤但未達盆壁;Ⅲ期是陰道受累已達下1/3,宮旁浸潤已達盆壁;Ⅳ期是直腸、膀胱有浸潤或有遠處組織或器官的轉移。
治療方案的製訂與病人的年齡、一般情況、病灶的範圍、有無合並症狀,結合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綜合考慮。宮頸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及放射治療。尤其是鱗癌對放射治療較敏感。近年來,抗癌化學藥物的迅猛發展,已成為輔助治療的常用方法。
1.手術治療 輕、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發展為癌的比例分別為15%、30%、45%,對輕度、中度宮頸非典型增生應嚴密隨訪,每3個月做一次細胞學檢查和組織活檢。對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行宮頸錐切術確診並治療。治療後還應定期隨訪檢查,以防止病情變化。
Ⅰa~Ⅱa期患者,年輕患者可保留卵巢,行宮頸癌根治術,包括子宮廣泛切除術及盆腔淋巴清掃術,該手術建議在上級醫院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對宮頸浸潤癌的根治術要求嚴格按規範化標準進行。術後對所有切除組織包括陰道斷端、各韌帶斷端、全部淋巴結進行病理學檢查。對於陰道斷端、韌帶斷端及淋巴結病理找到癌浸潤者應考慮術後給予放療,中晚期以放射治療為宜。對那些宮頸癌早期患者,因其他因素不能接受手術者也可進行放射治療,對於鱗癌其治療效果與手術相似;化學治療及介入治療視為宮頸癌的輔助治療手段。
2.放射治療 適用於各期患者,主要用於晚期或無法手術者。包括腔內照射及體外照射。腔內照射的目的是控製局部病灶;體外照射則用以治療盆腔淋巴結及宮頸旁組織等處的病灶。由於宮頸腺癌對放療不敏感,隻要病人能耐受手術且估計病灶尚能切除者,應盡量手術治療。該項設備及技術基層醫院一般不具備,建議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3.化療 主要用於較晚期局部大病灶及複發患者的手術前及放療前的綜合治療。常用的抗癌藥物有順鉑、卡鉑、博來黴素、異環磷酰胺等。鱗癌常用化療方案BVP(博來黴素、長春新堿、順鉑),BIP(博來黴素、異環磷酰胺、順鉑);腺癌多用異環磷酰胺、順鉑加絲裂黴素或氟尿嘧啶。用藥途徑可采用靜脈或動脈灌注治療。
(1)鱗癌常用化療方案
①BIP方案
●BLM(博來黴素)15毫克,溶於葡萄糖鹽水1000毫升中,靜脈滴注,第1天。
●IFO(異環磷酰胺)1克/平方米體表麵積,溶於林格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第1~5天。
●Mesna(美司鈉)2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第0、4、8小時(保護尿路)。
●DDP(順鉑)5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水化利尿,第1天。每3周重複1次。
②PVB方案
●DDP(順鉑)5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第1天(先水化)。
●VCR(長春新堿)1毫克,靜脈衝擊療法,第1天。
●BLM(博來黴素)2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第1~3天。
每3周重複1次,共3個周期。
(2)腺癌化療方案
●MMC(絲裂黴素)4~6毫克,靜脈注射,第1、5天。
●5-FU(5-氟尿嘧啶)500毫克,靜脈注射,第1~5天。
●DDP(順鉑)5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第1天。
每3周重複1次。
(3)動脈插管化療: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動脈插管化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多選用包括鉑類藥物及平陽黴素在內的聯合化療。動脈插管常用的為腹壁下動脈、髂內動脈、子宮動脈、閉孔動脈等。這種治療方法既可以使盆腔腫瘤直接接受較高劑量的藥物濃度,還能降低化療引起的全身不良反應,根據腫瘤反應情況治療1~2個療程。
“預防”
普及防癌知識,開展性衛生教育,提倡晚婚、晚育和計劃生育,是降低宮頸癌發病率的有效措施;積極治療宮頸炎、上皮不典型增生等疾病,早期發現及診治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阻止浸潤性宮頸癌的發生;注意及重視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有異常症狀及時就醫;健全及發揮婦女防癌保健網的作用,開展宮頸癌普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和陰道細胞學檢查,異常者應進一步處理。
附: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屬於宮頸癌前病變。研究表明,人乳頭瘤病毒(HPV)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是CIN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病變發展為宮頸癌的必要條件。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除少部分CIN進展為宮頸癌外,大部分未經治療的CIN可自然逆轉,甚至消退。CIN多發生於宮頸外口的移行帶,移行帶區未成熟的化生鱗狀上皮在一些物質(如精子、精液組蛋白及HPV等)的刺激下,易發生細胞分化不良,形成CIN。
CIN無特殊臨床表現,偶有陰道排液增多,也可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後發生接觸性出血。
CIN的診斷主要依靠病理學檢查,宮頸刮片是最簡單經濟的輔助檢查方法,但有一定的漏診率及誤診率,炎症也可導致宮頸鱗狀上皮不典型改變,應抗感染治療3~6個月後重複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過去采用巴氏5級分類法,但其各級之間的區別無嚴格客觀標準,假陰性率較高。近些年來,隨著薄層液基細胞學技術(TCT)、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TBS)報告係統及雜交捕獲(HCII)檢查HPV等先進方法的引入,使CIN的診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形成了“三階梯”的診斷模式,即按照宮頸細胞學篩查和HPV檢測(必要時)-陰道鏡檢查-宮頸活檢/頸管診刮(ECC)的步驟進行診斷。目前國外已普遍采用TBS報告係統,該係統較好地結合細胞學、組織病理與臨床處理方案,國內正在推廣使用。
