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X(環磷酰胺)250~4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1天。
●ADM(多柔比星)30~4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衝擊,第1天。
●5-FU(5-氟尿嘧啶)300~4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1~3天。
每3~4周重複一次,同時口服甲地孕酮160毫克,每日1次;或口服甲羥孕酮250~500毫克,每日1次。
5.內分泌激素治療 激素治療主要是用孕酮類藥物及三苯氧胺。對於病理分化好的子宮內膜腺癌,特別是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陽性者反應較好。三苯氧胺有抗雌激素作用,可增強孕酮作用。激素療法療程較長,用藥量大,一般用藥至少3~6個月。
(1)黃體酮類藥物治療
①甲地孕酮。口服,每日160毫克,連續用藥3個月以上。
②甲羥孕酮。口服,每日1次或2次,每日劑量500毫克,連續用藥3個月以上。
③己酸孕酮。肌內注射,每日500毫克,孕激素類藥物可使體重增加,少數病人可致肝功能有一定改變。
上述長效孕激素通常應連續使用3個月以上,才能產生療效,對癌瘤分化良好,PR陽性者療效好,對遠處複發者療效優於盆腔複發者,治療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大規模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未顯示出輔以孕激素治療能夠改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及總生存率,故目前激素治療多用於晚期和複發轉移患者,孕激素的有效率<20%。
孕激素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少,症狀輕,偶見惡心、嘔吐、水腫、禿發、皮疹、體重過度增加及滿月臉等,嚴重的變態反應及血栓性靜脈炎,肺動脈栓塞較罕見。
(2)三苯氧胺:可與黃體酮類藥物合用,每次口服20毫克,每日2次,或每次口服10毫克,每日3次。
6.中成藥治療
(1)康賽迪(複方斑蝥膠囊):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破血消瘀,攻毒蝕瘡。糖尿病患者及糖代謝紊亂者慎用。
(2)平消膠囊:每次4~8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預防”
1.早期確診 對陰道出血患者,不要盲目使用內分泌激素止血,特別是更年期出血患者,首先要明確診斷,臨床上可先做刮宮了解子宮內膜狀況。
2.合理使用激素 更年期患者按醫囑使用雌激素,避免長期使用,減輕對子宮內膜刺激,防止子宮內膜過度增生而癌變。
3.對高危人群重點普查 對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或高危人群,密切隨訪,定期做宮頸刮片等細胞學檢查,定期診刮了解內膜狀況,盡早發現腫瘤,如非手術治療無效,盡早手術。這些高危因素包括:月經初潮早,延遲絕經,長期月經不調,未婚或婚後不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服用雌激素,長期服用三苯氧胺,有盆腔放療史或腫瘤家族史等。
4.加強醫學知識的普及及宣傳 提高人們對內膜癌的認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卵巢癌
卵巢癌占所有婦科惡性腫瘤的15%,有起病隱匿,早期不易發現,易轉移,預後差等特點,其5年生存率僅25%~30%。其病因不清,可能與年齡、生育、血型、精神因素及環境等有關。組織類型:生發上皮來源的卵巢腫瘤,性索-間質來源的腫瘤,卵巢脂質細胞瘤,生殖細胞來源的腫瘤,性腺母細胞瘤,卵巢非特殊間質來源的腫瘤。卵巢上皮癌,多見於30~50歲的婦女;卵巢惡性畸胎瘤,多見於青年女性;卵巢顆粒細胞瘤,多見於40~55歲的婦女,其表現為月經紊亂或月經幹淨後仍有陰道出血等;內胚竇瘤,多見於青年女性,也偶見幼女,其惡性程度極高,而且發展快,幼女可表現出乳房發育、陰道出血等症狀。
“診斷”
1.臨床表現 惡性卵巢腫瘤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出現症狀時往往病情已到晚期。由於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可有腹脹、腹部腫塊及腹水。
