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術治療 為主要治療方法。手術的範圍取決於臨床期別、病變的部位,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與浸潤的深度,患者身體狀況及患者年齡。目前公認的是外陰原位癌可僅做單純外陰切除。浸潤癌則需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病變期別合並考慮。一般需做根治性外陰切除加上區域淋巴結切除術。因為即使病灶隻侵入3~5毫米,細胞分化不成熟者或發現血管有侵犯者,可能已有轉移。
2.放射治療 腹股溝淋巴結有轉移者20%~40%可能有局部複發,故在術後可實行盆腔照射。局部病變較廣泛,或病變累及會陰、肛門者,術前照射可使原不能手術患者變為可手術者,或避免不必要的超根治手術和永久的功能損害。因為外陰皮膚、肛門及尿道正常組織,這些區域潮濕,不能耐受射線。皮膚受射線刺激反應大,易出現並發症,如皮膚潰瘍、瘢痕、瘺管形成、膿腔,以及尿道狹窄等。
3.化學藥物治療 抗癌藥可作為較晚期或複發癌的綜合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多柔比星、順鉑類、博來黴素等。為了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也可采用盆腔動脈灌注給藥。
“預防”
注意清潔衛生,每日清洗外陰部。積極治療外陰瘙癢、白斑、尖銳濕疣等,經一般治療無效,尤其是發生小結節、潰瘍或乳頭狀贅生物等,應警惕有發展或已成為外陰癌的可能。因此,必須及時行局部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六、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是一組來源於胎盤滋養細胞的疾病,根據滋養細胞分化程度、絨毛間質的多少及生物學行為不同,可分為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絨毛膜癌及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這幾種病之間存在一定聯係,葡萄胎為胚外組織變性、滋養層發育異常所致,屬於良性絨毛病變,但部分患者可持續存在並發生子宮局部侵犯和子宮外轉移,即發生侵蝕性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僅發生在葡萄胎以後,但絨癌和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可發生在葡萄胎、足月妊娠、流產或異位妊娠以後。
(一)葡萄胎
妊娠時,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間質水腫,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小的僅可看見,大的似手指頭,水泡之間還有細蒂相連成串,形似葡萄,故稱葡萄胎,也稱水泡狀胎塊。在多數葡萄胎中,胎盤絨毛組織基本上已全部變成葡萄胎組織,但也有少數葡萄胎隻有部分胎盤絨毛組織變為葡萄胎。前者稱為完全性葡萄胎,後者稱為部分性葡萄胎。據統計,在我國完全葡萄胎的發生幾率為0.78‰,與地域、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有關。另外,在年齡大於40歲或小於20歲的孕婦中發病率較高。其發生可能與受精卵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異常有關。
“診斷”
1.臨床表現
(1)停經後陰道出血:為最常見症狀,可發生在97%的病例。停經時間一般在8~12周,量多少不定,時出時停,反複發作,逐漸增多。如葡萄胎組織從蛻膜剝離,母體大血管破裂,可造成大出血。
(2)子宮異常增大:多數患者的子宮大於相應的停經月份的妊娠子宮,不少患者因觸及下腹包塊(脹大子宮或黃素囊腫)而來就診,但也有少數子宮和停經月份符合甚或小於停經月份者。可能有兩種情況:①為絨毛水泡退變呈萎縮狀,停止發展,形成稽留性葡萄胎。②部分水泡狀胎塊已排出,使子宮體縮小,形成葡萄胎不全流產。