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為3級:Ⅰ級為輕度不典型增生。Ⅱ級為中度不典型增生。Ⅲ級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的治療要根據宮頸細胞學、陰道鏡及宮頸活組織檢查結果,遵循個體化原則進行。①CIN Ⅰ級。60%~85%的CIN會自然消退,故對滿意陰道鏡檢查者活檢證實的CIN Ⅰ級,並能每6個月複查一次細胞學或高危型HPV-DNA者,可僅觀察隨訪。若在隨訪過程中病變發展或持續存在2年,應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有冷凍和激光治療等。②CIN Ⅱ級和CIN Ⅲ級。約20%CIN Ⅱ級會發展為原位癌,5%發展為浸潤癌,故所有的CIN Ⅱ級和CIN Ⅲ級均需要治療。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較好的是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經宮頸錐切確診、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的CIN Ⅲ級患者也可行全子宮切除術。
此外,妊娠合並宮頸鱗狀上皮內瘤變者大多數為CIN Ⅰ級,僅約14%為CIN Ⅱ級或CIN Ⅲ級。一般認為妊娠期CIN可觀察,產後複查後處理。
CIN的預防:婚後或有性生活婦女均應常規做宮頸細胞學檢查,並每1~3年定期複查。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性生活紊亂與吸煙,這對CIN的預防和自然轉歸十分重要。
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又稱為子宮體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僅次於子宮頸癌,平均年齡60歲左右,多見於老年婦女。其中50%可以找到發病的高危因素。這些高危因素包括:月經初潮早,延遲絕經,長期月經不調,未婚或婚後不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服用雌激素,長期服用三苯氧胺,有盆腔放療史或腫瘤家族史等。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稱為“宮內膜的三聯征”或“宮內膜癌綜合征”。從以上高危因素可看出,大部分與雌激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但是還要指出,尚有一小部分,其發生與雌激素無明確關係,發病因素尚不清楚,其病理表現多為分化不好的腺癌、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透明細胞癌、黏液腺癌等。
“診斷”
1.症狀 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做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則多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子宮出血:絕經期前後的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不少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個別也有月經周期延遲者,但表現不規律。在絕經後患者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無接觸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有爛肉樣組織排除出。
(2)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於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後期發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有時排液可夾雜癌組織的小碎片。倘若宮腔積膿,可引起發熱、腹痛、白細胞增多。
(3)疼痛:由於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淤積,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占10%~46%。這種症狀多半發生在晚期。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腸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足部放射。
(4)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病變累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髒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子宮內膜癌發生年齡較晚,合並妊娠可能性小,但文獻曾有個別合並妊娠或輸卵管妊娠的病例報道。
2.體征 早期一般婦科檢查多無所發現,子宮體不大,宮頸光滑,附件也無異常。疾病的晚期則子宮大於相應年齡,有的雙合診後指套沾有血性白帶或附有腐肉的癌組織;有的則在宮頸口可見到突出的息肉狀腫物。但子宮內膜癌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所以子宮過大者不一定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3.輔助檢查
(1)B超檢查:子宮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癌在宮腔大小、位置、肌層浸潤程度、腫瘤是否穿破子宮漿膜或是否累及宮頸管等有一定意義,其診斷符合率達79.3%~81.82%。
(2)診斷性刮宮:刮宮檢查為確診不可缺少的方法。先用小刮匙刮取宮頸管內組織,再進入宮腔,刮取子宮兩側角及宮體前後壁組織,分別瓶裝標明,送做病理檢查。如內口遇有阻力時可擴張宮頸至5號。刮宮時,力量應得當,如刮一下(次)兩下(次)就明確見到癌組織,則不必再進行搔刮,避免將子宮刮穿或人為造成癌或炎症擴散,如刮宮得不到明顯的癌組織則必須進行宮腔全麵搔刮,並注意宮底和子宮兩側角。如一次不能確診,而臨床可疑者,應定期複查。子宮內膜活檢的準確率為87%~100%,優點在於是組織學診斷,可以明確診斷。但缺點是盲目取材或取材不足。特別在絕經後患者往往取材不足。故目前逐漸傾向於宮腔鏡觀察下直接取活檢。
(3)宮腔鏡檢查:宮腔鏡不僅可觀察宮腔,而且又能觀察頸管,尤其是顯微宮腔鏡的應用,觀察能更加細致。宮腔鏡下既可觀察癌腫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彌散性,是外生型或內生型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對可疑病變行活檢,有助於發現較小的或早期病變。