(1)腹部腫塊:早期腹部包塊不大,患者不易察覺,隨著腫瘤長大,患者可於腹部自覺腫塊,當大網膜轉移嚴重而成餅塊狀時,可在上腹腔觸到浮球感的大包塊。
(2)腹痛:當盆腔或腹腔有腫瘤種植轉移或體位改變使包塊牽引周圍髒器,或有扭轉時,即可有腹痛症狀,同時也可伴有惡心、嘔吐和發熱症狀。
(3)壓迫症狀:腫瘤長大壓迫盆腹腔髒器出現相關的壓迫症狀,如壓迫橫膈則出現呼吸困難及心悸;壓迫膀胱致尿頻、排尿困難或尿瀦留;壓迫直腸出現排便困難或便頻。
(4)腹水:良、惡性卵巢腫瘤均可出現腹水,患者出現腹部膨隆或腰圍增大,患者常誤認為肥胖。
(5)陰道出血:若為功能性腫瘤,可產生相應的雌激素或雄激素過多的症狀;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月經不調,患者也可表現為絕經後陰道出血。
(6)其他內科病症狀:因卵巢癌常有腹腔內擴散,涉及的部位不同出現的症狀多種多樣,如惡心、嘔吐、腹瀉或水腫、氣促等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內科疾病。
(7)消瘦和貧血:晚期病人則表現明顯消瘦,嚴重貧血等惡病質現象。婦科檢查時可在陰道後穹隆觸及散在的堅硬結節、腫塊多為雙側性、實質性,表麵凹凸不平,固定不動,常伴有血性腹水。有時在腹股溝,腋下或鎖骨上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2.輔助檢查
(1)細胞學檢查:經陰道後穹隆穿刺或經腹壁穿刺,吸取腹腔液進行腫瘤細胞學檢查,惡性腫瘤常為陽性。
(2)超聲檢查:是目前應用最廣而簡便的方法,能提示腫瘤部位、大小、形態及性質等,鑒別卵巢腫瘤和腹水。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技術,有助於卵巢癌的診斷。
(3)放射學檢查:CT檢查可清晰地顯示腫塊、腹水、淋巴結轉移。
(4)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來確定卵巢腫瘤的毗鄰關係,也可用於判斷腫瘤分期、淋巴轉移和其他部位的轉移。
(5)腫瘤標記物:作為腫瘤存在的標記,監測其在體內的存在情況,以期達到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觀察療效,判斷預後的目的。①CA125.其血清正常值為35單位/毫升,通過動態連續觀察血清CA125水平,是卵巢癌早期診斷、療效觀察、病情監測的較為特異、敏感的指標。②AFP。其血清正常值為20~25納克/毫升,對卵巢內胚竇瘤有特異性,對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無性細胞瘤中含卵黃囊成分者有協助診斷意義;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產生較高水平雌激素,內分泌檢查有助於卵巢性索間質瘤和部分伴有異位內分泌綜合征卵巢癌的診斷。多個腫瘤標記物聯合檢測較單一標記物更為可靠。
(6)腹腔鏡檢查:通過腹腔鏡可以清楚地觀察病變的性質、大小、部位及有無腹腔播散,並可吸取腹腔液做細胞學檢查,還可取活檢;腹腔鏡檢查無法觀察腹膜後淋巴結。巨大腫塊或粘連性腫塊禁忌行腹腔鏡檢查。
“鑒別診斷”
1.子宮內膜異位症 異位症形成的粘連性包塊及直腸子宮陷凹結節與卵巢惡性腫瘤很難鑒別。前者常有進行性痛經、月經多,不規則陰道出血等。超聲檢查、腹腔鏡檢查是很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必要時應剖腹探查確診。
2.結核性盆腹膜炎 常合並腹水,盆腔內粘連有塊狀物形成。多發生於年輕、不孕婦女,伴月經稀少或閉經。多有肺結核史;有消瘦、乏力、低熱、盜汗、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婦科檢查腫塊位置較高,形狀不規則,界限不清,不活動。叩診時鼓音和濁音分界不清。胸片檢查、超聲檢查、胃腸檢查多可協助診斷,必要時行剖腹檢查並做活組織檢查確診。
3.生殖道以外的腫瘤 需與腹膜後腫瘤、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相鑒別。腹膜後腫瘤固定不活動,位置低使子宮、直腸或輸尿管移位。腸癌多有相應的消化道症狀。超聲檢查、胃腸檢查、靜脈腎盂造影、腸鏡多可協助診斷。
4.轉移性卵巢腫瘤 與卵巢腫瘤不易鑒別。多為雙側性、中等大、腎形、活動度好,應疑為轉移性腫瘤。若有消化道症狀應做胃、腸鏡檢查,有消化道癌、乳癌病史,診斷基本成立。但多數病例無消化道腫瘤病史。
