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雌-孕激素試驗:孕激素試驗陰性者,可能係內源性雌激素水平不足,內膜受雌激素刺激生長不夠所致。可每日口服己烯雌酚1毫克,連服20日,最後5日肌內注射黃體酮,每日20毫克。停藥後3~7日有出血者為陽性,說明體內雌激素水平不足,病變多在卵巢部位以上,需進一步尋找病因。停藥後無出血者為陰性,應重複1次,若仍陰性表明子宮內膜有病變或被破壞,可診斷為子宮性閉經。

(3)子宮性閉經患者行子宮功能檢查:其目的是了解子宮、子宮內膜狀態及功能。已婚婦女可行診斷性刮宮或宮腔鏡檢查,了解宮腔情況、內膜對卵巢激素的反應,刮出物還可行結核菌培養。還可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了解宮腔形態、大小及輸卵管情況,用以診斷生殖係統發育不良、畸形、結核及宮腔粘連等。

(4)卵巢功能檢查:基礎體溫測定、B超監測排卵、宮頸黏液結晶檢查、陰道脫落細胞檢查(觀察表層、中層、底層細胞的百分比,表層細胞越多,雌激素水平越高,卵巢早衰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雌激素低下或持續雌激素輕度影響)、血甾體激素測定[如雌二醇、孕酮及睾酮的測定,若雌、孕激素低,提示卵巢功能不正常或衰竭,若睾酮高,提示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卵巢男性化腫瘤等疾病的可能]、卵巢興奮試驗(尿促性素刺激試驗,用尿促性素75~150國際單位/日,肌內注射,連用4日,若第6天起產生雌激素,提示病變在垂體或垂體以上,若無反應,提示病變在卵巢)。

(5)垂體功能檢查:雌、孕激素序貫試驗陽性者提示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低下,應進一步區分係因卵巢本身受抑或因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所致,需做下列檢查。

①測定血催乳素。如正常,測定促性激素值;如高於正常,測定促甲狀腺素(TSH),TSH升高為甲狀腺功能減退所致閉經;TSH正常、催乳激素(PRL)大於100微克/毫升時,應行頭顱及蝶鞍部位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明確是否有腫瘤或空蝶鞍的可能。

②促性腺激素測定。可用放射免疫法或生物法測定促性腺激素(FSH、LH)的水平。尿促卵泡素(FSH)低下(<5單位/升)認為係促性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病因可能在垂體或下丘腦。FSH上升(>30單位/升)則多與卵巢功能衰退有關。

③垂體興奮試劑。如促性腺激素低於正常或在正常低限範圍內,應辨別病變是在垂體還是在下丘腦。可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做垂體興奮試驗來加以區分。方法:試驗前測黃體生成素(LH),然後30秒鍾內靜脈推注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100微克(溶於5毫升生理鹽水中),每15、30、60及120分鍾各抽血一次測LH。若注射後15~60分鍾LH值較注射前高2~4倍以上,說明垂體功能正常,病變在下丘腦;若經多次重複試驗,LH值仍無升高或升高不顯著,提示病變在垂體。

(6)疑有先天性畸形者,應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及分帶檢查;考慮閉經與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時行T3、T4、TSH測定;考慮閉經與腎上腺功能有關時做尿-17酮、17-羥類固醇或血皮質醇測定。

“治療”

閉經往往是很多疾病的一個症狀,發生閉經後,首先應查清原因,然後再進行治療。

1.一般治療 加強身體鍛煉,保持標準體重,提高機體體質。合理安排生活、工作。消除不良刺激,避免精神緊張和焦慮。對引起閉經的全身性疾病,應行積極治療。

飲食調整非常重要,體質虛弱者應多食用些具有營養和補血活血通絡作用的食物,如雞蛋、牛奶、大棗、桂圓、核桃、羊肉等;對氣滯血瘀引起的閉經,可多食些具有行血化瘀之品,如生薑、大棗、紅糖等。可將紅糖煎水代茶飲,或口服紅花酒等;對於極度消瘦引起的閉經者,應特別重視改變飲食習慣,消除厭食心理,加強營養的全麵供給,改善身體的營養狀況,使身體恢複到正常狀況。

2.病因治療 找到引起閉經的器質性疾病給予恰當治療。例如,結核性子宮內膜炎即給予抗結核治療。宮腔粘連患者應擴張宮腔並放置節育環,以防再次粘連。垂體或卵巢腫瘤在診斷明確後,則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性質確定治療方案,選擇手術、放療、化療及其他綜合措施。