(4)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像(MRI):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像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可準確測出。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侵犯的程度、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有無轉移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尤其對肥胖婦女的檢查優於超聲檢查。MRI是三維掃描,優於CT二維掃描,準確率為88%,它能準確判斷肌層受侵程度,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CT與MRI在內膜癌診斷方麵獨具一定特點,但診斷準確率並不比B超高,而且費用均較昂貴。一般而言,通過細胞學、B超檢查,而後行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絕大多數患者可得到明確診斷。
國際婦產科聯盟於1982年以宮腔大小,是否累及宮頸及癌細胞分化程度三項標準修訂臨床分期如下:0期:腺瘤樣增生或原位癌,組織學所見疑為惡性病變;Ⅰ期:癌瘤局限於子宮體;Ⅱ期:癌瘤已侵犯宮頸;Ⅲ期:癌瘤擴散至子宮以外(包括陰道),未超出真骨盆;Ⅳ期:癌瘤超出真骨盆或明顯侵犯膀胱或直腸黏膜。
“鑒別診斷”
子宮內膜癌診斷,一般並不困難,但有時也可與其他疾病混淆,以致延誤診斷。
1.絕經後出血 首先應警惕是否為惡性腫瘤,隨時間的進展,絕經後出血中惡性腫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應仔細做婦科檢查,查清陰道、宮頸、子宮體、附件有無異常情況存在。由於可能有兩種以上病變同時存在,如存在老年性陰道炎同時有子宮內膜癌,所以決不能因已發現一種病變而忽視進一步檢查。除細胞學檢查外,分段診刮是不可缺少的診查步驟。
2.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子宮內膜癌可發生在生育期,甚至生育早期婦女。所以,年輕婦女子宮不規則出血治療2~3個月無效者,也應進行診刮辨明情況。
3.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多見於生育年齡婦女。子宮內膜不典型重度增生,在組織形態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通常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現為局灶性,有壓扁的正常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或可見鱗狀上皮化生,胞質染荷花色,無壞死浸潤等表現。而子宮內膜腺癌的癌細胞核大,染色質增多,深染,細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質少,常常發生壞死及浸潤現象。
4.子宮黏膜下肌瘤或內膜息肉 多表現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作出鑒別診斷。
5.子宮頸管癌 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及排液增多。如病理檢查為鱗癌則考慮來源於宮頸。如為腺癌則鑒定其來源會有困難,如能找到黏液腺體,則原發於頸管的可能性較大。
6.原發性輸卵管癌 陰道排液、陰道出血和下腹痛,陰道塗片可能找到癌細胞而和內膜癌相似。而輸卵管癌宮內膜活檢陰性,宮旁可捫及腫物,有別於內膜癌。如包塊小而觸診不顯者,可通過腹腔鏡檢查確診。
7.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並宮腔積膿 常表現為陰道排出膿液、血性或膿血性排液,子宮多增大變軟。通過B超檢查或擴宮檢查易鑒別。子宮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並存,檢查時必須注意。
“治療”
1.一般治療
(1)子宮內膜癌治療以手術、放療為治療基本手段,有轉移的病例可行手術加放療或化療,晚期病例不能手術者可用孕激素治療。
(2)有經驗的臨床醫師及相應的治療條件和設備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基本條件;不具備條件的醫院,應將患者轉至有條件的醫院進行。
(3)應嚴格遵循各種治療方法的指征,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治療及隨診在同一單位進行,最為理想。
(4)強調有計劃的、合理的綜合治療,綜合治療不是幾種治療方法的盲目疊加。
2.手術治療 子宮內膜癌患者經臨床檢查,病變局限於子宮,全身情況允許及無嚴重心血管並發症均可考慮手術。
(1)全子宮附件切除:子宮不大、宮腔不深、無頸管侵犯,B超、CT、MRI檢查無肌層浸潤表現,可行全子宮附件切除術或擴大的全子宮附件切除術。
(2)子宮廣泛切除加淋巴清掃術或淋巴取樣:對子宮增大、宮腔深、頸管受累、腺鱗癌、乳頭狀腺癌、透明細胞腺癌、乳頭狀漿液性腺癌或B超、CT、MRI提示肌層受累的病例,可考慮行此類手術。子宮廣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掃同子宮頸癌根治術。關於是否加主動脈旁淋巴清掃術及清掃範圍意見不一,可依具體技術條件選擇,但對某些病例淋巴取樣是可行的。
3.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放療適應證比較廣泛,除骨髓抑製、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低下、急性盆腔感染、惡病質、尿毒症等情況外,各期患者均可給予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包括腔內放射治療及體外照射兩部分。
4.化療 目前多采用幾種抗癌藥物聯合方案。抗癌藥物亦可與黃體酮類藥聯合使用。
(1)CAP方案
●CTX(環磷酰胺)250~5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1天。
●ADM(多柔比星)3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1天。
●DDP(順鉑)5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3天。
每3~4周重複1次,治療前日,先水化。
(2)EAP方案
●ADM(多柔比星)4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1天。
●VP-16(足葉乙苷)75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1~3天。
●DDP(順鉑)2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1~3天。
每4周重複1次。
(3)CAF加黃體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