5.慢性盆腔炎 有流產或產褥感染病史,有發熱、下腹痛,婦科檢查附件區有包塊及組織增厚、壓痛。用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塊狀物縮小。若治療後症狀、體征無改善,或塊狀物增大,應考慮為盆腔或卵巢惡性腫瘤可能。
“治療”
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IGO)將卵巢癌分為五期,Ⅰ期:腫瘤局限於卵巢;Ⅱ期:一側或雙側腫瘤,有盆腔內擴散;Ⅲ期: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伴腹腔轉移和(或)腹膜後淋巴結轉移;Ⅳ期: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有遠處轉移,胸腔積液塗片有癌細胞或肝實質轉移。
1.一般治療 卵巢癌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合並化療、放療的綜合治療。雖然卵巢癌的療效不及妊娠性滋養細胞腫瘤大多能達到治愈水平,但惡性程度很高的卵巢生殖細胞瘤手術合並化療,部分病人也可達到治愈。少數早期的年輕病人可保留生育功能並成功生育子女。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卵巢上皮性癌的綜合治療尚未顯著提高生存率。由於化療的進展,大多數病人能延長生存期及顯著改善生活質量。也有少數病人帶癌生存5年以上。另外,有些晚期不能行腫瘤減滅術的病人經1~2個療程化療後,能成功地進行腫瘤減滅術。
2.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卵巢惡性腫瘤最重要的手段,除非有手術禁忌證,均應首先進行手術。手術時首先應詳細探查,包括腹腔衝洗,盆腹腔髒器及盆腔腹膜後淋巴結的觸診和橫膈、腹膜、大網膜的多點活檢,以進行準確的腫瘤分期。手術方式分為徹底手術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術。徹底手術的範圍包括雙側附件、子宮、大網膜、闌尾切除和盆腔及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對於腫瘤在盆腔有廣泛種植轉移的病人,主張盡可能做腫瘤細胞減滅術。符合下列條件的年輕患者可考慮保留對側卵巢:①臨床Ⅰa期,腫瘤分化好。②腫瘤為臨界惡性或低度惡性。③術中剖視對側卵巢未發現腫瘤。④術後有條件隨訪。對Ⅱ、Ⅲ期患者可行腫瘤減滅術。
3.化學治療 由於卵巢癌發現時往往已擴散,手術不能徹底清除病灶,而且放療的效果及應用也很有限,因此全身性化療是一項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一些晚期病人,經化療後腫塊可以縮小,為再次手術創造條件。
治療惡性卵巢腫瘤迄今無統一化療方案,原則是:①大劑量間歇用藥較小劑量持續用藥為佳,前者指每個療程用藥1周左右,間歇3~4周,既能達到有效的抗腫瘤作用,又有利於機體消除毒性及恢複免疫功能。②聯合化療較單一化療療效為佳,近代多趨向聯合用藥,但須注意聯合化療毒性反應較重。③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敏感的化療藥,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④按組織類型製定不同化療方案。近年來,卵巢癌常用化療方案如下。
(1)上皮性癌及性索間質腫瘤
①PAC方案
●CTX(環磷酰胺)500~6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第1天。
●ADM(多柔比星)40~5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第1天。
●DDP(順鉑)70~9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腹腔滴注,第1天(或60~80毫克/平方米,靜脈滴注)。
②CP方案
●CTX(環磷酰胺)600毫克,靜脈注射,第1天。
●DDP(順鉑)40毫克,靜脈滴注,第1天。
目前,國內外學者正進行以紫杉醇(泰素)為主的聯合化療,用於初治或複發的卵巢上皮癌。結果表明紫杉醇合並順鉑組的緩解率、二次探查手術陰性率及患者的存活期均優於CP組。因此,有條件者采用紫杉醇、順鉑方案為一線化療是合理的。
③TP方案(紫杉醇加順鉑)
●Taxol(紫杉醇)135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3小時),第1天。