(3)腹痛:由於子宮迅速增大而脹痛,或宮內出血刺激子宮收縮而疼痛,可輕可重。
(4)妊娠嘔吐:多發生於子宮異常增大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異常升高者,出現時間早、症狀重且持續時間長。
(5)妊娠高血壓疾病征象:多發生於子宮異常增大者,出現時間較正常妊娠早,可在妊娠24周前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症狀嚴重,易發展為先兆子癇。
(6)卵巢黃素囊腫:大量HCG刺激卵巢卵泡內膜細胞發生黃素化而形成囊腫,常為雙側,大小不等。
(7)甲狀腺功能亢進:約7%患者可出現輕度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如心動過速、多汗、震顫,但突眼少見。
以上為完全性葡萄胎的典型症狀,部分性葡萄胎與完全性葡萄胎臨床表現相似,但程度較輕。子宮大小與停經月份相符或小於停經月份,一般無腹痛,妊娠嘔吐也較輕,常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征象,通常不伴卵巢黃素囊腫。由於部分性葡萄胎的臨床表現常與不全流產或過期流產相似,容易誤診,有時需依據組織學診斷。
2.輔助檢查
(1)超聲檢查:B超檢查是診斷葡萄胎的一種重要輔助檢查方法。完全性葡萄胎的主要超聲影像學表現為子宮明顯大於停經月份,無妊娠囊或胎心搏動,宮腔內充滿不均質密集狀或短條狀回聲,呈“落雪狀”,若水泡較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回聲區,則呈“蜂窩狀”。子宮壁薄但回聲連續,無局灶性透聲區。常可測到一側或兩側卵巢囊腫。部分性葡萄胎除有“落雪狀”聲像外,還可能有胎兒和(或)胎盤影像。
(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測定:HCG的準確定量試驗為診斷及隨訪葡萄胎的重要檢驗。正常妊娠時,在受精卵著床後數日便形成滋養細胞分泌HCG,隨孕周增加,HCG逐漸增加,在孕10~12周時達高峰,隨後逐漸下降。但葡萄胎時滋養細胞高度增生,產生大量HCG,血清HCG通常高於相應孕周的正常妊娠值,且在停經12周後隨著子宮增大持續上升,利用這種差別可作為輔助診斷。
“鑒別診斷”
1.流產 不少病例最先被誤診為先兆流產。流產有停經史及陰道出血症狀,妊娠試驗陽性,而葡萄胎患者子宮多大於同期妊娠子宮,孕期超過12周時HCG水平仍高。B型超聲圖像顯示葡萄胎特點。
2.雙胎妊娠 子宮較同期單胎妊娠大,HCG水平亦稍高,易與葡萄胎混淆,但雙胎妊娠無陰道出血,B型超聲顯像可確診。
3.羊水過多 可使子宮迅速增大,雖多發生於妊娠後期,但發生在中期妊娠者需與葡萄胎鑒別。羊水過多時不伴陰道出血,HCG水平較低,B型超聲顯像可確診。
“治療”
1.一般治療 子宮長期出血或經過反複不潔操作者,容易引起感染,表現為局部(子宮或附件)感染或敗血症。應予足量抗炎藥物。貧血較重者,應給予少量多次緩慢輸血。遇有活動性出血時,應在清宮的同時,予以輸血。
(1)清除宮腔內容物:因葡萄胎隨時有大出血的可能,故診斷確定後,應及時清除子宮內容物,一般采用吸宮術。在內容物吸出的過程中,子宮體逐漸縮小,變硬。吸出物中雖含血量較多,但大部為宮腔原有積血,故患者脈搏、血壓一般變動不大。不少人主張如子宮超過臍,應施行經腹剖宮取葡萄胎,認為這樣可在直視下徹底清除,並能較好地止血。但在實踐中,即使子宮脹大至7~8個月妊娠大者,應用吸宮術亦能順利清除。如需要切除子宮,可在吸宮後立即進行。剖宮取葡萄胎反而會使葡萄胎種植、發生轉移可能。無吸宮設備者,可在擴張宮頸後,鉗夾葡萄胎。第一次清宮不必過於追求完全,以免損傷較軟的宮壁。可於1周左右,再做第二次刮宮術。往往患者經過清宮治療,仍有子宮出血而就診者,可酌情處理,疑為葡萄胎不全流產(吸刮不全或有新的水泡狀物產生),可慎重進行全麵刮宮,如仍出血者,應考慮病變侵入宮壁,詳見惡性葡萄胎及絨癌。葡萄胎自然流產者亦應清宮。清宮時是否靜脈滴注子宮收縮藥,有不同的看法。反對用者認為,宮縮藥促使子宮強烈收縮可迫使葡萄胎絨毛大量進入血液循環中,造成栓塞或葡萄絨毛大量進入血液循環中,造成栓塞或轉移。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如子宮收縮良好,即不必常規應用宮縮藥,隻有在出血較多而子宮收縮不良時應用。
