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便墜脹:一般發生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後,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並無此感覺,為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症狀。偶見異位內膜深達直腸黏膜,則有月經期直腸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病變圍繞直腸形成狹窄者有裏急後重及梗阻症狀,故與癌瘤相似。
(6)膀胱刺激症狀: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侵犯膀胱黏膜時,則可發生周期性血尿。
腹壁瘢痕及臍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出現周期性局部腫塊及疼痛。
有人報道,490例不孕症腹腔鏡檢查中,229例為不同期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雙側通暢的為50例(21.8%),一側通暢,另一側欠通暢或阻塞者為73例(31.7%),雙側欠通或一側欠通、一側阻塞者為72例(31.3%),雙側不通者49例(21.3%)。雙側輸卵管不通肯定不能自然致孕,占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的1/5;雙側或一側通而不暢者占1/3弱;1/5雙側皆通或一側通占到1/3弱。輸卵管阻塞或通而不暢者,以及傘端周圍有粘連,皆影響卵細胞進入輸卵管內。此外,卵巢受異位子宮內膜破壞也影響卵細胞發育或排卵及黃體功能。上述變化容易解釋不孕機製。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自身免疫反應也對精子和受精卵不利。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流產率也較高。據Jones及Jones和Naples等報道,本病受孕者流產率可達44%~47%。Naples還報道,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經手術治療後,流產率下降到8%。
2.體征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往往子宮脹大,但很少超過3個月妊娠。多為一致性脹大,也可能感到某部比較突出猶如子宮肌瘤。如為後位子宮,往往粘連固定。在子宮直腸窩,子宮骶韌帶或宮頸後壁常可觸及一兩個或更多硬性小結節,如綠豆或黃豆大小,多有明顯觸痛,肛診更為明顯,這點很重要。偶然在陰道後穹隆可見到黑紫色大出血點或結節。如直腸有較多病變時,可觸及一硬塊,甚至誤診為直腸癌。
卵巢血腫常與周圍粘連、固定,婦科雙合診時可觸及張力較大之包塊並有壓痛,結合不孕史易誤診為附件炎塊。破裂後發生內出血,表現為急性腹痛。
“診斷”
凡育齡婦女有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和不孕史,盆腔檢查捫及盆腔內有觸痛性結節或子宮旁有不活動性的包塊,應高度懷疑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確診應首選腹腔鏡檢查。少數情況下,病理未發現異位子宮內膜的證據,但臨床表現和術中所見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症特征,也可診斷。
1.病史 詢問的重點是月經史、孕產史、家族史及手術史。特別注意疼痛或痛經的發生發展與月經和剖宮產、人流術、輸卵管通液術等手術的關係。
2.婦科檢查 除雙合診檢查外,應特別強調必須進行三合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時子宮多為後位,活動度不良或固定;宮骶韌帶和後穹隆有觸痛性結節為特征的體征;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在附件區可觸及與子宮或闊韌帶、盆壁相粘連囊性腫塊,活動度差,往往有輕度觸痛,囊腫一般小於10厘米。
3.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新方法,通過腹腔鏡可直接窺視盆腔,見到異位病灶即可明確診斷,且可進行臨床分期,以決定治療方案。
4.其他輔助檢查
(1)影像學檢查:陰道和腹部B超檢查是鑒別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和直腸陰道隔內異症的重要手段。其診斷敏感性達97%,特異性達96%。B超檢查可確定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位置、大小、形狀和囊內容物,與周圍髒器特別是與子宮的關係等。超聲圖像一般顯示囊腫呈橢圓形、圓形,囊腫可為單房或多房,有較明顯的界限,與周圍組織粘連。囊腫壁較厚且粗糙不平,囊內有點狀細小的絮狀光點。囊腫大小隨月經周期出現一定的變化。由於囊腫的回聲圖像無特異性,不能單純根據B超圖像確診。盆腔CT及磁共振成像(MRI)對盆腔內異症的診斷價值與B超相當,但檢查費用較高。
(2)CA125(癌抗原125):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血清CA125值可能會升高,但一般均為輕度升高,多低於100單位/毫升。但CA125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局限,且與多種疾病有交叉陽性反應,因此不能單獨用作診斷或鑒別診斷。
(3)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1982年Mathur用血凝、間接免疫熒光法發現在內異症患者血液、宮頸黏液、陰道分泌物中和子宮內膜處有EMAb。許多學者報道不同例數,用不同方法,測出內異症患者血液中含有EMAb,其敏感性在56%~75%,特異性在90%~100%。患者經達那唑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藥(GnRHa)治療後,血清中EMAb濃度明顯降低。故血清EMAb的檢測,不失為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及療效觀察的有效輔助手段。
“鑒別診斷”
1.子宮腺肌病 痛經症狀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似,但通常更嚴重,疼痛位於下腹正中。婦科檢查子宮多均勻性增大,呈球形,質硬,經期檢查子宮觸痛明顯。本病常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合並存在。
2.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不僅限於月經期,平時亦有隱痛,且可能出現反複炎症發作史,對抗炎治療有效,但子宮內膜異位症抗感染治療則無效。還需注意凡診斷為慢性盆腔炎經久治療症狀不消者,應考慮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可能。
3.盆腔惡性腫瘤 卵巢惡性腫瘤除在子宮旁捫及固定實性包塊外,也可能在盆腔內觸及散在轉移結節,因而易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混;直腸內膜異位除便血外,尚可觸及硬塊而易誤診為直腸癌。但腫瘤患者一般體質差,病情發展迅速,疼痛為持續性,與月經周期無關。凡診斷不明確者,尤其疑有惡變者,應盡早剖腹探查明確診斷。
“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症狀、病變部位及範圍,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加以全麵考慮。
1.激素治療
(1)達那唑(danazol):是一種合成甾體17α-乙炔睾酮的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是抑製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產生,從而使FSH、LH合成及釋放減少,導致卵巢功能受抑製。亦可直接抑製卵巢甾體激素的合成或競爭性與雌孕激素受體結合,從而導致異位內膜萎縮,不排卵及閉經。達那唑還有輕度雄激素作用,產生毛發增多,聲音變低沉,乳房變小及痤瘡出現等男性化表現。達那唑另一常見不良反應是水分瀦留及體重增加。患有高血壓、心髒病或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應用。達那唑主要通過肝髒代謝,並可能對肝細胞產生一定損害,故患有肝疾患的婦女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