●DDP(順鉑)70~9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腹腔滴注,第1天(或60~80毫克/平方米,靜脈滴注)。
(2)生殖細胞腫瘤及肉瘤
①VAC方案
●VCR(長春新堿)2毫克,靜脈注射,第1天。
●Act-D(放線菌素D)300微克,靜脈滴注,第1~5天。
●CTX(環磷酰胺)300毫克,靜脈注射,第1~5天。
②PVB方案
●VCR(長春新堿)2毫克,靜脈注射,第1天。
●BLM(博來黴素)30毫克,靜脈注射,第2、4天。
●DDP(順鉑)20~30毫克,靜脈滴注或腹腔滴注,第1~5天。
以上各方案每療程一般間隔3~4周,具體情況應視病人體質、反應程度、血象及肝、腎功能等情況而定。用藥至少4~6個療程,晚期或不敏感的腫瘤化療者,療程應多些,一般第1年8~10個療程,第2年減少到3~4個療程。
4.放射免疫治療 卵巢惡性腫瘤的放射敏感性差別很大,卵巢內胚竇瘤,未成熟畸胎瘤,胚胎癌最不敏感,卵巢上皮癌及顆粒細胞癌中度敏感,無性細胞瘤最敏感。由於卵巢癌較早發生腹腔轉移,因此照射範圍包括腹腔及盆腔。肝、腎區加以保護,以免造成放射性損傷。目前,放療在臨床上多作為一種輔助的治療手段,常用於術後殘餘腫瘤。在治療卵巢惡性腫瘤方麵,放療有兩種類型——體外放射和腔內放射。前者多用高能放射源60鈷、直線加速器和電子感應加速器等,它能產生高能射線進入腫瘤的深部;後者常應用放射性膠體溶液(198金和32磷),它僅能產生較軟射線,治療腫瘤的有效深度為幾毫米。腹腔內有粘連時禁用。
“預防”
重點在早期發現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的早期病人,常無明顯症狀,應開展定期普查。為了早期發現卵巢惡性腫瘤,應注意下列幾點。
(1)所有卵巢實性腫塊,或大於5厘米的囊腫,應立即進行手術切除。
(2)月經初潮前和絕經後婦女,有卵巢性腫物,應考慮為腫瘤,以盡早手術探查為宜。生育年齡婦女有小的附件囊性腫塊,觀察2個月未見縮小者考慮為腫瘤,觀察期間增大者隨時手術。
(3)盆腔炎性腫塊,尤其懷疑盆腔結核或子宮內膜異位性腫塊,經治療無效,不能排除腫瘤時應手術探查。
(4)絕經後發現子宮內膜腺瘤樣增生或內膜腺癌,應注意卵巢有無腫物,並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5)進行盆腔手術時,均應仔細檢查雙側卵巢有無病變,除卵巢疾病本身的適應證外,年齡在45歲以上時,因子宮疾病須做子宮切除者,建議同時切除雙側附件。
(6)高危因素的預防包括:口服避孕藥與從未服用避孕藥的婦女相比較可降低60%的危險性;鼓勵母乳喂養,延長母乳喂養時間;飲食方麵多吃蔬菜、水果,少食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對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開展遺傳谘詢及基因測定;對40歲以上的有卵巢癌家族史的患者,有時可建議其行手術切除卵巢。
四、原發性輸卵管癌
原發性輸卵管癌是一種少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0.5%~1.8%。好發年齡為40~60歲,2/3病例發生在絕經後,1/3發生在更年期。其病因迄今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輸卵管癌發病可能與慢性炎症刺激有關。因為原發性輸卵管癌早期診斷困難,故預後極差,5年生存率21%~44%。
“診斷”
1.臨床表現 早期無症狀,病變發展時可出現典型的“三聯症”,即陰道排液、腹痛、盆腔腫塊。
(1)陰道排液:是輸卵管癌患者最常見,也是最具特征的症狀。約50%患者有間歇性陰道排液,為黃色水樣,一般無臭味,量多少不一。可將收集流出的液體做細胞學檢查,再結合腹腔鏡、B超或CT等檢查,便有可能盡早確診。
(2)腹痛:一般為患側下腹鈍痛,為輸卵管膨大所致。有時呈陣發性絞痛,為卵管痙攣性收縮引起。陰道排出大量液體後,疼痛隨之緩解。
(3)盆腔腫塊:癌腫生長引起輸卵管管腔擴張而形成腫塊,婦科檢查於子宮一側可及腫塊,大小不一,小者3~4厘米直徑,大者達臍水平,但一般不超過10厘米直徑,呈臘腸型,囊性或實性。排液後腫塊縮小,液體積聚後又複增大。
(4)陰道出血:亦為輸卵管癌常見症狀之一,多為圍絕輕期不規則陰道出血,出血量不多,為血水樣陰道排液,為不規則少量出血,刮宮常呈陰性。
(5)不育:占1/3~1/2,患者有原發或繼發不育史。
2.輔助檢查