(2)子宮切除術:年齡超過40歲者,葡萄胎惡變率較年輕婦女高4~6倍,處理時可直接切除子宮、保留附件,若子宮超過孕14周大小,應考慮先吸出葡萄胎組織再切除子宮。然而,單純切除子宮隻能去除病變侵入局部的危險,不能防止轉移的發生。
(3)黃素化囊腫的處理:因囊腫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處理,即使並發扭轉,在B型超聲或腹腔鏡下穿刺吸液後多可自然複位。若扭轉時間較長,血供恢複不良,則剖腹行患側附件切除術。
2.預防性化療 完全性葡萄胎的惡變率我國為14.5%,高危病例宜行預防性化療:①年齡大於40歲。②葡萄胎排出前HCG值異常升高(>100千國際單位/升)。③葡萄胎清除後,HCG下降曲線不呈進行性下降,而是降至一定水平後即持續不降,或始終處於高值。④子宮明顯大於停經月份。⑤黃素化囊腫直徑>6厘米。⑥第二次刮官仍有滋養細胞高度增生。⑦無條件隨訪者。一般選用5-氟尿嘧啶或放線菌素D單藥化療1個療程。部分性葡萄胎一般不進行預防性化療,除非排空宮腔後HCG持續升高者。
3.隨訪 所有葡萄胎患者,皆應囑告定期隨診,最好長期與醫院取得聯係,更重要是在2年內定期複查,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惡變。葡萄胎清除後每周做1次HCG定量測定,直到降低至正常水平。隨後3個月內仍每周複查1次,此後3個月每2周1次,然後每月1次持續6個月,第2年起改為每6個月1次,共隨訪2年。如發生不規則陰道出血、咯血、頭痛或其他不適時,應立即到醫院檢查。複查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詢問月經是否正常。
(2)有無不規則陰道出血、咯血、頭痛或其他不適症狀。
(3)檢查時應注意子宮是否恢複良好,外陰、陰道及宮頸有無紫藍色結節。
(4)妊娠試驗在隨診中非常重要。葡萄胎完全清除後,約60%以上患者30日內妊娠試驗轉陰性。超過40日仍為陽性者,應高度懷疑惡變或仍殘存水泡狀胎塊。妊娠試驗已轉陰,複診中又轉陽者,如非妊娠,應高度懷疑惡變。
(5)胸透(最好胸部拍片)有無陰影存在。
還應勸告患者至少在2年內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最好用陰莖套,不宜使用宮內節育器,因可混淆子宮出血原因。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藥可能促使滋養細胞生長,以不用為妥。
“預防”
1.適齡生育 年齡大於40歲者葡萄胎發生率比年輕婦女高10倍,年齡小於20歲也是發生完全性葡萄胎的高危因素,這兩個年齡段婦女易有受精缺陷,因此提倡適齡生育。
2.營養均衡 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及其前體胡蘿卜素和動物脂肪者,發生葡萄胎的幾率顯著升高。
3.有本病史者再孕時必行B超檢查 前次妊娠有葡萄胎史者,再次妊娠後應及時做B超檢查,有過1次和2次葡萄胎妊娠者,再次發生葡萄胎的發病率分別為1%和15%~20%。
4.葡萄胎清宮術後定期隨訪,防止惡變 有關內容在隨訪一節中已詳述。
(二)侵蝕性葡萄胎
葡萄胎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或轉移至子宮以外,即為侵蝕性葡萄胎,發生的機會為5%~20%,多數在葡萄胎清除後6個月內發生。侵蝕性葡萄胎具有惡性腫瘤性質,但惡性程度不高,多數僅造成局部侵犯,少數發生遠處轉移。
“診斷”
1.臨床表現
(1)陰道出血:葡萄胎清除後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量多少不定。
(2)子宮複舊不全或不均勻性增大:葡萄胎清空後4~6周,子宮質地偏軟不能如期複原。也可因肌層內病灶部位和大小的影響,表現為子宮不均勻增大。
(3)卵巢黃素囊腫:由於滋養細胞腫瘤持續分泌HCG,在葡萄胎排空後兩側或一側卵巢黃素囊腫持續存在。