(1)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大量陰道排液中可以混有癌組織碎屑,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可找到癌細胞。
(2)分段診刮:陰道脫落細胞檢查陽性,而分段診刮病檢陰性,排除了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則應考慮輸卵管癌。
(3)B超:可確定腫塊部位、大小、性質及有無腹水等。
(4)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有使癌細胞擴散的危險。
(5)宮腔鏡檢查:有條件的醫院可行此檢查,了解子宮內膜情況,同時經輸卵管開口行輸卵管吸液並直接行脫落細胞檢查,但該檢查有可能使病灶擴散、轉移。
(6)腹腔鏡檢查:見輸卵管增粗,外觀如輸卵管積水呈茄子形態,有時可見到贅生物。
“鑒別診斷”
輸卵管癌與卵巢腫瘤、輸卵管卵巢囊腫不易鑒別,宜盡早剖腹探查確診。
“治療”
原發性輸卵管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或化療等。早期以手術切除較為理想,術後再輔以化療或放療,也可采用綜合性手段,配合生物、免疫治療及中醫藥等;分期參考卵巢癌。
1.手術治療 手術範圍包括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及大網膜切除術,若腫瘤擴散到盆腔或腹腔,則按卵巢癌的處理原則,仍應爭取切除腫瘤,行腫瘤細胞減滅術及盆腔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術後輔以化療和放療。
2.化療 一般多用於配合手術,作為術後輔助治療。PAC(順鉑、多柔比星、環磷酰胺)方案可作為輸卵管癌術後首選治療。卵巢癌成功地采用紫杉醇和鉑類聯合化療,現在也被用於輸卵管癌的化療。很多回顧性分析提示,對於相同的組織學類型,這個方案的療效優於烷化劑和鉑類的聯合。化療藥物參考卵巢癌的化療。
3.放療 作為術後輔助治療。
4.中成藥治療
(1)康賽迪(複方斑蝥膠囊):破血消瘀,攻毒蝕瘡。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注意事項:糖尿病患者及糖代謝紊亂者慎用。
(2)平消膠囊:4~8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5.其他治療 據德國波茨坦食品研究所最近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食用大量大蒜與洋蔥的女性,罹患輸卵管癌的幾率較低。該研究指出,大蒜、洋蔥、韭蔥、細香蔥都含有豐富的硫化物,有抗癌效果。
“預防”
很多病人在早期時可以沒有任何症狀,有些病人可並發腹水、不育、消瘦等症狀,這些都不是輸卵管癌的特有症狀,但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盡早到醫院檢查。如出現不明原因的陰道流液就應立即去醫院檢查。久治不愈的盆腔炎,必要時手術探查。
五、外陰惡性腫瘤
外陰惡性腫瘤包括外陰鱗狀細胞癌(至少占外陰癌的85%)、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約占5%)、巴氏腺癌、外陰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陰惡性腫瘤等,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1%。惡性程度以外陰惡性黑色素瘤和肉瘤較高,腺癌和鱗癌次之,外陰癌的轉移以淋巴轉移為主,其次為直接向周圍蔓延,經血行轉移較少見。好發於絕經後的婦女。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濕疣、淋病、梅毒和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以及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如腎移植後、紅斑狼瘡等;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濕疣均可發展為外陰鱗癌。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多發於陰唇、陰蒂和會陰處。
“診斷”