(4)腹痛:一般無腹痛,如腫瘤組織穿破子宮或卵巢黃素囊腫扭轉或破裂則有腹痛。
(5)轉移灶表現:症狀、體征視轉移部位而異,最常見的是肺,其次是陰道、盆腔、肝、腦等。
①肺轉移。通常表現為胸痛、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難。這些狀態可急性發作,也可呈慢性狀態達數月之久。
②陰道轉移。陰道內可見紫藍色結節,破潰時引起不規則陰道出血,甚至大出血。
③肝轉移。表現為上腹部或肝區疼痛。
④腦轉移。預後凶險,為主要的致死原因。腦轉移的形成分為三個時期,首先為瘤栓期,表現為一過性腦缺血症狀,如猝然跌倒、暫時性失語、失明等,繼而發展為腦瘤期,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偏癱、抽搐、昏迷,最後進入腦疝期,生命中樞受壓,最終死亡。
2.輔助檢查
(1)HCG測定:在葡萄胎排空後9周以上,血HCG持續高水平,或一度下降至正常水平後又上升,臨床已排除葡萄胎殘留和再次妊娠,可診斷為侵蝕性葡萄胎。
(2)超聲檢查:應用B型超聲檢查可發現葡萄胎組織侵入子宮壁的腫瘤病灶。宮壁顯示局灶性或彌漫性棉團樣光團,可見光點或光團與暗區相間的蜂窩樣病灶。
(3)胸部X線片:主要用於肺轉移的診斷,肺轉移的胸片最初征象是肺紋理增粗,以後發展為片狀或小結節影,典型表現為棉絮狀或團塊狀陰影。轉移灶為右側肺及中下部多見。
(4)組織學診斷:如有病理檢查,不能憑刮宮標本診斷侵蝕性葡萄胎。如果有子宮肌層或宮外轉移的組織切片,可以見到絨毛結構或已退化的絨毛影子,即可診斷為侵蝕性葡萄胎。若原發灶與轉移灶診斷不一致,隻要任一標本中有絨毛結構,即應診斷為侵蝕性葡萄胎。
“鑒別診斷”
主要與絨毛膜癌鑒別,詳見絨毛膜癌一節。
“治療”
侵蝕性葡萄胎的治療以化療為主,手術為輔。
化學治療方案詳見絨毛膜癌一節。
隨訪內容亦同絨毛膜癌。
(三)絨毛膜癌
絨毛膜癌(簡稱絨癌)是一種繼發於正常或異常妊娠之後的滋養細胞腫瘤。其中50%發生於葡萄胎後,且多發生在清宮後1年以上,25%發生於流產後,22.5%發生於足月妊娠後,2.5%發生於異位妊娠後。絨癌多發生於育齡婦女,少數發生於絕經後。該病惡性程度極高,在化療藥物問世前死亡率達到90%,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和化療治療,絨癌患者的預後已經得到極大的改觀。
“診斷”
1.臨床表現
(1)陰道出血:在葡萄胎被清除後,或流產或足月產後,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持續性或間歇性,量多少不定。葡萄胎被清除後1年以上者可發展為絨癌,6個月至1年內發病則侵蝕性葡萄胎及絨癌均有可能。由於腫瘤分泌HCG及雌、孕激素,部分患者可出現閉經及假孕。也有時子宮原發灶已消失,隻有轉移灶存在,而無陰道出血症狀。
(2)腹痛:癌組織侵及子宮壁,甚至穿透子宮或腹腔內其他轉移瘤破裂出血,引起腹痛或失血性休克。
(3)盆腔腫塊:子宮增大而軟,形狀可不規則。有時可觸及宮旁轉移性腫塊或卵巢黃素化囊腫。但黃素化囊腫不如葡萄胎時明顯。有時子宮原發灶消失,子宮可不增大。
(4)轉移灶表現:最常見的是肺,其次是陰道、盆腔、肝、腦等。滋養細胞首先通過子宮壁的血竇侵入子宮靜脈或卵巢靜脈,後經腔靜脈流入右心,再侵入肺動脈,先在肺小動脈內形成瘤栓,進而破壞血管壁侵入肺組織,形成肺轉移。腫瘤組織可進一步破壞肺小靜脈血管再次進入血液循環,回至左心,再通過大循環轉移至腦、肝、腎、腸道等全身其他器官。陰道轉移主要是由於腫瘤組織由子宮旁靜脈內逆行到陰道血管,在陰道局部發展,形成陰道轉移瘤。
①肺轉移。肺轉移病灶小時,可無任何症狀,X線胸片上也僅有肺紋理增粗。在發生急性滋養細胞腫瘤肺栓塞時可表現為肺動脈高壓及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如轉移灶靠近胸膜,可出現胸痛,甚至血胸。如腫瘤侵蝕支氣管,可引起咳嗽、血痰或咯血。阻塞支氣管可引起肺不張。肺轉移灶在胸片上常表現為結節狀陰影,繼而成棉球狀或團塊狀。
②陰道轉移。陰道轉移的發生率僅次於肺轉移。轉移灶多位於陰道下段前壁,呈紫紅色結節突起,可單發或多發。破潰後可引起陰道大量出血。
③腦轉移。常繼發於肺轉移後,是絨癌致死的主要原因。腦轉移的最早期是腦動脈內的瘤栓期,可因腦組織缺血出現一過性症狀,如突然跌倒、失明、失語、眩暈、半身麻木等。進一步發展進入腦瘤期,表現為頭痛、嘔吐、偏癱、抽搐以至昏迷。病灶加重,顱壓不斷升高,可進入腦疝期,壓迫生命中樞而導致死亡。
④其他髒器轉移。繼發於肺轉移後。可見肝、腎、消化道等轉移。肝轉移可出現黃疸、肝區疼痛及消化道症狀,甚至出現肝包膜內出血或腹腔內出血。腎轉移可出現血尿。消化道轉移可出現嘔血或柏油便。
2.輔助診斷
(1)HCG測定:一般HCG降為正常值在流產後需25日左右,足月分娩後9~12日,異位妊娠後8~9日。若超過上述時間,HCG仍持續在高值或有上升,則應高度懷疑絨癌。當疑有腦轉移時,可做腰穿測定腦脊液HCG。當血清與腦脊液β-HCG比值在20:1以上時,應考慮有中樞神經係統轉移。
(2)影像學診斷:B型超聲可診斷子宮內病灶。彩色多普勒超聲可反映絨癌豐富的低阻抗的血流信號。X線胸片作為肺轉移的常規檢查。CT和MRI主要用於診斷腦轉移。
(3)組織學診斷:若送檢標本中,隻見成片分化不良的滋養細胞和合體滋養細胞伴出血及壞死,而無絨毛結構,即可診斷為絨癌。
“鑒別診斷”
絨癌應與其他滋養細胞疾病及胎盤部位反應、胎盤殘留等鑒別。合體子宮內膜炎發生於各種妊娠後,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病理可見合體細胞(不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子宮淺肌層。可用抗炎或刮宮治愈。
“治療”
滋養細胞腫瘤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手術和放療為輔的綜合治療。
1.化學治療 對滋養細胞腫瘤比較敏感的常用藥物有:5-氟尿嘧啶(5-FU)、放線菌素D(ActD)、放線菌素D(KSM)、甲氨蝶呤(MTX)、環磷酰胺(CTX)、硝卡芥(AT1258)、長春新堿(VCR)、依托泊苷(VP16)、順鉑(DDP)、甲酰四氫葉酸(CF)等。
應根據病情及機體狀況選擇單一化療或聯合用藥;給藥途徑除靜脈給藥外,還可以口服、肌內注射、動脈插管、瘤體內注射、鞘內注射等多途徑給藥。
(1)單藥治療:一般用於治療無轉移或低危病例。
①氟尿嘧啶28毫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8日,間隔2周。
②放線菌素D 10微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8~10日,間隔2周。
③甲氨蝶呤+甲酰四氫葉酸
甲氨蝶呤1毫克/千克體重·日,肌內注射,第1、3、5、7日。
甲酰四氫葉酸0.1毫克/千克體重·日,肌內注射,第2、4、6、8日(24小時後),間隔2周。
(2)聯合化療:主要用於治療絨癌及高危或耐藥病例。
①5-FU+KSM
●氟尿嘧啶26毫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8日。
●放線菌素D 6微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8日,間隔3周。
②MAC(甲氨蝶呤+放線菌素D+環磷酰胺)
●甲氨蝶呤1~2毫克/千克體重·日,肌內注射,第1日。
●甲酰四氫葉酸9毫克,肌內注射(24小時後),第2日。
以上交替使用4次,共8日。
●放線菌素D 400微克/日,靜脈滴注,第1~5日。
●環磷酰胺400毫克/日,靜脈注射,第1~5日,間隔3~4周。
對於高危、耐藥、複發或難治的病例還可以選用:
③5-FU+KSM+AT1258+VCR
●長春新堿2毫克,靜脈注射,第1日。
●AT1258(硝卡芥)0.5~0.6毫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注射,第1~5日。
●氟尿嘧啶25~26毫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第1~5日。
●放線菌素D 5~6微克/千克體重·日,靜脈滴注,第1~5日,間隔3~4周。
④EMA/CO(放線菌素D+依托泊苷+甲氨蝶呤+長春新堿+環磷酰胺)
EMA第1日:
●放線菌素D 500微克,靜脈滴注(1小時)。