1.臨床表現 早期局部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出現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多數病人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
2.輔助檢查
(1)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這是外陰癌診斷的主要依據,取材時務必得當,宜在可疑癌組織的非壞死處活檢,以免遺漏診斷。對於活檢結果可疑者,應再次取較深部組織檢查。為了提高活檢陽性率,可采用1%甲苯胺藍溶液塗抹外陰部,待2~3分鍾幹燥後再用1%醋酸脫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潤癌,則甲苯胺藍與活躍細胞核內DNA結合,而使病變區域呈紫藍而不脫色。在不脫色區做活檢可提高早期診斷及多發中心性癌診斷的陽性率。但此種方法對良性潰瘍可致假陽性;而對非典型病變區表麵角化亢進者,經醋酸洗後可脫色而得假陰性結果。
(2)常規陰道細胞學塗片檢查:這有助於發現外陰癌患者是否伴發陰道癌、宮頸癌或宮體癌。而細胞學塗片檢查對外陰癌的診斷約有50%的陽性率,直接從病變部位刮取材料或局部組織印片做細胞學檢查可提高陽性率。
(3)應用陰道鏡檢查:這有助於選擇病變區域活檢。
“鑒別診斷”
1.鮑文病 表皮基底膜完整,發生在黏膜上皮的病變,表麵呈紅色或絨樣顆粒狀,是一種外陰原位癌。臨床特征是生長緩慢,大體觀為暗紅色粗糙斑,邊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麵常有痂,在痂下可見到肉芽組織和滲出麵,似濕疹及淺表潰瘍。鏡下為過度角化,角化不全,棘層增生,細胞排列紊亂。細胞增大,核有異型、深染,其中可找到多核細胞、大而空的細胞和嗜伊紅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
2.外陰帕傑病 是一種具有一定特征的上皮內癌,因首先由Paget描述而得名。其發生率極低,除發生於乳房外,發生在外陰的Paget's病大約有100例報告。大體觀外陰患處為一紅色糜爛狀損害,呈濕疹樣滲出改變,病損略突,表麵粗糙,常伴有白色病變或小顆粒,有時可見淺潰瘍形成和結痂。確診依靠病理檢查,而且本病常並存其他髒器癌,如胃癌、直腸癌、乳腺癌等,應予重視。帕傑病的惡性程度可有不同,隻限於表皮內者可在表皮內複發而無浸潤,治療可局部徹底切除;呈浸潤性生長者,可轉移至局部淋巴結。本病可合並大汗腺癌或有浸潤,治療以外陰根治性切除並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
3.外陰惡性黑色素瘤 罕見,多由色痣惡變而來。據文獻統計,色痣惡變占色素瘤的65%~84%。慢性刺激、外傷(電灼、腐蝕、不完整切除)等均為惡變的誘因。發生惡變的色痣絕大多數為痣細胞群位於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聯合痣。其外觀似外陰癌,呈藍黑、深藍、棕黑或淡棕色或無色素性。鏡下表現瘤細胞呈圓形、多邊形、梭形或多形態的混合型。細胞核大、濃染、常有核分裂,有時可見核內空泡。細胞內黑色素分布量不均勻。因它的存在易於診斷。惡性黑色素瘤常早期經血道和淋巴道轉移,故惡性程度高,預後不佳,尤其黏膜部位和妊娠期患者更甚。自出現症狀起,平均壽命為18個月。治療同外陰癌,以手術為主,行外陰廣泛切除及股、盆腔淋巴結清除術。放療、化療效果不佳。近年有人主張行冷凍治療,有一定效果。
4.外陰肉瘤 原發或繼發於外陰纖維瘤惡變。開始時腫瘤邊界清楚,呈結節狀帶蒂或呈彌漫性浸潤,常保持多年不進展,但以後可因外傷或手抓破而突然發展,在短期長大。可經淋巴及血行轉移,預後不佳。治療為外陰廣泛切除加外陰、腹股溝淋巴結的放射治療。
5.繼發性外陰癌 繼發性外陰癌占外陰惡性腫瘤的3%~4%,多來自宮頸癌及宮體癌的轉移,少數來自卵巢、胃腸道、腎、膀胱及乳腺癌或絨癌。主要通過癌栓靜脈逆行性轉移或由淋巴轉移。晚期宮頸癌、宮體癌的原發灶可直接蔓延到陰道再到外陰。轉移灶呈單個或多發,局部表皮紅腫,少數潰破,鏡下所見的癌細胞同原發灶。因係繼發性癌,預後不佳。
“治療”
目前采用國際婦產科聯盟分期。原位癌為0期;Ⅰ期腫瘤局限於外陰或外陰和會陰,腫瘤最大直徑≤2厘米;Ⅱ期腫瘤局限於外陰或外陰和會陰,腫瘤最大直徑>2厘米;Ⅲ期腫瘤浸潤尿道下段,或陰道,或肛門;Ⅳ期腫瘤浸潤膀胱黏膜或直腸黏膜,或尿道上段黏膜;或固定於盆腔;或任何遠處轉移,包括盆腔淋巴結轉移。治療原則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化療和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