●依托泊苷1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1小時)。
●甲氨蝶呤1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
●甲氨蝶呤2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12小時)。
EMA第2日:
●放線菌素D 500微克,靜脈注射(1小時)。
●依托泊苷1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注射(1小時)。
●甲酰四氫葉酸15毫克,肌內注射,自MTX後24小時開始,每12小時1次,共4次。
CO第8日:
●長春新堿2毫克,靜脈注射。
●環磷酰胺600毫克/平方米體表麵積,靜脈滴注,療程間隔1周。
化療不良反應,主要是造血功能障礙,其次是消化道反應和肝功能損害。脫發常見,停藥後可自然恢複。化療需持續到症狀、體征消失,HCG每周測定1次,連續3次在正常範圍內,再酌情鞏固1~3個療程。
2.手術及放射治療 病變在子宮,化療無效時可考慮切除子宮,保留雙卵巢。放射治療已很少用,如肺轉移化療無效時,可考慮肺部定位局部放射。腦轉移化療無效時也有采用全腦照射。
3.隨訪 臨床痊愈後應密切隨訪,隨訪5年無複發者方為治愈。第1年內每月隨訪1次,1年後每3個月隨訪1次,持續至3年,再每年1次至5年,此後每2年1次。
“預防”
葡萄胎清宮術後定期隨訪,防止惡變。
(四)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PSTT)指來源於胎盤種植部位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較為罕見的滋養細胞腫瘤。本病大多數表現為良性,僅10%~15%預後不良。
“診斷”
1.臨床表現
(1)病史:一般繼發於足月產(或早產)、流產或葡萄胎後,或與妊娠同時存在。
(2)症狀:主要表現為不規則陰道出血,有時閉經,可伴有貧血。少數病例以轉移症狀為首發症狀,轉移部位以肺為主,也可經血行多處轉移病灶。
(3)婦科檢查:子宮可呈均勻或不規則增大。一般如8~16周大小。
2.輔助檢查
(1)病理檢查PSTT的診斷必須依靠病理。其特點為:單一類型的中間型滋養細胞,缺乏典型的滋養細胞和合體細胞,無絨毛結構,出血壞死較少見。免疫組化染色,大多數腫瘤細胞胎盤生乳素(HPL)陽性,僅少數HCG陽性。臨床上可以通過刮宮標本診斷PSTT。但若準確判斷PSTT侵蝕子宮肌層的深度,必須靠子宮切除標本。
(2)血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可輕度升高或正常,血HPL可有輕度升高。
(3)B型超聲:顯示子宮肌層內低回聲區。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見腫瘤部位呈現血流豐富、低阻抗血流圖像。
“鑒別診斷”
1.稽留流產 臨床表現相似,易混淆。但稽留流產宮內刮出物有胎囊及絨毛。而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表現為單一類型的中間型滋養細胞,缺乏典型的滋養細胞和合體細胞,無絨毛結構。
2.絨癌 主要依靠有典型的滋養細胞和合體細胞,常伴大量出血和壞死。
3.合體細胞子宮內膜炎 胎盤部位淺肌層有合體細胞浸潤,並混有不等量的炎性細胞。
“治療”
手術是胎盤部位滋養細胞瘤首選的治療方法。手術範圍為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年輕患者可保留卵巢。因中間型滋養細胞對化療不敏感,故僅用於子宮外轉移的術後輔助治療。常用MAC、PVB或EMA/CO等方案。放療可用於單個轉移瘤或局部複發的病變。
本病隨訪內容同絨癌,但由於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血或尿HCG水平測定通常不高,所以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在隨訪中的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